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科學把握“洋為中用”的辯證內涵

發布時間:2023-12-26 15:19:00來源: 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田剛健(黑龍江大學文學院教授),王祥(黑龍江大學比較文學與(yu) 文化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座談會(hui) 上的重要講話科學論證了以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為(wei) 特征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發展的基本原則,特別強調了“在馬克思主義(yi) 指導下真正做到古為(wei) 今用、洋為(wei) 中用、辯證取舍、推陳出新,實現傳(chuan) 統與(yu) 現代的有機銜接”的根本遵循。在新的曆史條件下,重新闡釋和理解“洋為(wei) 中用”的辯證內(nei) 涵對於(yu) 學習(xi) 借鑒人類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實現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yi) 。

  “洋為(wei) 中用”是毛澤東(dong) 同誌於(yu) 1964年在中央音樂(le) 學院音樂(le) 學係學生陳蓮來信批示上提出的,主要指批判地吸收外國文化中一切有益的東(dong) 西,為(wei) 我所用。近60年來,經過曆屆黨(dang) 和國家領導人的精辟論述和工作實踐,已經成為(wei)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在思想文化戰線對待外來文化的基本遵循,充分體(ti) 現了我黨(dang) 海納百川、麵向世界的寬廣胸懷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辯證態度。黨(dang) 的十八大以後,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多次強調繼承和發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堅持和弘揚中國精神,並不排斥學習(xi) 借鑒世界優(you) 秀文化成果。我們(men) 社會(hui) 主義(yi) 文藝要繁榮發展起來,必須認真學習(xi) 借鑒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優(you) 秀文化。隻有堅持洋為(wei) 中用、開拓創新,做到中西合璧、融會(hui) 貫通,我國文藝才能更好發展繁榮起來。這充分說明在世界各種文化形態多元存在、多樣發展,既交流互鑒又角逐競爭(zheng) 的時代條件下,麵對各種紛繁複雜、眾(zhong) 聲喧嘩的文化環境以及各種西方錯誤思潮的文化輸出,堅持“洋為(wei) 中用”的主體(ti) 尺度和辯證揚棄的科學態度仍然是新時代我們(men) 對待外來文化的指導原則。其中,理解“辨洋之用”和“以我為(wei) 主”在“洋為(wei) 中用”中的內(nei) 涵屬性和相互關(guan) 係至為(wei) 重要。

  所謂“辨洋之用”是“洋為(wei) 中用”的學理基石和實踐前提,主要指在麵對外來文化時,必須堅持辯證唯物主義(yi) 和曆史唯物主義(yi) 的基本原理,在“剔除其糟粕、汲取其精華”的甄別和擇取中促進中華民族文化有機體(ti) 的新陳代謝和自我超越。一方麵,應重點譯介和闡釋西方文化經典中所包含的博厚悠遠的人文情懷、精研思辨的科學追求、公平正義(yi) 的法治思想與(yu) 崇尚理性的反思維度和追求卓越的信仰力量,揭示其作為(wei) 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精神基礎的曆史積澱和價(jia) 值共識,弘揚其中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的文化精神,在對外文化的學習(xi) 借鑒中積極吸取富含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和愛國主義(yi) 精神的曆史資源、文化資源和思想資源,推動外來文化的中國化、時代化和大眾(zhong) 化,闡揚與(yu)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發展相適應的理性之美、信仰之美和崇高之美,把握時代主題、講好中國故事、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另一方麵,也應特別高度警惕和敏銳辨識當代西方文化中感官主義(yi) 傾(qing) 向的陷阱、反本質主義(yi) 的泛濫、非理性主義(yi) 觀念的強化和曆史虛無主義(yi) 的侵蝕等重重迷霧,以高度的政治自覺批判所謂“西方民主、自由人權、消費至上、娛樂(le) 至死”等思想觀念裹挾在文學作品和文化產(chan) 品中對我國國民特別是青少年的影響滲透。同時,更要拔除“現代化=西方化”的錯誤迷思,杜絕全盤西化、唯洋是尊的不良傾(qing) 向。有的研究盲目崇拜西方理論,沉迷於(yu) 模仿、照搬遠離中國文藝實踐和審美的概念,生硬操作種種時髦理論,強製闡釋中國的文藝作品和文藝經驗。甚至以西方文論為(wei) 標準,度量中國文藝作品,闡釋中國文藝實踐,裁剪中國文藝審美。文藝作品必須用西方當代文藝理論來評判,這種奇怪現象正是喪(sang) 失民族底氣、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現,是對“洋為(wei) 中用”的錯誤解讀和運用,必須引起我們(men) 的重視和抵製。正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如果‘以洋為(wei) 尊’、‘以洋為(wei) 美’、‘唯洋是從(cong) ’,把作品在國外獲獎作為(wei) 最高追求,跟在別人後麵亦步亦趨、東(dong) 施效顰,熱衷於(yu) ‘去思想化’、‘去價(jia) 值化’、‘去曆史化’、‘去中國化’、‘去主流化’那一套,絕對是沒有前途的!”

  所謂“以我為(wei) 主”則是“洋為(wei) 中用”的思想立場和價(jia) 值原則,主要指對待外來文化,必須堅定馬克思主義(yi) 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紮根中國實踐、突出中國特色、彰顯中國精神,深化中外文化交流、文明互鑒,為(wei) 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建設提供有益的“他山之石”。20世紀以來,在西方強勢文化的強烈衝(chong) 擊之下,西方所代表的話語規則逐漸成為(wei) 一種主導的權力話語,而中國傳(chuan) 統話語的自身特質反而被邊緣化,從(cong) 而陷入失語的狀態,中西話語之間無法形成平等有效的跨文明對話。重建中國話語的意義(yi) 則在於(yu) 恢複和挖掘中國文化的內(nei) 在生命力,建立不依附西方話語規則的文化自覺和自信。這並不是要在中國傳(chuan) 統話語與(yu) 西方話語之間設立一條涇渭分明的界線,而是要在多元話語體(ti) 係之下尋找到一條切實有效的跨文明對話和交流的途徑。為(wei) 此,我們(men) 應在“洋為(wei) 中用”的原則中堅持立足本土、以我為(wei) 主。首先,“以我為(wei) 主”應樹立理論自信。新時代中國文化建設應從(cong) 實際需要出發,結合我國文藝創作實踐,以馬克思主義(yi) 世界觀和方法論為(wei) 指導,實現異質文化間的內(nei) 涵互補、互動對話,其中關(guan) 鍵就在於(yu) 建立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的理論自信。有了自信才會(hui) 有真正的理論自覺和主體(ti) 精神,才能談得上對自身批評傳(chuan) 統與(yu) 特點優(you) 長的深切認識,也才能真正以我為(wei) 主、博采眾(zhong) 長、為(wei) 我所用。其次,“以我為(wei) 主”應堅持守正原則。守正,守的是馬克思主義(yi) 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製度,守的是“兩(liang) 個(ge) 結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文化領導權和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ti) 性。堅持中國精神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靈魂的科學論斷,決(jue) 不搞教條主義(yi) ,也決(jue) 不照抄照搬、食洋不化,而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既要關(guan) 注人類共同命運的重大課題,運用國際通行的學術規範闡明具有中國智慧的思想方案,也要傳(chuan) 承和汲取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精髓,在概念設立、源流梳理、範疇闡釋和學術領域選擇等方麵形成中華民族獨特的話語風格和價(jia) 值體(ti) 係,從(cong) 中華文化“走出去”的戰略角度肩負起以文脈傳(chuan) 承永續國脈、文運提振興(xing) 旺國運的曆史重任。再次,堅持“以我為(wei) 主”的創新姿態。創新,創的是新思路、新話語、新機製、新形式,是指在外來文化的內(nei) 生和轉化過程中著力實現場外理論向當下中國審美活動和文藝實踐的轉場,構建具有標誌性和獨創性的概念範疇和學術領域,增強對新時代文化實踐的批評指向、理論價(jia) 值和闡釋能力,從(cong) 而扭轉當前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文化研究格局陳陳相因、知識體(ti) 係凝固封閉、文化人才培養(yang) 機製陳舊、理論原創性特別是主動設置議題和構築學術話語體(ti) 係的能力不足等問題。

  總之,“洋為(wei) 中用”中“辨洋之用”和“以我為(wei) 主”的辯證內(nei) 涵,既內(nei) 蘊堅守馬克思主義(yi) 和中華文化立場的站位信念,又包含與(yu) 時俱進吸收消化人類文明積極成果的眼光胸懷,二者相輔相成、互為(wei) 表裏,充分體(ti) 現了這一科學論斷在新時代麵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曆史之變的政治性、理論性、實踐性和指導性。我們(men) 要正確理解和科學把握這一辯證內(nei) 涵並推動文明交流互鑒,促進人類文明進步,擘畫出中國式現代化作為(wei) 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壯美畫卷。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