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融合產教 聚焦急需緊缺 推動大學生高質量充分就業
【專(zhuan) 家視角】
編者按
2023年全國高校畢業(ye) 生規模預計達1158萬(wan) 人,同比增加82萬(wan) 人。受到全球新一輪產(chan) 業(ye) 革命和新冠疫情的疊加影響,高校畢業(ye) 生就業(ye) 形勢更加錯綜複雜,促進畢業(ye) 生更高質量就業(ye) 需要得到各方高度重視。
大學生高質量就業(ye) 麵臨(lin) 新挑戰
2020年以來,疫情對大學生就業(ye) 造成衝(chong) 擊,就業(ye) 形勢更為(wei) 嚴(yan) 峻。一是部分行業(ye) 企業(ye) 出現縮招停招現象,麵向高校畢業(ye) 生的招聘需求同比下降明顯,特別是眾(zhong) 多互聯網“大廠”校招名額大幅縮減。二是企業(ye) 線下招聘大量取消或延遲,雖然各類“雲(yun) 上”雙選會(hui) 為(wei) 企業(ye) 和學生提供了平台,但雙方的溝通程度與(yu) 線下相比大打折扣。三是部分畢業(ye) 生求職趨於(yu) 保守、求穩,不能隨著當前形勢及時轉變就業(ye) 觀念、合理調整預期,“慢就業(ye) ”“緩就業(ye) ”問題突出。四是校企合作交流減少,大學生在校期間參與(yu) 社會(hui) 實踐的經驗,特別是利用企業(ye) 資源參加崗位實習(xi) 和技能實訓的機會(hui) 大大減少,就業(ye) 競爭(zheng) 力出現短板。五是高校專(zhuan) 業(ye) 設置、招生規模、培養(yang) 方案不能及時反映社會(hui) 和市場需求,源頭上還存在“人崗不匹配”的情況。
部分省市加強就業(ye) 工作的經驗
近年來,為(wei) 克服疫情對大學生就業(ye) 造成的不利影響,部分省市加強就業(ye) 工作,在落實就業(ye) 優(you) 先政策、推動就業(ye) 擴容提質方麵,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發揮主導作用,取得了一些可資借鑒的經驗。
北京市發布《北京市支持高校畢業(ye) 生就業(ye) 創業(ye) 若幹措施》,鼓勵頭部科技型民營企業(ye) 擴大招聘規模,在畢業(ye) 生引進、就業(ye) 服務等方麵給予重點支持。實施首都技能人才“金藍領”培育計劃,重點圍繞高精尖產(chan) 業(ye) 、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數字經濟、“京味兒(er) ”文旅民俗,以及超大城市運行保障等行業(ye) 領域,全麵推行“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雙師聯合培養(yang) ”的中國特色企業(ye) 新型學徒培訓。在支持創新創業(ye) 方麵,加強大學生創業(ye) 板、北京市科技創新基金組織子基金對接大學生創業(ye) 項目的力度,落實創業(ye) 擔保貸款及貼息政策,給予一次性創業(ye) 補貼等資金支持。這些政策都對大學生高質量就業(ye) 起到了促進作用。
上海市發布《關(guan) 於(yu) 做好2022年上海市高校畢業(ye) 生就業(ye) 創業(ye) 工作的通知》,動員中央在滬企業(ye) 、市屬和區屬國有企業(ye) 安排不低於(yu) 50%的就業(ye) 崗位,麵向本市高校畢業(ye) 生定向招聘。鼓勵高校畢業(ye) 生在本市認定的見習(xi) 基地進行最長不超過12個(ge) 月的就業(ye) 創業(ye) 見習(xi) ,並享受見習(xi) 期生活補貼。受直播帶貨模式的啟發,“直播帶人”是今年上海多所高校的創新做法。上海海洋大學首開“直播帶人”模式——校領導當主播,在直播會(hui) 場中直接向用人單位推薦學生,企業(ye) 當場伸出橄欖枝。上海交通大學在環交大周邊區域建設創新創業(ye) 集聚區,打造科技成果轉化和“硬科技”雙創高地,並嚐試通過教師科創企業(ye) 創造新崗位,帶動一批大學生就業(ye) ,實現了師資整合、資源聯合,在全國高校中尚屬首次。華東(dong) 理工大學創新訪企拓崗模式,聯合政府、科研院所、企業(ye) 等單位共同組建了上海市生物醫藥產(chan) 業(ye) 人才聯盟,聯盟單位企業(ye) 舉(ju) 辦的首場專(zhuan) 項網絡招聘會(hui) 吸引了近5000名學生參加,收到簡曆超過1.5萬(wan) 份,也為(wei) 今後的人才持續供給開通了“綠色通道”。複旦大學、華東(dong) 師範大學等高校積極挖掘校友及校友企業(ye) 資源,與(yu) 銀行等金融機構共同設立巨額創業(ye) 融資方案,為(wei) 大學生創新創業(ye) 、教師和校友科技企業(ye) 提供一攬子融資服務,促進大學生高質量就業(ye) 。
天津市積極實施一係列政策幫助大學畢業(ye) 生求職就業(ye) ,2020年向超過5000家企業(ye) 發放大學生以工代訓補貼,2021年向1.95萬(wan) 名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畢業(ye) 生發放求職創業(ye) 補貼近6000萬(wan) 元,建設1500多家大學生就業(ye) 見習(xi) 基地,實施離校大學生一對一幫扶製度,高校畢業(ye) 生就業(ye) 工作效果明顯。
廣州把促進高校畢業(ye) 生就業(ye) 創業(ye) 工作與(yu) 城市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一同部署,通過建立青年發展監測評估機製,精準掌握廣州青年發展現實狀況和變化趨勢。把青年大學生創新創業(ye) 指標納入城市包容、創新特質評價(jia) 體(ti) 係,抓實青年就業(ye) 調研,動態調整廣州青年發展政策,以“贏在廣州”高校畢業(ye) 生就業(ye) 創業(ye) 十大行動為(wei) 引領,出台一係列政策切實幫助高校畢業(ye) 生更加充分就業(ye) 。
推動大學生高質量就業(ye) 的對策建議
解決(jue) 就業(ye) 問題,根本上要靠發展。在目前的整體(ti) 產(chan) 業(ye) 結構中,科技創新型、外向型企業(ye) 占有舉(ju) 足輕重的地位,也顯示出強大的就業(ye) 吸納能力,在企業(ye) 提升產(chan) 業(ye) 層次的過程中能夠提供大量適合大學生就業(ye) 或深造的崗位。高校作為(wei) 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加強有組織科研,全麵加強創新體(ti) 係建設,為(wei) 國家戰略需求提供更高質量的人才。
一是聚焦產(chan) 業(ye) 急需緊缺,推動人才培養(yang) 與(yu) 經濟社會(hui) 發展有機銜接。近年來,全國各地加大產(chan) 業(ye) 結構調整力度,經濟產(chan) 業(ye) 結構愈來愈多元化,一大批關(guan) 係國計民生的優(you) 質企業(ye) 紛紛在經濟活躍省份增資擴產(chan) ,經濟發展的核心優(you) 勢正逐步形成,以智能化製造業(ye) 為(wei) 代表的企業(ye) 出現明顯人才缺口。地方高校要立足優(you) 勢特色,緊扣產(chan) 業(ye) 需求,統籌布局優(you) 勢學科專(zhuan) 業(ye) ,調整專(zhuan) 業(ye) 及課程設置,向產(chan) 業(ye) 急需的相關(guan) 學科傾(qing) 斜招生指標,改革學生培養(yang) 模式,加強導師隊伍建設,推動“學科鏈”“產(chan) 業(ye) 鏈”與(yu) “人才鏈”互促共進,為(wei) 行業(ye) 培養(yang) 更多創新型應用型人才。
二是推動科研助理隊伍建設,吸納更多優(you) 秀畢業(ye) 生參與(yu) 科技研發工作。鼓勵科研院所和企業(ye) 在承擔國家和地方重大科技項目的團隊中應設盡設科研助理崗,麵向高校畢業(ye) 生開展選聘工作,積極吸納高校畢業(ye) 生參與(yu) 科研相關(guan) 工作。這不僅(jin) 是完善科研治理體(ti) 係、提升科技創新治理能力的重要抓手,也為(wei) 創新主體(ti) 與(yu) 高校畢業(ye) 生之間搭建了溝通橋梁,有助於(yu) 培養(yang) 更多複合型大學生,為(wei) 他們(men) 提供繼續深造或高質量就業(ye) 的機會(hui) 。
三是以大學科技園建設為(wei) 載體(ti) ,推動產(chan) 業(ye) 和人才實現“雙聚集”。如天津市已明確,政府投資開發的創業(ye) 載體(ti) 要安排30%左右的場地免費提供給高校畢業(ye) 生創業(ye) 者,以支持高校畢業(ye) 生自主創業(ye) 、靈活就業(ye) 。天津市南開科技創新園的實踐證明,利用大學科技園建設大學生創新示範實驗室和公共科技服務平台,加強科技成果研發、中試、熟化及二次開發等,打造“環高校科創帶”,對引導人才向信創、集成電路等重點產(chan) 業(ye) 行業(ye) 集聚,向高校高水平學科建設集聚等均有十分明顯的帶動作用。以產(chan) 業(ye) 集聚引育人才,以人才帶動產(chan) 業(ye) 集聚,將成為(wei) 帶動區域未來產(chan) 業(ye) 發展的創新引擎。
四是發揮行業(ye) 協會(hui) 、商會(hui) 等社會(hui) 組織的橋梁紐帶作用,全力挖掘行業(ye) 領域的用工需求。邀請會(hui) 員單位積極進校宣講政策措施、釋放崗位需求,做好麵向畢業(ye) 生群體(ti) 的就業(ye) 指導和信息對接,針對畢業(ye) 生群體(ti) 開設相應的培訓課程,提供職業(ye) 技能培訓服務,發揮行業(ye) 保障就業(ye) 工作合力。引導和鼓勵大學生參加社會(hui) 組織開發的各類靈活就業(ye) 崗位,在開闊眼界增長才幹的同時,利用見習(xi) 實踐機會(hui) 提早參與(yu) 企業(ye) 的項目管理、市場營銷、品牌傳(chuan) 播等活動,加深對企業(ye) 行業(ye) 的了解。
五是加強技能型人才培養(yang)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致首屆全國職業(ye) 技能大賽的賀信中強調,各級黨(dang) 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視技能人才工作,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激勵更多勞動者特別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培養(yang) 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國工匠,為(wei) 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人才保障。當前,我國職業(ye) 教育發展進入了提質培優(you) 、增值賦能新階段,各地方和高校要借政策春風進一步推動教育與(yu) 產(chan) 業(ye) 行業(ye) 形成合力,保障職業(ye) 院校學生在升學、就業(ye) 、職業(ye) 發展等方麵與(yu) 同層次普通學校學生享有平等機會(hui) ,進一步擴大技能人才培養(yang) 規模、提升技能人才培養(yang) 質量。
(作者:史倩倩、潮洛蒙,分別係天津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天津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教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