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引企入校如何幫學生鋪平就業路?

發布時間:2023-01-04 09:53:00來源: 工人日報

  新的就業(ye) 形勢下,得益於(yu) 產(chan) 教融合,不少職教生提前鎖定了心儀(yi) 的工作——

  引企入校如何幫學生鋪平就業(ye) 路?

  閱讀提示

  產(chan) 教融合作為(wei) 職業(ye) 教育改革的重點之一,其作用日益受到重視,不但幫助學校培養(yang) 出更多掌握新技術新工藝的企業(ye) 急需人才,還能帶動整個(ge) 產(chan) 業(ye) 鏈的發展。得益於(yu) 產(chan) 教融合,不少職教生提前找到了心儀(yi) 的工作,可以安心等待畢業(ye) 。

  春節臨(lin) 近,就讀於(yu) 四川建築職業(ye) 技術學院的何小波早早回到家中。作為(wei) 2023屆畢業(ye) 生,學校的鋼筋翻樣“訂單班”讓他提前確定了心儀(yi) 工作。

  為(wei) 實現學生能力與(yu) 企業(ye) 需求相匹配,近年來,產(chan) 教融合作為(wei) 職業(ye) 教育改革的重點之一,其作用日益受到重視,“雙元製”“學徒製”“訂單班”等具體(ti) 模式也被越來越多地提及和應用。2022年12月,中辦國辦印發《關(guan) 於(yu) 深化現代職業(ye) 教育體(ti) 係建設改革的意見》,其中提到要堅持以教促產(chan) 、以產(chan) 助教、產(chan) 教融合、產(chan) 學合作,打造市域產(chan) 教聯合體(ti) ,打造行業(ye) 產(chan) 教融合共同體(ti) 。產(chan) 教融合具備哪些優(you) 勢,如何實施和深化,理想的產(chan) 教融合模式是什麽(me) ?記者對此進行了采訪。

  產(chan) 教融合實現三方共贏

  同樣將於(yu) 今年畢業(ye) 的曹文靜,是浙江紡織服裝職業(ye) 學院時裝管理專(zhuan) 業(ye) 的學生,目前在學校合作企業(ye) 博洋集團旗下唐獅品牌實習(xi) 。

  2022年下半年,通過選拔,曹文靜進入校企聯合成立的服創麥田班。經過一段時間的培訓,她和近20名學生開始到店鋪實習(xi) 。曹文靜告訴記者,在培訓時,企業(ye) 方麵的老師會(hui) 給學生講陳列、產(chan) 品規劃等課程,在店鋪實操時,有資深業(ye) 內(nei) 人士教如何接待顧客、熟悉店鋪貨品、分析款式亮點、了解銷量及補貨信息等,“以前我可能不知道學這個(ge) 專(zhuan) 業(ye) 畢業(ye) 後能去幹什麽(me) ,但是這次實習(xi) 後,我會(hui) 更清楚自己需要往哪個(ge) 方向繼續努力”。

  “訂單班”是四川建築職業(ye) 技術學院探索產(chan) 教融合的路徑之一。據該校發展規劃處副處長李超介紹,“訂單班”學生數量占比約10%,得益於(yu) 這種產(chan) 教融合模式,學校畢業(ye) 生在建築行業(ye) 頭部企業(ye) 的就業(ye) 率在50%。

  “校外的老師教得偏實際一些,也會(hui) 講企業(ye) 內(nei) 部的知識,這對於(yu) 我們(men) 開闊視野,提前熟悉工作崗位有很大幫助。”何小波說。

  博洋集團新媒體(ti) 學院院長、浙紡服職院企業(ye) 導師陸誌強表示,從(cong) 企業(ye) 方麵看,產(chan) 教融合一方麵有利於(yu) 企業(ye) 優(you) 先選拔優(you) 秀人才,另一方麵有利於(yu) 自我品牌推送,學生在接受培訓和實踐過程中,會(hui) 對品牌和企業(ye) 形成搶先性認知,提高企業(ye) 社會(hui) 知名度和認可度。

  浙紡服職院副院長楊威在采訪中表示:“將龍頭骨幹企業(ye) 、新興(xing) 科技企業(ye) 的先進技術、管理運行經驗迅速地轉化為(wei) 教學資源和輻射到廣大中小企業(ye) 中,不但幫助學校培養(yang) 出更多掌握新技術新工藝的企業(ye) 急需人才,還能帶動整個(ge) 產(chan) 業(ye) 鏈的發展。”

  多方式打破人才需求與(yu) 供給盲區

  四川建築職業(ye) 技術學院的鋼筋翻樣“訂單班”已經開展到第10屆,學生二年級或者三年級時,企業(ye) 會(hui) 到學校和學生進行雙向選擇。

  “例如,中建一局需要100個(ge) 具備鋼筋翻樣專(zhuan) 業(ye) 基礎的學生,就從(cong) 不同專(zhuan) 業(ye) 選擇學生組建一個(ge) ‘訂單班’,學校、企業(ye) 、學生簽訂三方意向性協議,企業(ye) 根據需要確定人才培養(yang) 方案,也會(hui) 派老師來給學生上課。學校原有的教育教學體(ti) 係原則上不動,根據企業(ye) 個(ge) 性化需要對部分課程進行微調。”李超介紹說。

  除了“訂單班”,該校還同時實行“學徒製”,重點應用在建築機械類專(zhuan) 業(ye) ,也有企業(ye) 為(wei) 學校提供實訓設備。

  “‘學徒製’實行項目製,企業(ye) 和學校共同製定人才培養(yang) 方案,設置相應課程,實行雙導師、雙基地、雙考核,但是這種合作模式更偏工廠邏輯,招生即招工,其培養(yang) 針對性更強,靈活性不如‘訂單班’。”李超直言。

  楊威表示,在多年探索中,學校根據不同規模、類型企業(ye) 的情況,探索了分層分類、精準對接的產(chan) 教融合模式,“以學校和浙江區域紡織服裝企業(ye) 的合作為(wei) 例,與(yu) 雅戈爾、博洋、太平鳥等紡織服裝龍頭企業(ye) 共建‘雙師’基地、‘產(chan) 業(ye) 學院+研究院’,開展實習(xi) 與(yu) 就業(ye) 、現代學徒製改革等方麵的合作”。

  陸誌強告訴記者,2022年,企業(ye) 在學校成立博洋創業(ye) 學院,從(cong) 學生入學起就介入部分課程,後續也會(hui) 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狀態,對課程進行定向開發。“現在的職業(ye) 教育容易出現一個(ge) 現象,即用工企業(ye) 招聘的畢業(ye) 生,因為(wei) 缺乏實踐經驗,招進來後發現根本就用不了,學生離開學校後進入工作崗位也發現,學校老師教的與(yu) 企業(ye) 要求做的不一樣。”陸誌強說,“我們(men) 要做的就是讓學生在畢業(ye) 前有更多實操經驗,打破用人單位與(yu) 學生之間的盲點盲區。”

  應因地製宜、因校製宜

  從(cong) 企業(ye) 角度看,陸誌強認為(wei) ,企業(ye) 參與(yu) 產(chan) 教融合,需要考慮清楚,這樣做是為(wei) 了解決(jue) 眼下的人才招聘問題,還是為(wei) 了三五年後能實現可持續性的就業(ye) 麵優(you) 化目標。從(cong) 長期講,產(chan) 教融合對企業(ye) 、學校、學生都能帶來長遠利益。

  “企業(ye) 與(yu) 學校之間在認知體(ti) 係上存在天然的差異。遇到這種情況,要多與(yu) 學校溝通,雙方找到折中的、切實可行的方案。”陸誌強說,在學生方麵,企業(ye) 更多地還是遵從(cong) 於(yu) 學校要求或者指導,配合學校來對學生開展相應培訓工作。

  李超認為(wei) ,比較理想的產(chan) 教融合模式,首先要有地域特色,各地區發展重心不同,企業(ye) 狀況也不一樣,所以在產(chan) 教融合上要考慮地方性產(chan) 業(ye) 布局。其次,學校也應該做到因校製宜。整體(ti) 上看,“校中廠、廠中校”這種模式是教育和產(chan) 業(ye) 深度融合的方向。

  針對目前很多企業(ye) 參與(yu) 產(chan) 教融合積極性不強的現狀,楊威認為(wei) ,主要原因在於(yu) 企業(ye) 考慮到效果產(chan) 出周期長和需要投入的成本高。麵對這種情況,政府和行業(ye) 部門要加強政策引導和經費扶持,進一步調動企業(ye) 將最新技術和設備用於(yu) 校企共建實訓平台和向職業(ye) 學校、高校和培訓機構購買(mai) 培訓服務的意願和積極性。

  北京大學中國教育財政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田誌磊接受記者采訪時建議,職業(ye) 教育應更好地融入區域產(chan) 業(ye) ,其中學校、企業(ye) 與(yu) 政府的角色是取決(jue) 於(yu) 其所生長的“土壤”。目前來看重要的是,政府應該在產(chan) 教融合政策和說法上堅持連貫性,增強校企合作信心。企業(ye) 方麵應加強行業(ye) 協會(hui) 的作用,針對職業(ye) 教育形成集體(ti) 行動,讓企業(ye) 訴求得到實現。(工人日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