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世界是好消息!中國經濟正反彈 國際機構調高預期
中新網北京2月8日電 (中新財經記者 李金磊)調高,成為(wei) 近期國際機構對中國經濟增長預期不約而同的選擇。
眼下,中國上下正努力拚經濟,努力實現經濟運行整體(ti) 好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等機構紛紛調高中國經濟增長預期,認為(wei) 中國經濟今年將迎來反彈。一係列高頻數據也反映中國經濟運行正在好轉。
中國經濟景氣水平明顯回升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月7日發文稱,隨著防疫封控措施解除後人員流動和經濟活動回升,中國經濟今年將迎來反彈,這將為(wei) 全球經濟帶來動力。
一年之計在於(yu) 春,各地在春節後積極施策,紛紛出台穩增長政策,以拚的姿態、搶的勁頭,力爭(zheng) 跑出複工“加速度”,全力衝(chong) 刺“開門紅”。
中國經濟一些先行指標已經出現回升。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月份,製造業(ye) 采購經理指數、非製造業(ye) 商務活動指數和綜合PMI產(chan) 出指數分別為(wei) 50.1%、54.4%和52.9%,高於(yu) 上月3.1、12.8和10.3個(ge) 百分點,三大指數均升至擴張區間,中國經濟景氣水平明顯回升。
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大數據分析處處長楊道玲對中新財經表示,複工複產(chan) 方麵,地鐵人流量和城市在崗率快速回升。基於(yu) 全國18個(ge) 城市地鐵人流量數據構建的地鐵人流熱度指數顯示,1月份該指數持續恢複,連續多天超過100點,特別是春節後指數快速回升,1月底已達124.8點,為(wei) 今年以來的新高,較上月提高63.1個(ge) 點。
楊道玲指出,基於(yu) 每日互動公司人流量數據構建的全國80個(ge) 大中城市工作場所在崗率指標也顯示,隨著節後各地加快複工複產(chan) ,1月底在崗率較去年12月疫情期間低點大幅提升14.3個(ge) 百分點。各項數據表明,各地正幹勁滿滿促複工,全力以赴拚經濟,以飽滿的精氣神迎接今年經濟發展的新開局。
國際機構紛紛調高中國經濟增長預期
中央財經委員會(hui) 辦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韓文秀近期表示,中國經濟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長期向好的基本麵沒有變,資源要素條件可支撐。綜合研判,2023年世界經濟增速可能明顯下滑,而中國經濟有望總體(ti) 回升,形成一個(ge) 獨立的向上運行軌跡。
2023年世界經濟的確陰雲(yun) 重重,世界銀行年初發布的《全球經濟展望》報告將2023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下調至1.7%,並稱全球經濟正“危險地接近陷入衰退的程度”。
一方麵看衰世界經濟,但另一方麵,對於(yu) 中國經濟,國際機構則紛紛調高了增長預期。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最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將今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期從(cong) 4.4%大幅上調至5.2%。
此外,摩根士丹利從(cong) 5%上調至5.7%,高盛集團從(cong) 4.5%上調至5.5%。高盛集團認為(wei) ,中國當下市場回升不僅(jin) 是消費和服務貿易恢複,更是“跨越許多產(chan) 業(ye) 、基礎更加廣泛的增長恢複”。
世界銀行最新一期中國經濟簡報認為(wei) ,隨著全球需求增長惡化,中國經濟的總需求結構有望逐步向內(nei) 需轉移。隨著消費者信心改善和消費需求釋放,中國消費將逐步複蘇;持續的基礎設施投資支出和投資者情緒回暖,也會(hui) 推動投資增速回升。
“這對中國和全世界來說都是一個(ge) 好消息”
“根據我們(men) 的最新預測,中國經濟今年將增長5.2%,而去年的增速則為(wei) 3%。這對中國和全世界來說都是一個(ge) 好消息——預計今年中國經濟對全球增長的貢獻將達到四分之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文稱。
IMF首席經濟學家皮埃爾-奧利維耶·古蘭(lan) 沙認為(wei) ,中國2023年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將遠超美國和歐盟。
“中國宏觀經濟再次向好,中國人民和中國經濟正展現出強大的韌性,這種韌性令所有人欽佩。”默克中國總裁安高博對中新財經直言,2023年有望成為(wei) 中國經濟“揚帆起航、強力複蘇”的一年。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綜合形勢研究室主任郭麗(li) 岩對中新財經表示,一係列穩預期、強信心的措施加速落實,企業(ye) 和地方敢為(wei) 敢幹敢首創,2023年將是微觀主體(ti) 有活力、新經濟動能不斷激發、結構不斷優(you) 化、整個(ge) 經濟發展質量穩步提升的一年。
經濟合作與(yu) 發展組織駐華代表海博對媒體(ti) 表示,中國具有超大規模市場,不斷推進開放與(yu) 合作。國際社會(hui) 也在期待中國經濟產(chan) 生強勁發展動能。中國經濟的增長將對世界和區域經濟增長發揮“穩定器”的作用。(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