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熟悉的校園,你讀懂了嗎

發布時間:2023-01-10 16:08:00來源: 光明日報

  每所學校,都有獨一無二的校園和曆史。寒假來臨(lin) ,平時熱鬧的學校校園安靜了下來。步入校園,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在訴說著歲月的榮光。

  大中小學校園裏的曆史文化遺存,傳(chuan) 承著積澱數千、上百年的校園文化,也讓校園這本“可讀之書(shu) ”變得耐讀、值得精讀。那麽(me) ,在培養(yang) 人才、傳(chuan) 播知識的辦學過程中,如何才能最大化挖掘出這些曆史文化遺存的教育價(jia) 值,讓其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大的光彩?請跟隨記者的腳步一起走進這些校園。

  古建築融入校史,感受獨特厚重的曆史底蘊和文化涵養(yang)

  校園裏的古建築承載了一代代學生的珍貴記憶,在其中穿行自能感受獨特厚重的曆史底蘊和文化涵養(yang) 。

  在東(dong) 南大學校園的西北角,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築——梅庵,至今已有100多年曆史。她為(wei) 更多人所熟知的身份,是100年前中國社會(hui) 主義(yi) 青年團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hui) 召開地。“學校每年都會(hui) 有很多社會(hui) 實踐、宣講團、誌願活動圍繞團二大展開,因此這裏也就成為(wei) 了東(dong) 大人學習(xi) 團史,堅定信仰的出發點,學習(xi) 了這裏的革命故事,讓我們(men) 對先輩英勇的創業(ye) 經曆有了更清晰的認識,也增強了我們(men)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信心。”行走在校園裏,注視著一座座古老建築,儀(yi) 器科學與(yu) 工程學院學生呂奕陽總能感受到一股向上的力量。

  “東(dong) 大老建築的聞名,不僅(jin) 因為(wei) 曆史悠久,其技藝精湛也是一個(ge) 重要因素,大禮堂的屋頂曾創造了一個(ge) 建築奇跡,孟芳圖書(shu) 館是中國20世紀初期圖書(shu) 館建築的優(you) 秀作品之一,體(ti) 育館是民國建築的代表……這一個(ge) 個(ge) 近乎完美的設計反映了前輩們(men) 在科研領域的上下求索,而時至今日這種精神依然不斷激勵著一代代東(dong) 大人在科研領域踔厲奮發,勇毅前行,也讓我們(men) 在科研路上麵對一個(ge) 個(ge) 困難時,用這股精神力量鼓舞鬥誌,開拓前進。這些古老建築一點點見證著這所學府聖地日新月異的變化,同時也以其精神底蘊,教育和影響著一代又一代東(dong) 大人。”

  為(wei) 更好地把學校古建築的曆史故事傳(chuan) 承下去,在東(dong) 南大學120周年校慶之際,呂奕陽在學校組織成立了校史宣講團,立足東(dong) 大的人、事、物向同學們(men) 傳(chuan) 達這片古老土地上記載的曆史故事,其中“地標性建築”是一個(ge) 主要板塊。“通過對這些建築背後的中華記憶、時代記憶、東(dong) 大記憶的講述,弘揚東(dong) 大的特色文化和優(you) 良傳(chuan) 統,增強同學們(men) 的愛國熱情,提升愛校榮校意識,堅定理想信念。一次次的上台演講,不光將東(dong) 大精神、先輩精神帶給了同學們(men) ,也讓我收獲了更加強大的精神力量,在麵對困難挫折的時候有堅持下去的動力和信念,這於(yu) 我而言是一筆無價(jia) 的精神財富。”呂奕陽如此說。

  舊建築新改造,挖掘曆史文化遺存的教育價(jia) 值

  對校園裏的古跡遺址進行傳(chuan) 承性改造和保護,轉換成學生們(men) 容易接受的教學資源,能最大化挖掘出曆史文化遺存的教育價(jia) 值。

  在江蘇省新蘇師範學校附屬小學裏有一處明清時代的糧倉(cang) 遺址,經考證古籍,佐證此處遺址為(wei) “和豐(feng) 倉(cang) ”。

  為(wei) 更好地利用和豐(feng) 倉(cang) 遺址園的優(you) 質資源,學校把糧倉(cang) 遺址轉化為(wei) “活教材”,從(cong) 空間建設、課程開發與(yu) 實施等方麵逐步推進課程基地建設,構建起了基於(yu) 實踐的“和豐(feng) ”課程基地。

  “我們(men) 利用和豐(feng) 倉(cang) 來開發和豐(feng) 課程文化。課程從(cong) 三個(ge) 方麵進行建設,一是讓學生到基地來體(ti) 驗,通過動手實踐親(qin) 身體(ti) 會(hui) 勞動;二是把和豐(feng) 的元素滲透到各個(ge) 學科裏;三是學校有很多敞開式的空間來推進課程文化落地實施。”學校校長陳剛介紹,“和豐(feng) ”課程基地的物態環境主要包括“一廊二園三廳N室”。“一廊”,是指糧食知識長廊,長約79.3米。長廊以小學生喜聞樂(le) 見的圖畫形式向學生普及糧食生長、運輸、儲(chu) 存,以及糧食與(yu) 國運之間的關(guan) 係等知識,是一本“行走的教科書(shu) ”。“兩(liang) 園”,是指有土種植園和無土培植園,為(wei) 學生創設兩(liang) 種不同形式的種植體(ti) 驗,感受農(nong) 耕技術和科技技術。“三廳”,是指遺址園的“稻香廳”“VR廳”和“和豐(feng) 展廳”。這裏陳列著和豐(feng) 倉(cang) 的相關(guan) 資料,也是和豐(feng) 社團開展活動、展示學生實踐成果的場地。“N室”,是指在國家課程中滲透“和豐(feng) ”課程,各班級、各專(zhuan) 用教室都可以是實施“和豐(feng) ”課程的場室。

  戴上VR眼鏡,學生也能成為(wei) 古人,感受當時勞動生活場景。學生徐家璽說:“我和同學們(men) 都十分喜歡這種沉浸式的學習(xi) ,在學習(xi) 知識的同時,直觀地了解了糧食的重要性,從(cong) 古至今,糧食安全一直是一個(ge) 國家安全的基礎,關(guan) 係到我們(men) 每個(ge) 人,我們(men) 要從(cong) 自己做起,節約每一粒糧食。”“和豐(feng) ”課程幫助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學會(hui) 學習(xi) ,增長見識,提升能力。

  同樣通過保護性改造使得校園古建築發揮大作用的,還有哈爾濱工業(ye) 大學博物館。

  哈爾濱工業(ye) 大學博物館位於(yu) 南崗區公司街59號,1920年,哈爾濱工業(ye) 大學的前身——哈爾濱中俄工業(ye) 學校在這裏誕生。2010年,學校將這棟哈爾濱市I類保護建築作為(wei) 哈工大博物館的館舍,於(yu) 5月18日“世界博物館日”開館。博物館展示麵積2000餘(yu) 平方米,分上下兩(liang) 層,曆史圖片、原版著作、絕版教材、實驗儀(yi) 器、航天模型、書(shu) 畫和工藝品等4000餘(yu) 件展品陳列其中。開館以來,哈工大博物館麵向廣大師生和社會(hui) 公眾(zhong) ,充分發揮宣傳(chuan) 教育作用,被授予“中國華僑(qiao) 國際文化交流基地”“國防科技工業(ye) 軍(jun) 工文化教育基地”等稱號。

  觸摸曆史印跡,榜樣精神代代傳(chuan) 承

  傳(chuan) 承、保護、學習(xi) ,通過校園裏的曆史文化遺存實現育人目標,讓學生們(men) 更好地接受曆史文化遺存所蘊含的精神力量、榜樣力量,不少學校正在嚐試。

  坐落於(yu) 仲愷農(nong) 業(ye) 工程學院海珠校區的廖仲愷何香凝紀念館,是一座磚木結構的二層樓房,建成於(yu) 1928年,原為(wei) 仲愷農(nong) 工學校辦事處舊址。

  紀念館基本陳列包括“廖仲愷、何香凝革命事跡陳列”和“廖承誌革命事跡陳列”,分別展出600多件文物、文獻資料、曆史圖片,全麵展示廖仲愷、何香凝及其子女在20世紀為(wei) 實現民族複興(xing) 而不斷奮鬥的生平事跡。此外,紀念館在全麵展示兩(liang) 代革命先輩生平事跡的基礎上,每年還策劃原創性專(zhuan) 題展覽。1982年10月12日,這裏被廣東(dong) 省人民政府列為(wei) “廣東(dong) 省文物保護單位”。

  為(wei) 紀念革命先輩,傳(chuan) 承愛國奮鬥、扶助農(nong) 工的精神,學校以紀念館為(wei) 平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和革命史教育。據學校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黨(dang) 史學習(xi) 教育開展以來,學校全覆蓋開展“不忘辦學初心牢記興(xing) 農(nong) 使命”主題黨(dang) 、團日活動,內(nei) 容包括參觀廖仲愷何香凝紀念館、瞻仰廖仲愷像及何香凝像等。學校每年組織新入職教職工、入學新生進行參觀、觀看電影《廖仲愷》,不斷增強廣大師生員工愛黨(dang) 愛國愛校的意識和對學校的價(jia) 值認同,取得顯著教育效果。

  江蘇省草堰鎮是粟裕將軍(jun) 曾戰鬥過的地方,草堰小學校園內(nei) 的草堰戰鬥遺址留下了曆史的足跡。為(wei) 傳(chuan) 承英雄精神,學校於(yu) 2005年4月成立了“粟裕中隊”,組織隊員觀看《黃橋決(jue) 戰》《孟良崮戰役》等電影,帶領學生參觀位於(yu) 草堰鎮的粟裕指揮部——錢氏卷瓦樓,了解粟裕將軍(jun) 的革命故事。學校通過“我心中的英雄——粟裕將軍(jun) ”主題隊會(hui) ,讓少先隊員們(men) 深刻地懂得時代需要英雄,決(jue) 心為(wei) 隊旗爭(zheng) 輝,為(wei) 黨(dang) 旗添彩,爭(zheng) 做英雄的傳(chuan) 人。

  如今,印刻在草堰戰鬥遺址上的“粟裕中隊”精神依然熠熠生輝、代代傳(chuan) 承。

  在英雄精神的鼓舞下,學生們(men) 走進敬老院、社區、五保戶家庭,通過“與(yu) 汶川災區小朋友手拉手”“為(wei) 特困學生過集體(ti) 生日”等活動,培養(yang) 了隊員們(men) 的愛國主義(yi) 和集體(ti) 主義(yi) 精神。學校老師與(yu) 近百名留守兒(er) 童結對幫扶,建立“留守兒(er) 童之家”,讓他們(men) 感受到親(qin) 人般的溫暖。2010年“粟裕中隊”被命名為(wei) 江蘇省少先隊“英雄中隊”,2011年成為(wei) 全國優(you) 秀少先隊集體(ti) 。

  (本報記者 楊 颯)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