培養真正擁有“四個自信”的年輕一代
以大曆史觀引導青少年既要成為(wei) 一名合格的曆史“閱讀者”,用正確的曆史眼光看待曆史,也要成為(wei) 一名合格的曆史“研究者”,帶著高尚的道德情操研究曆史,更要成為(wei) 一名合格的曆史“書(shu) 寫(xie) 者”。
_______________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指出:“基礎教育,承擔著非常光榮艱巨的曆史任務。”新時代教育工作者要努力把青少年培養(yang) 成為(wei)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我們(men) 的教育要善於(yu) 從(cong) 五千年中華傳(chuan) 統文化中汲取優(you) 秀的東(dong) 西,同時也不摒棄西方文明成果,真正把青少年培養(yang) 成為(wei) 擁有‘四個(ge) 自信’的孩子。”這一重要講話既闡明和透視了今天我們(men) 何以自信,又立足學校教育提出了培養(yang) 青少年“四個(ge) 自信”的要求,為(wei) 新時代新征程培養(yang) 真正擁有“四個(ge) 自信”的年輕一代指明了方向。
中華民族5000多年曆史所孕育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是我們(men) 今天自信的重要源泉。一個(ge) 有著5000多年悠久曆史和燦爛文化的國度,理應對自己的國家充滿無比自信和由衷熱愛。
“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裏有什麽(me) 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men) 今天這麽(me) 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深刻闡釋了中華五千年文明史與(yu) 中國特色、中國道路之間的關(guan) 係,道出了中華民族的自信之源。今天我們(men) 堅定“四個(ge) 自信”,與(yu) 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傳(chuan) 承基礎上的文明自信密切相關(guan)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支撐著中華民族曆經五千餘(yu) 年而生生不息、代代相傳(chuan) 、傲然屹立,是我們(men) 最深層的文化軟實力。中國道路是從(cong) 中華文明裏麵走出來的,沒有中華文明也不會(hui) 有中國道路。
羅素曾把中國文明同歐洲文明進行過比較,他認為(wei) ,“中國實際上是缺乏宗教的國家,不僅(jin) 上層社會(hui) 沒有宗教,全體(ti) 人民也同樣沒有。雖然有相當明確的倫(lun) 理製度,但不過激、沒有迫害性,而且沒有‘原罪’觀念。直到晚近受歐洲影響,中國才有了科學,有了工業(ye) 主義(yi) ”。曆史走向近代,這個(ge) 古老的文明同西方相接觸,很迫切地學習(xi) 西方的學問。在羅素看來,“不僅(jin) 因為(wei) 這些西方的學問可以增強國力抵禦西方的侵略,而且很多人覺得學問本身就是一樣好東(dong) 西。中國人向來重視學問,隻是以前所研究的學問都是古典文獻。現在,他們(men) 普遍意識到西方的知識的有用”。麵對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的悲慘境地,中國人開始注重“西學”,這是中華民族自覺與(yu) 自立意識覺醒的過程。西方列強的侵略震撼了古老中國傳(chuan) 統的政治、經濟和軍(jun) 事模式,更摧毀了中國人賴以自豪的意義(yi) 價(jia) 值係統,使中國開始被動地以西方的意義(yi) 價(jia) 值係統審視和評判自身文化,中國人承受著由文化自信向文化自卑轉變的巨大心理勢差。但近代中國的衰落並不完全是西方“優(you) 越論”純粹且絕對的證明,而是封建思想文化整體(ti) 上落後於(yu) 資本主義(yi) 思想文化的證明,本質上是時代的差異,而非單純民族的差距。西方啟蒙思想對封建專(zhuan) 製主義(yi) 、宗教愚昧及特權主義(yi) 批判的曆史意義(yi) ,恰恰體(ti) 現了其思想所具有的進步性。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講,主要形成於(yu) 封建社會(hui) 的中華傳(chuan) 統文化,在某些方麵甚至許多方麵落後於(yu) 西方資產(chan) 階級文化,這是不容回避的客觀事實。但文化會(hui) 隨著生產(chan) 力發展得到相應革新,“新舊”也隨曆史進步而時刻交融變化。中國麵對西方文化的衝(chong) 擊,從(cong) “被動抵觸”到“自覺學鑒”再到今天“平等視之”的嬗變,短短幾十年光景的變奏之中,足以說明中國人民選擇並運用馬克思主義(yi) 是正確且有效的。近代以來麵對“救亡壓倒啟蒙”的曆史性境遇,中國人民正是找到並依靠馬克思主義(yi) 及其中國化所開辟的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才逐步扭轉了這一局麵。
我們(men) 培養(yang) 青少年的“四個(ge) 自信”,絕不是盲目自信和過度自信,而是基於(yu) 對自身文化的發展脈絡、曆史進程和發展規律的係統性把握,充分了解和認識自己民族和國家深層文化傳(chuan) 統與(yu) 現實實際基礎上的自信。
我們(men) 今天的自信是在立足自身實際的同時,在博采眾(zhong) 長、獨立自主基礎上走出的自信。我們(men) 在善於(yu) 用寬廣視野廣泛借鑒吸收世界各國一切積極文明成果的同時,更立足自身實際不斷探尋到適合自己的製度和道路,不斷探尋科學的理論,發展壯大自己的文化。
適合本國特點的革命和建設道路,隻能由本國人民自己來開辟和探索。我們(men) 黨(dang) 曆來堅持獨立自主開拓前進道路,堅持中國的事情必須由中國人民自己做決(jue) 定、自己來處理。我們(men) 在探索適宜本國的製度、理論、道路和文化發展過程中從(cong) 來不固步自封,而是開放自立、兼容並蓄。我們(men) 主動學習(xi) 借鑒世界一切優(you) 秀文明成果,了解世界上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曆史文化,取其精華,從(cong) 中獲得啟發,為(wei) 我所用。我們(men) 總能立於(yu) 時代潮頭、感知發展脈搏,向一切積極、進步的國家和民族學習(xi) 。這一係列的思維方法和價(jia) 值立場決(jue) 定了我們(men) 定然能占據曆史主動、具有曆史主動精神。
由於(yu) 客觀曆史條件的限製,19世紀和20世紀的世界尚未出現能夠與(yu) 西方資本主義(yi) 現代化相異的現代化發展方案,所以西方現代化道路對許多謀求自身發展的落後國家而言,成了無法逾越、不可替代的選擇。對昔日西方主要國家崛起之路的絕對迷信,導致了人們(men) 對現代性及現代化理解的“西方中心主義(yi) ”,很大程度上將“現代化”理解為(wei) 就是“西方化”,造成一些國家不考慮自身實際,過於(yu) 依賴和效仿西方現代化模式。但事實和曆史已經證明,不考慮自身實際,不對自身文化的發展脈絡、曆史進程和發展規律有係統性把握,就難以走出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在充分認識自己民族和國家的深層文化傳(chuan) 統和現實國情的基礎上,今天中國獨立自主探索出了發展道路,而且這條路走得穩健、走得成功,我們(men) 是有足夠理由堅定自信的。
立足學校培養(yang) 青少年的“四個(ge) 自信”是一項係統工程,也是一個(ge) 接續的過程,需要錨定目標,探索有效的方式方法,針對青少年成長的不同階段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堅持綿綿用力、久久為(wei) 功。
我們(men) 要通過“五史”教育,特別是從(cong) 新時代偉(wei) 大實踐中,幫助和引導青少年深刻理解和把握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精髓,堅定共產(chan) 主義(yi) 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共同理想。要深化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教育,引導青少年厚植愛黨(dang) 、愛國、愛社會(hui) 主義(yi) 的情感,從(cong) 內(nei) 心深處認同和擁護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領導,擁護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把愛國情、強國誌、報國行自覺融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事業(ye) 、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奮鬥之中。要講好中華民族的故事、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故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故事、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故事、改革開放的故事,特別是要講好我們(men) 正在經曆的新時代故事,引導青少年深刻理解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為(wei) 什麽(me) 能、馬克思主義(yi) 為(wei) 什麽(me) 行、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為(wei) 什麽(me) 好,堅定“四個(ge) 自信”。
在學校培養(yang) 青少年的“四個(ge) 自信”,關(guan) 鍵在教師。把青少年培養(yang) 成為(wei) 擁有“四個(ge) 自信”的孩子,是新時代賦予廣大教師的光榮使命。一要培養(yang) 廣大青少年對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的自信。要遵循不同學段學生的認知發展特點,講好講透這條路是被曆史和實踐證明和檢驗了的一條富強之路,使其從(cong) 內(nei) 心、思想與(yu) 行動各個(ge) 層麵都認同並自覺堅持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二要培養(yang) 廣大青少年對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的自信。教師要把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內(nei) 容與(yu) 教育教學、教育管理有機結合起來,加深青少年對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從(cong) 而使其形成堅定的理論自信。三要培養(yang) 青少年對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的自信。教師在日常教育教學實踐中,用案例生活化以“事實說服學生”,讓青少年充分感受到我國的製度在動員、組織、協調方麵的強大優(you) 勢,形成製度自信。四要培養(yang) 青少年對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的自信。文化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要以大曆史觀引導青少年既要成為(wei) 一名合格的曆史“閱讀者”,用正確的曆史眼光看待曆史,也要成為(wei) 一名合格的曆史“研究者”,帶著高尚的道德情操研究曆史,更要成為(wei) 一名合格的曆史“書(shu) 寫(xie) 者”。教師要引導青少年學習(xi) 領悟黨(dang) 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hui) 主義(yi) 發展史、中華民族發展史。在學習(xi) 過程中,要讀出曆史的厚度和文化底蘊,帶著思考和敬畏去讀,形成貫穿古今的曆史視野,把握曆史背景和深刻道理,從(cong) 而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
“四個(ge) 自信”是在產(chan) 生自覺意識的基礎上,落實在點點滴滴行動中的自信。培養(yang) 擁有“四個(ge) 自信”的孩子,還需要統籌多方資源,構築起一個(ge) 強有力、可持續的支撐係統,使從(cong) 家庭到社會(hui) ,每一個(ge) 空間都有育人的價(jia) 值,進而培養(yang) 真正擁有“四個(ge) 自信”的新時代好青年。
(作者係北京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