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乒賽背後的成都 用乒乓小球轉動世界大球
2022年10月9日,第56屆國際乒聯世界乒乓球團體(ti) 錦標賽(決(jue) 賽)在成都圓滿落下帷幕。中國隊第22次捧起斯韋思林杯和考比倫(lun) 杯,實現男團十連冠、女團五連冠。
從(cong) 2019年4月22日成功獲得2022世乒賽承辦權以來,1000多個(ge) 日日夜夜,成都交出了一張簡約、精彩、安全、專(zhuan) 業(ye) 、獨特的答卷。正如國際乒聯主席佩特拉·索林所說,“在這個(ge) 美麗(li) 的球場,你們(men) 讓所有不可能變得可能。”
“讓所有不可能變得可能”,背後濃縮的是飛抵後提取行李、辦結物資通關(guan) 手續最快僅(jin) 8分鍾的“成都速度”;是專(zhuan) 業(ye) 化賽事技術支持、貼心式閉環服務的“成都溫度”;更是場館訓練保障零事故、運動員零投訴、工作團隊零感染的“成都擔當”。
國際頂級賽事落地成都
成都世乒賽團體(ti) 賽是繼2022北京冬奧會(hui) 和冬殘奧會(hui) 之後,在中國舉(ju) 行的又一項國際頂級賽事,也是2017年成都提出建設世界賽事名城發展戰略以來,舉(ju) 辦的影響力最大、規格最高的體(ti) 育賽事,更是近年來成都成功申辦大運會(hui) 、羽毛球湯尤杯、世界運動會(hui) 等多項國際賽事後,落地舉(ju) 辦的第一項國際頂級大賽。
2022年10月9日晚,中國選手樊振東(dong) 、馬龍、王楚欽出戰,以總比分3-0擊敗德國隊,奪得冠軍(jun) ,續寫(xie) 世乒賽團體(ti) 賽的十連冠成績。前一晚,中國女乒在決(jue) 賽中零封擊敗日本隊,更是以八戰全勝的所向披靡,拿下五連冠。
象征團體(ti) 冠軍(jun) 的“斯韋思林杯”和“考比倫(lun) 杯”合體(ti) ,成都也第一次以東(dong) 道主身份,將自己的名字,鐫刻進全球共鑄的斯韋思林杯和考比倫(lun) 杯的曆史之中。
“對於(yu) 在疫情背景下承辦世界大賽的模式,成都世乒賽的創新實踐是教科書(shu) 式的。”實際上,世乒賽的辦賽經驗和做法,很快就在隨後舉(ju) 行的成都馬拉鬆上,得到了充分運用和驗證。同時,成都世乒賽防控經驗,對於(yu) 入境重要商務人員、體(ti) 育團組等閉環管理,以及國家的重要國際性活動提供了有益探索。
從(cong) 國際影響力來說,為(wei) 了確保城市和賽事的雙重安全,世乒賽沒有麵向觀眾(zhong) 開放,但從(cong) 國家、省市自上而下一體(ti) 聯動的指揮體(ti) 係,成都世乒賽組委會(hui) 的環內(nei) 環外一體(ti) 聯動機製,國際乒聯、中國乒協、成都的一體(ti) 響應運行,充分展現了中國力量、成都擔當,讓更多國際體(ti) 育組織以及廣大運動員們(men) 感受到了成都這座城市的溫度和擔當。
辦賽服務中,成都世乒賽組委會(hui) 著眼於(yu) “人”本邏輯,根據入境代表團情況“一對一”“點對點”配置保障團隊,從(cong) 入境、住宿、餐飲、訓練、參賽、出行等方麵和賽事運行、生活保障等環節提供了一站式貼心服務。
不管是從(cong) 機場的5分鍾通關(guan) 手續辦理、5分鍾的入住辦理,防風擋板設置,以及酒店群設置、文化特色街區打造、巴蜀文化節目策劃演藝,極大豐(feng) 富了環內(nei) 人員的賽時生活,讓原本對疫情政策不理解不認同的國外參賽人員感受成都這座城市的暖心之處,紛紛得到了點讚。
“無與(yu) 倫(lun) 比!”這是國際乒聯首席執行官史蒂夫·丹頓,在親(qin) 自見證了以成都為(wei) 代表的中國城市,在國內(nei) 外疫情複雜的嚴(yan) 峻形勢下,依然安全、創新地舉(ju) 辦這場國際頂級賽事後,發自內(nei) 心的讚美。
成都世乒賽落幕已經2個(ge) 多月,在成都市乒校關(guan) 於(yu) 成都世乒賽大事記上,仍然保留著從(cong) 申辦世乒賽承辦權起,在各個(ge) 重大節點,與(yu) 國際乒聯、中國乒協、省市體(ti) 育部門等多方溝通、交流的信息。
時間回到北京時間2019年4月22日,在匈牙利布達佩斯舉(ju) 行的國際乒聯年度代表大會(hui) 上,國際乒聯發起了對2022年世乒賽舉(ju) 辦地的投票。
當大屏幕上亮出2022世乒賽承辦城市名字——“成都·中國”時,成都市乒校校長陸世義(yi) 激動得來不及編寫(xie) 信息,直接用手機對準公布結果的大屏幕拍攝了一張照片,第一時間發回了成都。
世乒賽申辦成功,來之不易。陸世義(yi) 回憶,在成都申辦之前,國內(nei) 先後有北京、天津、上海、廣州、蘇州五座城市一次性成功申辦世乒賽;成都雖有申辦、承辦國際比賽的經驗和能力,以及和國際乒聯、中國乒協長期友好合作的基礎,但作為(wei) 第一個(ge) 申辦的西部城市,特別是在國際乒聯世乒賽賽製改革後的首次申辦,壓力巨大。
“當時的申辦,盡管有非常好的基礎,心裏充滿希望,但因有強勁的競爭(zheng) 對手,老實說,在沒有最終投票出來的情況下,心裏始終沒底。”成都市乒校相關(guan) 負責人說道。經過激烈角逐,成都獲得總票數128票中的75票,成功獲得承辦權。
絕無僅(jin) 有的籌辦時間
擊掌、擁抱、歡呼,申辦成功那一刻,申辦團隊成員內(nei) 心無比激動。但他們(men) 深知,這隻是一個(ge) 好的開始,如何承辦好這次大賽,才是接下來更應該重點思考的問題。
“按照國際乒聯最初的設想,世乒賽的開幕式和淘汰賽在成都新區體(ti) 育中心舉(ju) 行,在各個(ge) 區(市)縣布局小組賽,實現全市全麵聯動。”陸世義(yi) 說,無論是競賽組織、商業(ye) 開發、票務,這場國際級體(ti) 育競賽將給成都帶來巨大影響。
讓所有人始料未及的是,真正的考驗,才剛剛開始。本就因國際乒聯賽製改革而推後簽署的辦賽協議,隨著新冠疫情在世界各地的持續蔓延,許多大型體(ti) 育賽事受疫情影響均推遲舉(ju) 辦或取消賽事,成都世乒賽的籌備進度更是受到極大影響。
比賽還能不能辦?該怎麽(me) 辦?慶幸的是,2021年,國際乒聯重啟全球賽事。
從(cong) 申辦成功後,成都市乒校作為(wei) 協助成都市體(ti) 育局承辦世乒賽的組織執行單位,一直在與(yu) 國際乒聯、中國乒協保持緊密的聯係,積極溝通籌備工作推進情況,包括日常溝通機製的建立,工作機構的搭建等。受疫情影響,東(dong) 京奧運會(hui) 延期,直至東(dong) 京奧運會(hui) 結束後,中國乒協協調國際乒聯,正式啟動籌備工作。2021年11月成立了前期籌備工作專(zhuan) 班,協調推動疫情防控方案製定報批、賽事協議磋商簽署、比賽時間確定、入境規模壓減、編製經費預算等重大事項。
“時間緊,任務重。光是比賽時間,都經過三次確定。”成都市乒校相關(guan) 負責人說,其中最難的與(yu) 國際乒聯等四方共同簽署的辦賽協議,更是在賽前100多天,才最終完整簽署。2022年6月16日,國家體(ti) 育總局正式批複同意舉(ju) 辦賽事,明確由中國乒乓球協會(hui) 、四川省體(ti) 育局、成都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在以成都大運會(hui) 為(wei) 班底的組織機構上,優(you) 化組建了“一辦七部”的成都世乒賽組委會(hui) ,正是得益於(yu) 成都大運會(hui) 三年多的前期籌備,為(wei) 成都世乒賽取得良好效果奠定了堅實基礎。
“廣州、蘇州籌辦世乒賽,都是從(cong) 上一屆結束、提前三年多就開始準備了。對於(yu) 成都來說,提前半年的籌備時間,聞所未聞。”陸世義(yi) 介紹。
全力保障“參賽出彩”
辦賽,考驗的是成都的綜合實力,而作為(wei) 東(dong) 道主,成都還肩負著全力保障國家隊參賽的重任。在緊張籌備世乒賽工作的同時,市乒校又接到國家隊100餘(yu) 人要到成都備戰集訓的通知。
2022年8月的成都,本土疫情防控形勢嚴(yan) 峻,“國家隊在成都備戰,如果轄區內(nei) 發生一例感染被封控,訓練怎麽(me) 辦?哪怕一名運動員被感染,其他人都是密接需要隔離,比賽還怎麽(me) 打?大賽在即,一個(ge) 頂尖運動員停訓7天,那怎麽(me) 可能?”陸世義(yi) 介紹,無數的可能潛在風險,都需要提前預判、處置,不能有絲(si) 毫閃失,通過一周的緊張時刻,順利迎來了8月15日國家隊首批人員的入駐。
從(cong) 8月15日到9月29日,為(wei) 期一個(ge) 半月的備戰集訓,除了疫情,還經曆了高溫、限電、地震等多重嚴(yan) 峻考驗,最終在各方支持下,順利完成保障任務。
按照國際乒聯、中國乒協的安排,部分參賽隊伍在比賽結束後,還將繼續在成都封閉集訓。“我們(men) 的任務也仍未結束,還需繼續投入到賽後隔離訓練保障工作中”。10月17日,國家隊結束隔離,離開成都啟程前往中國澳門,出征冠軍(jun) 賽。“直到最後一名隊員離開成都,我們(men) 的心才真正放了下來。”市乒校有關(guan) 負責人說。
乒乓球運動在成都普及曆史悠久。據不完全統計,成都參加乒乓球運動的市民超過300萬(wan) 人,幾乎每七個(ge) 成都人中就有一個(ge) 是乒乓球愛好者。
“乒乓球有它的獨特魅力,借成都世乒賽的東(dong) 風,不僅(jin) 提升了成都的城市影響力、知名度,對成都乒乓球,也一定有重新的認識和定位。”築巢引鳳,成都的乒乓球人才培養(yang) 也將有更多的機會(hui) 、選拔培養(yang) 更多的好苗子,形成相輔相成的良性循環。
據介紹,下一步,成都將持續借助成都世乒賽的東(dong) 風,常態化保持與(yu) 國際乒聯、中國乒協的交流合作,爭(zheng) 取更多高級別乒乓賽事和國家隊集訓、國際培訓落戶成都,力爭(zheng) 將成都打造成為(wei) 國際乒聯、中國乒協、世界乒乓球職業(ye) 大聯盟(WTT)的全球賽訓基地。打造培養(yang) 出成都乒乓、四川乒乓新的領軍(jun) 人物。將繼續傳(chuan) 承“國球”文化,深挖乒乓球項目市場潛力,讓乒乓球運動發展成果惠及廣大市民,以“國球”力量加速推動世界賽事名城建設。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於(yu) 遵素 攝影記者 王勤 劉海韻 陶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