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清潔能源合作,照亮“一帶一路”

發布時間:2023-07-05 15:20: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能源合作,是共建“一帶一路”的重點領域。在高標準、可持續、惠民生的目標指引下,眾(zhong) 多清潔能源項目在“一帶一路”沿線落地生根。相關(guan) 數據顯示,十年來,中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綠色低碳能源投資已超過傳(chuan) 統能源。

  攜手共進,鐫刻著中國能源擔當。一大批國有企業(ye) 積極開拓海外市場,用開放包容的合作胸懷、艱苦奮鬥的敬業(ye) 精神和精細嚴(yan) 格的自我要求,鋪就了一條高效優(you) 質的清潔能源合作之路。

  近日,筆者采訪了中國能建葛洲壩集團阿根廷吉賽水電站項目、國家電投集團哈薩克斯坦劄納塔斯風電項目和東(dong) 方電氣集團安哥拉“柴光互補”項目的中國建設者。讓我們(men) 跟隨他們(men) 的步伐,跨越南美洲南端的寒冷高山,走過亞(ya) 歐大陸中心地帶的平緩荒漠,穿過非洲西海岸的遼闊草原,看中國智慧帶來的綠電之光,如何照亮“一帶一路”。

  聖克魯斯河的“改造者”——

  “用細節克服困難、用真誠交換信任”

  提起南美洲,許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是亞(ya) 馬孫的熱帶雨林、複活節島的石像,或者是激情的足球運動、熱烈的桑巴舞蹈。

  少為(wei) 人知的是,南美洲不隻有熱帶風光,在這片大陸的西南部,還坐落著世界上現存3個(ge) 總麵積仍在增長的冰川之一——莫雷諾冰川。它從(cong) 巴塔哥尼亞(ya) 高原上蜿蜒而出,冰塊融化後匯入阿根廷湖,最終注入奔流的聖克魯斯河。

  “用聖克魯斯河發電,實現能源自給自足”是縈繞在阿根廷人心頭半個(ge) 多世紀的夢想。如今,在莫雷諾冰川下遊100多公裏的地方,中國能建葛洲壩集團吉賽水電站項目(以下簡稱“吉賽水電站項目”),正在把阿根廷人的這一夢想變成現實。

  “吉賽水電站項目由兩(liang) 個(ge) 電站組成,分別是總統壩和省長壩。目前,總統壩已進入正式基坑開挖環節,下半年進入混凝土施工階段;省長壩在進行混凝土澆築的衝(chong) 刺,為(wei) 明年10月順利截流做準備。”吉賽水電站省長壩施工管理部主任鍾飛宏介紹道,“我在項目上的這5年,可以說是一個(ge) 用細節克服困難、用真誠交換信任的過程。”

  說起困難,首先就是當地的大風、低溫天氣。

  項目組曾有成員做過一個(ge) 粗略統計:一年中有110天,施工現場都在刮大風,有時風速甚至會(hui) 超過100公裏每小時,稍不注意,施工人員就會(hui) 遭到裹挾著灰塵沙礫的大風“襲擊”。長達兩(liang) 三個(ge) 月的“冬休期”更是讓人無奈,鍾飛宏說,“施工場地天寒地凍,無法進行大麵積現場施工,我們(men) 隻能在室內(nei) 做些模板、鋼筋加工之類的基本工作。”

  為(wei) 了“搶”出項目進度,能施工的時間就顯得格外寶貴。“因此,哪怕場地刮大風的時候,我們(men) 也會(hui) 戴著護目鏡到現場去。在這種環境下施工,確保安全的每個(ge) 細節都至關(guan) 重要。”鍾飛宏說。

  特殊的自然環境帶來的挑戰遠不止這些。由於(yu) 施工現場距阿根廷重要水源地莫雷諾冰川非常近,如何在推進吉賽水電站項目建設的同時,不破壞流域生態環境,成了對項目團隊的重要考驗。他們(men) 的解決(jue) 方案突出了一個(ge) “細”字。

  為(wei) 保證在聖克魯斯河中洄遊的魚群能正常繁衍,項目團隊進行了詳細的水情分析和環境評估,根據水流方向和速度,為(wei) 魚群設計了專(zhuan) 門的魚道;為(wei) 保證水庫下遊人類的正常活動和動植物的舒適棲息,他們(men) 精細優(you) 化了生態放水底孔的截麵尺寸,充分考慮水位和水流的變動,相應改變了施工方案。

  在項目推進的過程中,中國工程團隊精益求精的態度,不隻成功應對了自然環境的挑戰,也改變了當地人的基建觀念。

  由於(yu) 阿根廷已有幾十年沒有大型水電站項目,高水平勞動力資源短缺,當地人認為(wei) 是否使用最好的設備是施工效果的決(jue) 定性因素,對實操技術並不重視,“最開始在現場施工時,甚至會(hui) 出現在一個(ge) 倉(cang) 位裏幾個(ge) 工人幹,一群工人看的情況。”

  為(wei) 了解決(jue) 這些問題,吉賽水電站項目“理論實踐、雙管齊下”,利用一切機會(hui) 提高當地工人的實操水平。

  吉賽水電站項目專(zhuan) 門從(cong) 國內(nei) 引進了8名經驗豐(feng) 富的班組長,請他們(men) 在現場進行指導操作和培訓,將本領和技能傳(chuan) 授給當地工人。鍾飛宏說,“不管是混凝土鋼筋模板的備倉(cang) ,還是混凝土澆築振搗,一切技術要點和細節他們(men) 都手把手教授。”

  當刮大風或下雨時,施工現場的休息室就成了理論培訓教室,中國建設者會(hui) 把保溫建模和衝(chong) 毛養(yang) 護等技術要點,巨細靡遺地向當地工人進行詳細講解。漸漸地,當地人“設備決(jue) 定工程建設質量”的觀念被扭轉,依靠精細化管理、有效資源調配和施工細節把控的“中國方案”廣受認可。

  據悉,吉賽水電站建成後,年均發電量可達49.5億(yi) 千瓦時,預計可滿足150萬(wan) 阿根廷家庭的日常用電,每年為(wei) 阿根廷節省近11億(yi) 美元的油氣進口開支,甚至可以實現對巴西、巴拉圭等鄰國的電力出口。

  “新石頭”小鎮的“馭風師”——

  “不僅(jin) 建起了風電場,更架起了中哈兩(liang) 國人民的‘連心橋’”

  從(cong) 空中俯瞰,40座超過30層樓高的風車,揮舞著巨大扇葉,如同手擎寶劍的巨人,日夜與(yu) 風沙搏鬥,將不竭電力送往千家萬(wan) 戶,為(wei) 哈薩克斯坦南部城市——劄納塔斯增添了生機和活力。

  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估算,哈薩克斯坦風力發電的潛能高達每年9200億(yi) 千瓦時。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與(yu) 哈薩克斯坦“光明之路”新經濟政策對接框架下,2019年,國家電投集團來到劄納塔斯,與(yu) 哈薩克斯坦的朋友一道,投資建設劄納塔斯100兆瓦風電項目(以下簡稱“劄納塔斯風電項目”)。

  “劄納塔斯擁有豐(feng) 富的風能資源,90米高度年平均風速為(wei) 每秒8.36米,但這風有時像草原上的‘野馬’,性情不定,難以馴服。”現任項目總工程師張亮告訴筆者,“我們(men) 同事之間常開玩笑說,自己就像馴服劄納塔斯風能‘野馬’的‘馭風師’。”

  2019年1月,彼時33歲的張亮懷著為(wei) “一帶一路”清潔能源合作奉獻力量的一腔熱血來到哈薩克斯坦。但在看到項目現場第一眼時,這位年輕工程師的心卻涼了半截——放眼望去,一望無際的戈壁灘上白雪皚皚,寸草不生。除了不時呼嘯而過的大風、遍地凍土和碎石之外,便再無他物。

  “真是‘地如其名’!”張亮解釋說,劄納塔斯在哈薩克語中就是“新石頭”的意思。“這裏地廣人稀,全年有長達五六個(ge) 月的凍土期。每年冬季,風電項目的施工作業(ye) 麵常常被大雪覆蓋,往往清理後還來不及施工,就再次被蓋滿白雪。”

  這就意味著,項目每年在室外的施工時間僅(jin) 有六七個(ge) 月,這對保障項目建設進度來說,是一個(ge) 不小難題。

  再重的擔子也要挑,再不好啃的骨頭也要啃。為(wei) 了高質高效推進項目建設,劄納塔斯風電項目采取中方團隊牽頭、當地建設隊伍配合的方案,多個(ge) 工作麵同步施工。風機基礎澆築、風機吊裝、升壓站設備安裝調試等風險高、難度大的關(guan) 鍵環節,主要由中國建設者負責。

  為(wei) 保障風電項目的後續安全運行,也為(wei) 了給當地創造新就業(ye) 機會(hui) ,項目部提前半年在當地招聘工人,並通過中哈員工“結對子”的培訓方式,培養(yang) 出一批熟練掌握設備操作與(yu) 維護技巧的哈方學員。“這些哈方學員的工作表現都很不錯,截至目前,未發生一起因人為(wei) 操作失誤引發的安全事故和電量損失。”張亮說。

  中國建設者為(wei) 劄納塔斯風電項目付出的大量心血,都被哈薩克斯坦當地同事看在眼中、記在心裏,這極大鼓舞了他們(men) 的建設熱情。

  由於(yu) 劄納塔斯風電項目首次采用亞(ya) 投行與(yu) 跨國銀行組合融資的方式,沒有經驗可循,融資階段常常遇到意料外的困難。為(wei) 此,項目計財部的哈方員工阿麗(li) 娜每天都要收集各類文件、整理翻譯眾(zhong) 多協議,經常加班到深夜。張亮說:“有次我和阿麗(li) 娜聊天,問她融資工作壓力大不大。阿麗(li) 娜說雖然工作壓力很大,但是她會(hui) 堅持,‘因為(wei) 周圍的中國同事也都在堅持,而且他們(men) 常常幫助我,對我很有耐心’。”

  還有一位哈方員工也給張亮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的名字叫馬康。2020年5月,項目進入首次並網的最後衝(chong) 刺階段,但受新冠疫情影響,工程進度被迫延緩。為(wei) 了按時並網,許多哈方員工都放棄了回家,整日留守在項目現場,一邊落實疫情防控要求,一邊逐項完成並網前的各項節點任務。張亮回憶道:“馬康從(cong) 2020年3月起,一直和我一起跑項目、協調並網事宜。7個(ge) 月連軸轉,沒有一天休息。”

  2020年9月,劄納塔斯風電項目首次並網當天,馬康握著張亮的手激動地說:“我一度以為(wei) 項目按時並網是不可能的了,沒想到中國朋友如此拚搏,你們(men) 完成了一個(ge) 奇跡!”盡管時隔很久,這一幕仍深深烙印在張亮腦海裏。“劄納塔斯風電項目,不僅(jin) 建起了風電場,更架起了中哈兩(liang) 國人民的‘連心橋’。”張亮感慨地說。

  自劄納塔斯風電項目投產(chan) 至2022年底,項目發電量已達7.5億(yi) 千瓦時。與(yu) 同容量燃煤電廠相比,相當於(yu) 節約標煤25.5萬(wan) 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67.3萬(wan) 噸。

  非洲大陸上的“捕光人”——

  “將光明的‘種子’灑滿安哥拉的草原、高山和沙漠”

  當吉賽水電站項目和劄納斯塔風電項目的同胞在與(yu) 大風、低溫鬥爭(zheng) 時,東(dong) 方電氣安哥拉“柴光互補”項目的中國“捕光人”,正在非洲西南部安哥拉的濕熱天氣下揮汗如雨。

  安哥拉擁有豐(feng) 富的太陽能資源,因此當地政府一直有意發展分布式光伏發電。但由於(yu) 平均人口密度較大、電網覆蓋率較低,純光伏發電無法滿足穩定的大規模用電需求。在東(dong) 方電氣集團國際合作有限公司承建的“柴光互補”項目中,這一難題得到了有效解決(jue) 。

  據介紹,安哥拉“柴光互補”項目將柴油機發電與(yu) 光伏發電相結合,共包括8座柴光互補電站和3座柴油機電站:在偏遠鄉(xiang) 村,土地和陽光資源豐(feng) 富,采用光伏發電和柴油機發電互補的混合動力發電技術,技術運維成本低、碳排放量小;在人口集中的主要城市,采用低排放的柴油發電技術,柴油機組安裝快、占地小,保證了主要城市24小時的穩定電力供給。2021年11月底,項目中的所有電站均獲取最終移交證書(shu) 。

  項目的成功,離不開建設者們(men) 夜以繼日的埋頭苦幹。作為(wei) 11個(ge) 電站中最先開工的定捷電站與(yu) 伯利茲(zi) 電站的現場經理,劉定邦每天總是“飛奔在路上”。

  定捷電站和伯利茲(zi) 電站都位於(yu) 安哥拉的“飛地”卡賓達。所謂“飛地”,就是地理上與(yu) 本土分割的區域。由於(yu) 距離國家本土有一定距離,“飛地”時常麵臨(lin) 物資短缺的窘境。

  因此,劉定邦將“做好物資運輸規劃、隨時應對突發物資需求”作為(wei) 工作的第一要務。他和團隊常常需要跑遍大街小巷,找遍每個(ge) 市場,才能買(mai) 到應對現場突發情況的配件、材料。“我們(men) 曾開車奔波了整整兩(liang) 天,隻為(wei) 買(mai) 到柴油發電機蓄電池需要的酸液。”劉定邦說。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項目若想順利進行,物資保障十分重要,設備調試同樣關(guan) 鍵。

  2021年,奎托電站升壓站調試在即,但受到新冠疫情影響,位於(yu) 江蘇南京的繼電保護設備廠家無法派人前往安哥拉調式設備。負責項目綜合管理工作的史占飛主動請纓,決(jue) 定利用回國休假機會(hui) ,自行前往廠家接受相關(guan) 培訓。

  “白天,我緊盯現場教學,遇到不懂的就向設備廠家安排的指導人員谘詢;晚上,我就自己上網查聽不懂的概念,或是給設計院打電話請教。”最終,史占飛成功將繼電保護設備調試技術帶回了安哥拉,確保了奎托電站升壓站調試圓滿完成。“即便再難,也要將光明的‘種子’灑滿安哥拉的草原、高山和沙漠,這是我們(men) 來到這裏的使命。”

  “柴光互補”項目不僅(jin) 照亮了安哥拉的土地,也照亮了安哥拉人民更美好的未來。

  歐莉安娜就住在定捷電站附近,電站建成前,她必須穿過一大片森林,才能去河裏打水,不但路途遙遠,還時常遇到毒蛇。“自從(cong) 定捷電站投入運行後,我們(men) 一大早就可以從(cong) 電站打到經過淨化的深井水,再也不用喝有寄生蟲的雨水、河水了。”歐莉安娜高興(xing) 地說。

  除改善居民生活狀況外,“柴光互補”項目還為(wei) 當地居民創造了新就業(ye) 機會(hui) 。奎托電站的中葡翻譯勞林達,過去隻能在安哥拉首都羅安達找到相關(guan) 工作,自從(cong) 電站開建後,他就回到了家鄉(xiang) 。“我在這段工作中學習(xi) 到很多與(yu) 電氣及電站運維相關(guan) 的知識。如今,我不但能繼續為(wei) 電站運維服務,也有機會(hui) 更好地照顧家人,我感到非常幸福!”勞林達表示。

  安哥拉能源和水利部部長博爾赫斯所說:“安哥拉‘柴光互補’項目是中安友好合作的一個(ge) 縮影,未來希望與(yu) 中國攜手前行,參與(yu) 共建‘一帶一路’,加強兩(liang) 國合作,實現共同發展。”(人民日報海外版 劉樂(le) 藝 周好雨)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