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楊利偉:自己夢想和祖國需要結合是最大幸福
□ 本報記者 廉穎婷
10月16日,58歲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楊利偉(wei) 邁著矯健的步伐走進北京市少年宮,他的出現引來學生們(men) 熱烈的掌聲和歡呼聲。
楊利偉(wei) 在“回望飛天路 逐夢新征程”我國首次載人飛行任務成功20周年——少先隊員與(yu) 載人航天麵對麵主題隊日活動中,與(yu) 來自全國各地的300餘(yu) 名少先隊員和少先隊輔導員麵對麵交流。
作為(wei)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30年發展的親(qin) 曆者和見證者,楊利偉(wei) 說:“心裏很激動,也有很多願望。”
“每每回想起來,那時確實很激動。但在那一刻,更多的是一種使命和責任,自己的夢想和祖國的需要能結合到一起,對於(yu) 一名航天人而言,是最大的幸福。”楊利偉(wei) 講述了執行載人首飛任務時的心情。
20年前的那一幕似乎就在眼前。
2003年10月14日,發射前16小時,從(cong) 航天員三人首飛梯隊中,選優(you) 確定了首飛航天員楊利偉(wei) 。
10月15日,楊利偉(wei) 熟睡到淩晨2時。在工作人員敲了兩(liang) 次門後,他起床接受身體(ti) 檢查。吃早餐時,楊利偉(wei) 往自己的杯子裏加了一點葡萄酒,與(yu) 航天員聶海勝、翟誌剛碰杯,以示喜慶。淩晨3時,出發前的楊利偉(wei) 在中國航天員公寓門上寫(xie) 下“首飛航天員”幾個(ge) 字。
進入飛船,離火箭點火起飛的時刻越來越近了。想到肩負的重大使命,想到有那麽(me) 多人在關(guan) 注著他,就在零號指揮員下達倒計時口令時,楊利偉(wei) 情不自禁地舉(ju) 起右手,發自內(nei) 心地向祖國、向關(guan) 心他的每一個(ge) 人,敬了一個(ge) 軍(jun) 禮。
10月15日9時,楊利偉(wei) 搭乘神舟五號載人飛船順利升空。11時過後,楊利偉(wei) 開始在太空中進餐。這是一頓不同尋常的午餐,楊利偉(wei) 一邊看書(shu) ,一邊用捏擠包裝袋的方式享用著頗具中國特色的午餐。
10月16日6時許,繞地球飛行14圈後,楊利偉(wei) 乘坐的神舟五號載人飛船返回艙穩穩著陸於(yu) 祖國大地。
“感受太空的奇妙,是建立在科技發展的基礎上的。”楊利偉(wei) 告訴記者,“當我置身太空,我感受最深的是科技的偉(wei) 大、祖國的偉(wei) 大。所以,當我返回地球步出返回艙,才會(hui) 不由自主地說,我為(wei) 我的祖國感到驕傲!”
楊利偉(wei) 出征的一小步,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裏程碑式的一步,更是中國人探索太空的重要一步。楊利偉(wei) “飛天”成功,也點燃了無數人的航天夢。
然而,載人航天飛行是一項高風險性、高挑戰性的事業(ye) 。
這是驚心動魄的26秒。2003年首飛初始,楊利偉(wei) 感覺良好。然而,當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裏高度時,火箭和飛船突然開始劇烈振動。
“感覺五髒六腑都要碎了。”楊利偉(wei) 回憶,“有一刹那,以為(wei) 自己要犧牲了。”這個(ge) 痛苦的過程持續了26秒,憑著鋼鐵般的意誌他硬扛了過去。
直到飛行器整流罩打開,刺眼的陽光從(cong) 舷窗外照射進來,才讓楊利偉(wei) 忍不住眨了眨眼睛。聽到楊利偉(wei) 的報告聲傳(chuan) 來,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大廳裏掌聲雷動。
楊利偉(wei) 說,我們(men) 航天員深知從(cong) 事這項事業(ye) 的殘酷性,但是我們(men) 更深知,我們(men) 所肩負的是祖國和人民的重托、一代代航天人的信仰和付出。我們(men) 曾麵向黨(dang) 旗發出誓言,為(wei) 了祖國的航天事業(ye) ,為(wei) 了民族的飛天夢想,甘願獻出我們(men) 的一切!這就是我們(men) 的信仰。
“有一種生活,你沒有經曆過就不知其中的艱辛;有一種艱辛,你沒體(ti) 會(hui) 過就不知其中的快樂(le) ;有一種快樂(le) ,你沒擁有過就不知其中的真諦。”在楊利偉(wei) 眼裏,這就是航天員大隊生活。
這些年,楊利偉(wei) 積極投身到科普和公益活動中,他想通過自己的工作經曆,激發全社會(hui) 特別是青少年熱愛航天、崇尚科學的熱情,在他們(men) 心中埋下科學的種子,為(wei) 他們(men) 的夢想插上科技的翅膀。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越來越接近世界先進水平,我們(men) 從(cong) ‘跟跑’發展到‘並跑’,將來我們(men) 還要去‘領跑’。”楊利偉(wei) 說,“作為(wei) 航天員,我希望飛向更深遠的太空。”
時至今日,楊利偉(wei) 依然按時參加訓練。他說:“不忘初心、積極求飛,飛天就是我的初心和使命!選擇了這份事業(ye) 就意味著責任。我和所有的航天員一樣,隨時準備接受祖國的挑選。”
對中國載人航天的後續發展,楊利偉(wei) 向記者描繪了這樣一幅藍圖:逐步從(cong) 近地空間走向地月空間,進而走向深空,支撐國家發展利益向地月空間拓展,建設形成我國主導的地月空間安全圈、經濟圈、科技圈,在人類探索浩瀚宇宙中作出中國人更大的貢獻。(法治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