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心城區篇中心城區常住人口7年減少超200萬人
《數說京津冀協同發展十年成效係列報告》發布
北京中心城區篇中心城區常住人口7年減少超200萬(wan) 人
從(cong) 2月18日起,北京市統計局連續8天推出《數說京津冀協同發展十年成效係列報告》。2月19日發布的“北京中心城區篇”報告顯示,2022年末,北京中心城區常住人口1094.5萬(wan) 人,較2015年高點減少202.9萬(wan) 人。2022年,北京中心城區地區生產(chan) 總值突破3萬(wan) 億(yi) 元,2023年達到3.2萬(wan) 億(yi) 元,較2013年增長1.1倍(按現價(jia) 計算,下同)。各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較2013年增長9成以上,東(dong) 城、西城、朝陽和豐(feng) 台4個(ge) 區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翻番。
成效 1
中心城區拆違超8000萬(wan) 平方米
“疏解整治促提升”(簡稱疏整促)首先需要騰退出大量空間——由“一核”,即中心城區疏解至包括“兩(liang) 翼”在內(nei) 的京津冀其他區域。
報告指出,疏解工作之一是北京市級機關(guan) 的搬遷,這項工作開始於(yu) 2019年1月,北京市級行政中心正式遷入北京城市副中心。此後,原坐落在中心城區的市級部門和單位分兩(liang) 批遷入城市副中心辦公。
今年1月底,第二批市級機關(guan) 搬遷完成。到目前,除履行維護首都安全穩定、保障城市運行、帶有屬地管理職能和麵向市民、企業(ye) 、社會(hui) 開展管理服務的單位外,其他北京市級機關(guan) 均搬遷至北京城市副中心。
各區也與(yu) “兩(liang) 翼”協作,實現區域產(chan) 業(ye) 對接。
如朝陽區引導CBD等區域高端要素在通州集聚,截至2023年10月,共1739家企業(ye) 遷往通州區,其中科技服務、商務服務及文化娛樂(le) 類企業(ye) 占比超7成。
豐(feng) 台區累計疏解一般性製造業(ye) 企業(ye) 360家、區域性批發市場216家,成立北京豐(feng) 台-滄州服務中心,與(yu) 天津、河北“四地一市”政府對接,搭建疏解承接平台,助力商戶二次創業(ye) 。
石景山區累計疏解一般性製造業(ye) 企業(ye) 34家、商品交易市場74家,首鋼機電、京能熱電等多家企業(ye) 搬遷至河北。
海澱區在“十三五”期間累計疏解一般性製造業(ye) 企業(ye) 55家、有形市場51家,2020年6月成立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中關(guan) 村智造大街與(yu) 通州區政府共同打造通州硬科技產(chan) 業(ye) 示範基地,雄安新區中關(guan) 村科技園正式揭牌運營,與(yu) 天津市武清區建設運營“中國電信京津冀智能算力中心”。
疏整促開展至今,北京中心城區清理、外遷和升級了一批區域性專(zhuan) 業(ye) 市場、區域性物流中心、一般性製造業(ye) 企業(ye) ,累計拆除違法建設超8000萬(wan) 平方米,騰退土地6000餘(yu) 公頃。
成效 2
北京中心城區第三產(chan) 業(ye) 比重超9成
中心城區騰退出的空間開始轉型升級,批發市場“變身”現代寫(xie) 字樓,舊商圈升級為(wei) 潮流新地標,舊廠房產(chan) 業(ye) 轉型,騰退土地上建起城市公園。
報告提到,原為(wei) 服裝紡織品批發集散地的大紅門、動物園等區域的近60家批發市場、4萬(wan) 餘(yu) 商戶陸續遷移至河北、天津,取而代之的是國家級金融科技示範區(“金科新區”)、南中軸國際文化科技園拔地而起。
曾經的朝外昆泰商場升級改造為(wei) THE BOX朝外|年輕力中心,引進40餘(yu) 家北京首店,吸引大批年輕人“打卡”;隆福大廈轉型文創融合新空間,文化藝術生活方式類業(ye) 態規劃占比2成。
過去的舊廠房裏也有新故事發生,有些轉型為(wei) 永豐(feng) 產(chan) 業(ye) 基地、北重科技文化產(chan) 業(ye) 園等“高精尖”產(chan) 業(ye) 園區,另一些“變身”成黑莊戶音樂(le) 產(chan) 業(ye) 園、E9區創新工場、郎園Vintage等文化消費網紅打卡地。
騰退土地掀開覆蓋其上的綠網,從(cong) 荒地變成公園。京城最大“綠肺”溫榆河公園,常樂(le) 坊、嘉囿、久敬莊、塔院等城市公園,京張鐵路遺址公園等陸續建設,累計專(zhuan) 項綠化總麵積超1300公頃。
2023年,中心城區三次產(chan) 業(ye) 結構由2013年的0.03:10.12:89.85變化為(wei) 0.01:6.56:93.42,第三產(chan) 業(ye) 比重超過9成。
中心城區的信息傳(chuan) 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ye) ,金融業(ye) 增加值規模較2013年分別增長3.3倍和1.7倍,年均增速分別為(wei) 15.6%和10.5%,均高於(yu) 全市,合計占地區生產(chan) 總值比重由2013年的不足3成提高至近5成,批發和零售業(ye) 、工業(ye) 比重合計下降近1成。
新京報記者 薑慧梓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