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紅村蝶變:從人窮往外跑的薄弱村,到小康村文明村

發布時間:2023-06-09 11:18:00來源: 中國紀檢監察報

  從(cong) 房破屋舊、人窮往外跑的薄弱村,到遠近聞名的小康村文明村

  紅村蝶變

  讓老區人民生活越過越好,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深深的牽掛。2018年2月28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給浙江省餘(yu) 姚市梁弄鎮橫坎頭村全體(ti) 黨(dang) 員回信,勉勵他們(men) 傳(chuan) 承好紅色基因,發揮好黨(dang) 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和黨(dang) 員先鋒模範作用,同鄉(xiang) 親(qin) 們(men) 一道,再接再厲、苦幹實幹,結合自身實際,發揮自身優(you) 勢,努力建設富裕、文明、宜居的美麗(li) 鄉(xiang) 村,讓鄉(xiang) 親(qin) 們(men) 的生活越來越紅火。

  橫坎頭村位於(yu) 四明山深處,曾是浙東(dong) 抗日根據地的指揮中心,分布著中共浙東(dong) 區委、浙東(dong) 行政公署、浙東(dong) 抗日軍(jun) 政幹校等多處革命舊址,有著“浙東(dong) 紅村”之稱。進入新時代,革命老區村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在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給橫坎頭村全體(ti) 黨(dang) 員回信五周年之際,記者走進這座“浙東(dong) 紅村”,實地探訪革命老區人民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及共同富裕的美麗(li) 圖景。

  15年兩(liang) 次回信“紅村”,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始終牽掛著老區人民

  “很高興(xing) 收到你們(men) 的來信。15年前到你們(men) 村的情景我都記得,我一直惦記著鄉(xiang) 親(qin) 們(men) 。”在給橫坎頭村全體(ti) 黨(dang) 員的回信中,字裏行間承載著最真切的心意、最溫暖的關(guan) 懷,展現著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親(qin) 民、愛民、為(wei) 民的情懷。

  2003年1月29日,時任浙江省委書(shu) 記的習(xi) 近平同誌來到橫坎頭村考察調研,先後看望了村裏的老黨(dang) 員、老同誌和困難群眾(zhong) ,並強調:“隻有老區人民富裕了,才談得上浙江人民的共同富裕;隻有老區人民實現了小康,才談得上浙江真正實現全麵小康;隻有老區達到了現代化目標,才談得上全省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不久後,在收到村“兩(liang) 委”匯報工作打算的信件後又回信指出,希望橫坎頭村黨(dang) 員“發揚老區的優(you) 良傳(chuan) 統,保持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的精神風貌,解放思想,與(yu) 時俱進,加快老區開發建設,盡快脫貧致富奔小康”。

  記者在村裏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看到了當時橫坎頭村的圖片資料:地處四明山深處,周邊植被茂密,進村道路少且曲折,低矮破舊的房屋稀疏地分布在村子裏,正應了當地的一句話“山大石頭多,出門就上坡”。“當時村裏條件很差,一條水泥路都沒有,人窮得都往外跑,村民人均年收入不到2700元,村集體(ti) 負債(zhai) 40多萬(wan) 元。”橫坎頭村的講解員黃穎穎言語中充滿著感慨。

  在收到回信後,橫坎頭村在黨(dang) 組織的帶領下,立足本地實際,分析本地優(you) 勢,以“紅色黨(dang) 建”為(wei) 引擎,堅持“紅色引領、綠色發展”,大力發展紅色旅遊、綠色產(chan) 業(ye) 、特色農(nong) 業(ye) 等,走出了一條發展新路。

  2018年2月10日,橫坎頭村召開黨(dang) 員大會(hui) 。會(hui) 上,大家提議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寫(xie) 封信,介紹村裏這些年的發展情況。在這封由143名黨(dang) 員代表簽名、飽含老區人民深情的書(shu) 信中,橫坎頭村的變化躍然紙上:加強村黨(dang) 組織建設,探索“前哨支部”“農(nong) 家小院黨(dang) 建陣地”等,積極發揮黨(dang) 員作用;對浙東(dong) (四明山)抗日根據地舊址群進行保護性修繕,紅色旅遊每年接待遊客50餘(yu) 萬(wan) 人次;大力發展櫻桃園、桑果園、楊梅園等產(chan) 業(ye) ,村民累計增收2000餘(yu) 萬(wan) 元;村容村貌煥然一新,獲得“浙江省全麵小康示範村”“全國文明村”等多項先進榮譽稱號……

  十幾天後,一封回信被送到橫坎頭村。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回信中指出:“這些年,村黨(dang) 組織團結帶領鄉(xiang) 親(qin) 們(men) 艱苦奮鬥,發展紅色旅遊,利用綠色資源,壯大特色農(nong) 業(ye) ,把村子建設成了遠近聞名的小康村、文明村,鄉(xiang) 親(qin) 們(men) 生活不斷得到改善,我感到十分欣慰。”

  殷殷囑托、暖心話語讓橫坎頭村人再次感受到,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心心念念革命老區,深情牽掛老區人民。“村裏人都清楚記得那一天,橫坎頭村一片沸騰。大家聚在一起,把回信讀了一遍又一遍。”黃穎穎回憶。

  紅色血脈代代相傳(chuan) ,不僅(jin) 是寶貴的精神財富,也為(wei) 當地產(chan) 業(ye) 發展提供了重要基礎

  早上9點多,記者剛來到橫坎頭村,就感受到了不同於(yu) 其他村落的繁忙景象:多輛旅遊大巴來來往往、導遊們(men) 揮動旗子集結隊伍、頭戴不同顏色帽子的旅遊隊伍裏,有銀發老年團、少年學生團,還有從(cong) 外地前來學習(xi) 的集體(ti) 觀摩團。

  紅色血脈代代相傳(chuan) ,不僅(jin) 是寶貴的精神財富,也為(wei) 當地產(chan) 業(ye) 發展提供了重要基礎。20年來,橫坎頭村持續保護性修繕並重新布展,把紅色資源打造成了紅色景區,每年吸引數十萬(wan) 全國各地遊客。在餘(yu) 姚市紀委監委的指導支持下,橫坎頭村深入挖掘紅色資源中的廉潔因子,形成獨具特色的紅廉文化,並打造了以紅廉館為(wei) 中心的“四明紅廉”線下教育專(zhuan) 線和線上“全域清廉導覽圖”,成了黨(dang) 員幹部和群眾(zhong) 爭(zheng) 相參觀學習(xi) 的“打卡點”。

  在村裏一處寫(xie) 有“鋒領過坎”標識語、介紹本村黨(dang) 建情況的地方,一隊老年旅遊隊伍正在拍照留念。來自寧波市的鍾先生和李女士告訴記者,他們(men) 是黨(dang) 齡超過50年的退休老黨(dang) 員,十多年前就到訪過橫坎頭村,再次來到這裏,感受到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真是不一樣了,到處都充滿著活力。”

  導遊劉女士這天也非常忙碌,今天所帶的團有180多人,她告訴記者,得益於(yu) 橫坎頭村紅色旅遊產(chan) 業(ye) 的發展,自己這樣的外地人也享受到了紅利,平均下來一天要帶2至3個(ge) 團,月收入6000元左右。

  近年來,橫坎頭村秉持“紅色引領、綠色發展”理念,成立橫坎頭新農(nong) 村發展有限公司等村集體(ti) 企業(ye) ,大力發展紅色旅遊和培訓產(chan) 業(ye) 。“按照‘結合自身實際,發揮自身優(you) 勢’的重要指示精神,我們(men) 選擇了紅色旅遊這個(ge) 產(chan) 業(ye) ,現在看來是十分正確的。”橫坎頭村黨(dang) 委書(shu) 記黃科威介紹,在一係列產(chan) 業(ye) 帶動下,村集體(ti) 經濟實現了質的飛躍,2022年村集體(ti) 經營性收入達366.34萬(wan) 元,人均可支配收入達47108元。

  “基層黨(dang) 組織必須堅強,黨(dang) 員隊伍必須過硬。”在被問到紅村“蝶變”的“密碼”時,黃科威表示:“在村裏工作5年我感觸非常深,解決(jue) 好農(nong) 村的問題、辦好村民的事情,這個(ge) 非常重要。從(cong) 2003年開始我們(men) 一棒接著一棒幹,通過發揮黨(dang) 組織、黨(dang) 員的先鋒模範作用,把村子發展得越來越好。”

  2007年,橫坎頭村成立了浙江省首個(ge) 革命老區村級黨(dang) 委;2018年,該村與(yu) 周邊3個(ge) 村、3家企業(ye) 組成紅村黨(dang) 建聯盟;2019年,橫坎頭村組建寧波市首個(ge) 村級“大黨(dang) 委”……堅持黨(dang) 建引領,基層黨(dang) 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和黨(dang) 員先鋒模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

  記者在采訪時看到,橫坎頭村每戶村民的入戶牆上都有一個(ge) “聯六包六”戶聯碼,掃二維碼就能看到該戶的包聯人或包聯對象。為(wei) 更好聯係群眾(zhong) ,發揮網格“廉情前哨”的作用,橫坎頭村探索“清廉守護人”機製,由“守護人”發動和聯係黨(dang) 員,並由每1名黨(dang) 員聯係6戶農(nong) 戶,做好重要事項傳(chuan) 達、意見收集反饋、矛盾糾紛化解、結對共建幫扶等工作,形成覆蓋到位的基層治理網格體(ti) 係。橫坎頭村共有“守護人”26人,他們(men) 通過會(hui) 上發聲、戶上調查、賬上把關(guan) 等“六上監督”工作法,靠前一步處置化解群眾(zhong) 各類急難愁盼問題。

  在黃科威看來,調動起黨(dang) 員的積極性,村裏的事情才好辦,“這樣的方式既增強了黨(dang) 員的榮譽感,又讓普通群眾(zhong) 有參與(yu) 感。把‘聯六包六’做到位、把‘六上監督’做得實,讓黨(dang) 員充分發揮作用,村民遇到事情也不用東(dong) 奔西跑,小事情在‘碼上’就能辦理。”

  田地裏有產(chan) 業(ye) 、家門口有收入,綠色發展讓橫坎頭村人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忙碌,是橫坎頭村村民給記者的第一印象:在村裏的“網紅”農(nong) 家樂(le) ——百丈農(nong) 家,年過七旬的黃彭勳夫婦忙著招待客人,院子裏正在為(wei) 旅遊團準備近20桌團餐;在路口的傳(chuan) 承大糕店,黃金軍(jun) 一家在製作當地小吃梁弄大糕,女主人一口氣打包了13盒大糕,跨上電瓶車就去農(nong) 家樂(le) 送貨了;在紅色景點的門口,年紀雖大但活力滿滿的老人正在向遊客兜售自家產(chan) 的新鮮桑葚,見到記者到來熱情地招呼嚐一嚐……

  近年來,隨著紅色旅遊的帶動,村裏的遊客多了、逗留時間長了,消費自然就帶動起來了,在村集體(ti) 企業(ye) 紅村旅遊公司的帶動下,不少村民在家門口就賺到了錢。

  篩粉、上模、加餡、印字、開蒸……經過兩(liang) 分鍾的製作和七八分鍾的蒸製,熱氣騰騰、帶有清香的梁弄大糕就出鍋了。趁著裝盒的間隙,梁弄大糕的經營者黃金軍(jun) 告訴記者,自己從(cong) 事這門生意已經有6年時間了,最多時一天可以賣出500盒左右,少的時候也有幾十盒,大部分都銷售給了村裏的農(nong) 家樂(le) 。“一盒賣30塊錢,算下來收入不少呢!”麵對大家的說笑,黃金軍(jun) 進一步介紹,現在他同時也在發展“大糕體(ti) 驗店”,吸引遊客動手製作大糕,體(ti) 驗從(cong) 糯米到成品的全過程。

  “光村裏的店每年營業(ye) 額就有一百多萬(wan) 元。”提起現在經營農(nong) 家樂(le) 的生意,“90後”海歸黃徐潔笑著說。留學德國歸來的黃徐潔於(yu) 2018年在村裏開辦了一家農(nong) 家樂(le) ,抓住村裏旅遊業(ye) 發展的機會(hui) 創業(ye) 。隨著生意走上正軌,紅火的農(nong) 家樂(le) 帶動了村民共同增收,“農(nong) 家樂(le) 的員工以及日常所用的食材,大部分來自本村。員工固定有10餘(yu) 人,工資跟市裏比也不低,每月切配工能拿到6500元,雜工阿姨也能拿到4500元。”黃徐潔說。

  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是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重中之重。在發展紅色旅遊的基礎上,橫坎頭村大力發展綠色產(chan) 業(ye) 。通過“土地整治+現代農(nong) 業(ye) 發展”,實施初新農(nong) 莊、初新營地、綠領學院、初新綠品計劃等產(chan) 業(ye) 項目,運用“公司+農(nong) 戶”模式因地製宜引入藍莓、獼猴桃、桑葚等特色水果,建成櫻桃園、盆景園等特色四季鮮果園,近年來每年助力村民增收超1000萬(wan) 元。

  在橫坎頭村,還有一家占地35畝(mu) 的“植物工廠”——現代化蔬菜無土栽培基地,水培的幾十種蔬菜水果在這裏茁壯成長,成熟後通過相關(guan) 配送網絡供應市場。這是橫坎頭村與(yu) 企業(ye) 合作建設的項目,其中,橫坎頭村提供土地,村集體(ti) 占股30%;公司提供資金、設備,占股70%。預計每年可為(wei) 橫坎頭村增加經營性收入150萬(wan) 元。

  攜手同行共富路,“紅村”發揮自身力量帶動村域共富、區域共富、協作共富

  在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參觀結束時,一個(ge) 特殊的場景引起了記者的關(guan) 注:兩(liang) 名身穿彝族服飾的工作人員,正在向來往的遊客推介著兩(liang) 千多公裏之外的四川大涼山,“山海情·彝家樂(le) ”原生態彝族歌會(hui) 的廣告十分顯眼。

  “共富路上必須攜手同行,這是我們(men) 與(yu) 西部結對村開展的合作項目。”黃科威介紹,2021年,根據國家新一輪東(dong) 西部對口協作部署,寧波市與(yu) 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開展對口協作,橫坎頭村與(yu) 昭覺縣三河村成了結對村。兩(liang) 村通過宣介聯動、文化交流、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代銷等形式實現共同發展,彝族傳(chuan) 統文化宣介是雙方共建的先行項目,“山海情·彝家樂(le) ”原生態彝族歌會(hui) 演出由此而來。

  在與(yu) 橫坎頭村的結對協作下,大山深處的三河村也發生了改變。據了解,目前在三河村的“戶聯碼”一期項目以及投資65萬(wan) 元的宣介屏項目已經建成,兩(liang) 村還共同開展了雙景呈現的互動“直播帶貨”活動,利用“直播帶貨”的線上模式,助銷兩(liang) 萬(wan) 餘(yu) 元的橫坎頭村和三河村農(nong) 產(chan) 品,提升了橫坎頭村和三河村生態農(nong) 特產(chan) 品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共同富裕要靠勤勞智慧來創造。在推動協作共富的同時,橫坎頭村也注重村域共富、區域共富,讓更多村民共享發展成果。

  2020年,橫坎頭村黨(dang) 委成立紅村互助發展組織,吸納全村包括農(nong) 家樂(le) 、家庭農(nong) 場、民宿等在內(nei) 的10餘(yu) 家經營戶加入,把紅色旅遊、會(hui) 務培訓等帶來的客源源源不斷推送給紅村互助發展聯盟,2021年推送350萬(wan) 元左右的餐飲、民宿量,幫助村民通過自身努力增收致富。

  不止如此,橫坎頭村與(yu) 周邊8個(ge) 村建立黨(dang) 建聯建機製,推進農(nong) 貿市場分紅製、“飛地”物業(ye) 經濟等,9個(ge) 行政村獲得農(nong) 貿市場分紅63萬(wan) 元,東(dong) 山村、嶺頭村、賀溪村聯合投資物業(ye) 獲利21.9萬(wan) 元。今年2月,又成立聯盟區域發展有限公司,開展公司化、規模化運營,推動事務共管、資源共享、發展共促。與(yu) 周邊村莊編製《餘(yu) 姚市梁弄鎮橫坎頭片區未來鄉(xiang) 村建設方案》《花開梁弄“浙樣紅”——美麗(li) 田園建設方案》等,對片區內(nei) 近1000畝(mu) 農(nong) 田進行錯位打造,建設高標準果蔬大棚,建成特色休閑農(nong) 業(ye) 觀光采摘基地10餘(yu) 個(ge) 、家庭農(nong) 場20餘(yu) 家、農(nong) 家樂(le) 16家,打造“四季有亮點、時時能采摘”的美麗(li) 田園。

  如今,一幅美麗(li) 的共富圖景正在四明山下橫坎頭片區徐徐展開。“這些年來,在黨(dang) 組織的堅強領導下,我們(men) 紮實推進共同富裕,不斷發揮橫坎頭村的引領作用,看到越來越多的鄉(xiang) 親(qin) 們(men) 過上了好日子,心裏特別高興(xing) !”黃科威充滿自豪。

  本報記者 薛鵬 自浙江餘(yu) 姚報道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