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首次載人飛行任務成功20周年 中國人探索太空的腳步更深更遠

發布時間:2023-10-18 14:38:00來源: 法治日報

  □ 本報記者 廉穎婷

  這是一個(ge) 載入史冊(ce) 的時刻。

  2003年10月15日,浩瀚的太空迎來了第一位中國人——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搭乘我國首飛航天員楊利偉(wei) 順利升空。21小時23分後的10月16日6時許,楊利偉(wei) 安全返回地麵。

  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讓中華民族幾千年的飛天夢想,幾代人鍥而不舍的奮鬥追求,成為(wei) 美好的現實。中國也成為(wei) 世界上第三個(ge) 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

  20年前,中國人首次在太空留下足跡;20年後,中國擁有了完全獨立自主的空間站。20年來,載人飛行從(cong) 一人一天、多人多天到兩(liang) 人中期駐留再到多人長期駐留。至今,已有18位航天員被送上太空。

  “從(cong) 2003年到2023年,這20年裏,中國航天事業(ye) 經曆了飛速的發展和變化,在載人航天、衛星導航、深空探測等領域均取得了舉(ju) 世矚目的成就。”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楊利偉(wei) 對記者說。

  這些成就背後,是中國航天科學家們(men) 不懈的努力和追求,是數以萬(wan) 計的中國航天人辛勤努力和無私奉獻。

  載人航天按下快進鍵

  首次載人飛行任務的圓滿成功,被公認是繼東(dong) 方紅一號衛星發射後中國航天史上的第二座裏程碑。此後,中國載人航天建設發展按下了快進鍵——多人多天、出艙活動、交會(hui) 對接、太空授課、中長期駐留、艙段轉位、組裝完成……

  20年來,載人飛船由獨立飛行到停靠“天宮”空間實驗室中期駐留,再到停靠“天宮”空間站長期駐留。

  20年來,空間實驗由搭載於(yu) 較小規模的“神舟”軌道艙,到搭載於(yu) 中等規模的“天宮”空間實驗室,再到搭載於(yu) “天宮”空間站這個(ge) 大型國家級太空實驗室。

  20年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從(cong) “第一步”任務圓滿完成,到全麵完成“三步走”戰略,空間站邁入常態化運營的新階段……

  在所有航天工程中,載人航天是係統最複雜的。

  立項之初,工程有7大係統,到空間站階段增加至14大係統及上百個(ge) 分係統,參與(yu) 單位多達上千家,涉及數十萬(wan) 科研工作者。僅(jin) 以航天員搜救為(wei) 例,除工程相關(guan) 參研參試單位外,還涉及外交、交通等多個(ge) 部門,以及地方政府、醫療單位等上萬(wan) 人參與(yu) 其中。

  載人航天每一次重大突破,都是一場“大兵團作戰”。因此,被大家譽為(wei) “萬(wan) 人會(hui) 戰造神舟”。

  “‘兩(liang) 彈一星’精神的核心就是熱愛祖國、無私奉獻。一個(ge) 人能把自己最寶貴的東(dong) 西獻出來,是什麽(me) 力量呢?是因為(wei) 愛。人生最大的愛是愛國。”90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神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的一生與(yu) 航天事業(ye) 的發展相伴隨。

  正是這種精神,20年間,中國創造了世界航天史上空間站組裝建造最快紀錄,在探索浩瀚宇宙的新征程上跑出中國航天的“加速度”。

  2016年6月至2017年4月,不到一年,密集執行長征七號、天宮二號、神舟十一號、天舟一號4次任務,建成我國首個(ge) 真正意義(yi) 上的空間實驗室。2020年5月,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首飛成功,拉開空間站階段飛行任務的序幕。2021年4月29日,天和核心艙發射圓滿成功。

  從(cong) 2021年4月天和核心艙發射到神舟十四號返回,中國載人航天在20個(ge) 月內(nei) ,密集實施11次發射、3次飛船返回、2次艙段轉位、7次航天員出艙,4個(ge) 飛行乘組12位航天員接續在軌駐留,航天員乘組首次完成在軌輪換,突破掌握航天員長期在軌駐留、空間站組裝建造等8項關(guan) 鍵技術,如期建成空間站。

  “回看20年中國載人航天事業(ye) 發展的曆程,偉(wei) 大的事業(ye) 孕育了我們(men) 自己的航天精神,那就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創業(ye) ,特別能奉獻。正是這種航天精神,推動了航天事業(ye) 的創新發展。”采訪中,戚發軔反複對記者強調航天精神。

  不帶任何隱患上天

  2003年10月15日,將楊利偉(wei) 送上太空的是長二F運載火箭。雖然安全性足夠高,但是通過首次載人飛行,研製團隊還是發現了長二F火箭不足的地方。在火箭飛行到120秒至140秒的過程中,楊利偉(wei) 感覺到一種讓人不適的振動。這個(ge) 讓人很不舒服的振動,就是POGO振動。

  “這個(ge) 問題讓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為(wei) 了消除航天員的不適,研製團隊立即分析數據查找原因,並對長二F火箭進行了改進,經過神舟六號、神舟七號工作改進後,這種振動現象徹底消失了。”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係統前任總設計師張智告訴記者,在不斷攻關(guan) 、持續改進下,如今,航天員乘坐長二F火箭,更舒適、更可靠。

  因為(wei) “載人”,必須“嚴(yan) 而更嚴(yan) 、慎而更慎、細而更細、實而更實”,把質量當作生命,確保航天員絕對安全。提及安全性,張智非常嚴(yan) 肅地說:“雖然航天員安全性指標已高達0.997,但即便如此,航天人仍苛刻要求‘不帶任何隱患上天’,隻因為(wei) 載人航天人命關(guan) 天。”

  航天界有句名言:“沒有歸過零,不算真正的航天人。”

  對“歸零”,航天人總是既怕又愛。怕,因為(wei) 歸零過程太痛苦;愛,因為(wei) 這是中國航天走向成熟、走向成功的“製勝密碼”。

  “為(wei) 什麽(me) 載人航天能取得連戰連捷的不敗戰績?”“不是沒有問題,關(guan) 鍵是提前發現問題,並在上天前徹底‘歸零’,把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

  對關(guan) 鍵技術反複驗證,對方案嚴(yan) 謹設計,對質量從(cong) 嚴(yan) 把關(guan) ,對管理細致入微……航天人的“歸零”原則與(yu) 經過挫折淬煉的嚴(yan) 實作風,高高托舉(ju) 起一次次成功。正是這尊重科學、追求極致的精益求精,為(wei) 每次飛行默默護航。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全麵轉入空間站在軌建造任務階段後,迎來了高密度發射任務,長二F運載火箭每一次亮相,可靠性與(yu) 安全性都會(hui) 再次提升。

  “作為(wei) 航天員‘專(zhuan) 列’,長二F運載火箭安全性能無疑是第一位的。經過多次優(you) 化,如今火箭安全性評估值已經提升至0.99996。”張智說。

  數值的變化,離不開團隊持續不斷地優(you) 化和積累。每一次飛行結束,研製團隊都會(hui) 對火箭性能做評估,通過設計、製造、試驗等方方麵麵日複一日的積累,支撐火箭安全性以及可靠性每個(ge) 0.00001的提升,從(cong) 未止步。

  探索太空的腳步更深更遠

  “從(cong) 1992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項實施,到空間站全麵建成,我們(men) 用了短短30年時間。”楊利偉(wei) 說,“從(cong) 首次載人飛行任務到今年的20年裏,我們(men) 見證了航天技術的突破,可以說我國航天事業(ye) 取得了非常巨大的成就。”

  30年裏,載人航天工程全線共取得4000多項發明專(zhuan) 利,推動航天產(chan) 業(ye) 跨越發展,並輻射帶動原材料、微電子、機械製造、化工、冶金、紡織、通信等領域快速發展,極大促進我國科技水平整體(ti) 提升。尤為(wei) 寶貴的是,培養(yang) 了一支作風過硬、專(zhuan) 業(ye) 紮實、善於(yu) 攻關(guan) 、堪當重任的高素質人才隊伍,推動我國航天科研試驗能力整體(ti) 躍升。

  對於(yu) 未來的太空家園,戚發軔說:“我們(men) 的空間站還在不斷完善,規模會(hui) 越來越大。把人送上空間站不是我們(men) 的目的。如何利用這個(ge) 平台,讓科學家們(men) 有新的發現,取得更多科學上的成果,更好地去探索浩瀚宇宙,這是我所希望的。”

  展望未來,中國航天事業(ye) 麵臨(lin) 著重要發展機遇,中國人探索太空的腳步將邁得更遠。

  “根據規劃,我們(men) 在2030年前實現中國人首次登陸月球,推動載人航天技術由近地走向深空,深化人類對月球和太陽係起源與(yu) 演化的認識。同時,我們(men) 將深化國際合作,與(yu) 其他國家分享經驗,共同發展,為(wei) 人類航天事業(ye) 作出更多的貢獻。”楊利偉(wei) 說。

  據張智介紹,我國正在研製的新一代載人火箭包括兩(liang) 種構型,其中載人登月構型起飛重量與(yu) 現在的火箭相比大很多,達到2100餘(yu) 噸,推力達2600餘(yu) 噸,可以將27噸有效載荷送到地月轉移軌道,為(wei) 將來載人月球探測服務。

  “目前,登月航天員選拔訓練方麵的準備正在進行。載人登月與(yu) 近地飛行有很大區別,對技術和航天員的要求非常高。”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專(zhuan) 家田立平說。(法治日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