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人工智能納入義務教育”可以先行試點
豐(feng) 收
參加本次全國人大會(hui) 議的全國人大代表、小米集團董事長雷軍(jun) 表示,人工智能正掀起新一輪浪潮。他建議從(cong) 義(yi) 務教育階段普及人工智能素養(yang) 教育,在九年義(yi) 務教育階段設置人工智能通識課程,同時將相關(guan) 內(nei) 容納入中小學社會(hui) 實踐活動。
人工智能被認為(wei) 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目前,我國人工智能產(chan) 業(ye) 蓬勃發展,核心產(chan) 業(ye) 規模超過5000億(yi) 元,企業(ye) 數量超過4300家,創新成果不斷湧現。人工智能已經滲透到包括教育行業(ye) 在內(nei) 的各行各業(ye) ,但目前中小學生尚未全麵接受有關(guan) 人工智能的基礎教育。
實際生活中,中小學生能夠以多種形式不同程度地接觸人工智能。比如,教育部最近公布184所學校入選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就緣於(yu) 這些學校在人工智能教育方麵表現亮眼,不僅(jin) 深入推進人工智能課程建設,還孵化出多項學生科技創新項目。在一般居民家庭,孩子也可能通過智能手機等電子設備接觸人工智能。
不過,中小學生未必都了解人工智能技術,特別是偏遠地區學生與(yu) 人工智能有些距離,這不利於(yu) 中小學生融入人工智能時代。對此,雷軍(jun) 代表建議在義(yi) 務教育階段設置人工智能通識課,此建議若被采納,對中小學生認識人工智能、適應人工智能環境以及未來投入人工智能研發,都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
義(yi) 務教育階段是學生認知能力、創造能力形成的重要基礎階段。我們(men) 說很多教育要從(cong) 娃娃抓起,就是旨在從(cong) 小培養(yang) 孩子的認知能力和行為(wei) 習(xi) 慣。向中小學生普及人工智能相關(guan) 知識,可以幫助中小學生認識到人工智能帶來的巨大變革,激發他們(men) 對這項技術的興(xing) 趣,繼而不斷走近人工智能。
向中小學生普及人工智能,也是在培養(yang) 人工智能產(chan) 品的潛在消費者和研發者。未來,我國人工智能產(chan) 業(ye) 要想做大做強,既需要越來越多消費者的支持,也需要越來越多的人才參與(yu) 研發,還需要更多人來分享人工智能技術紅利,使其造福全社會(hui) 。這些都需要從(cong) 基礎教育抓起。
雷軍(jun) 代表的建議包括學習(xi) 與(yu) 實踐兩(liang) 個(ge) 方麵,即通過在九年義(yi) 務教育階段設置人工智能通識課程,讓學生學習(xi) 相關(guan) 課堂知識,並將相關(guan) 內(nei) 容納入中小學社會(hui) 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增強感知和體(ti) 驗。做好這些工作,可讓中小學生對人工智能的認識更全麵,同時也能防止義(yi) 務教育與(yu) 科技發展現狀及前景脫節。
如果將人工智能納入義(yi) 務教育,還應當讓中小學生正確認識和使用人工智能技術。比如各種生成式人工智能產(chan) 品不斷出現後,隨之出現不少侵權亂(luan) 象,鑒於(yu) 此,有必要教育中小學生懂得技術向善的倫(lun) 理,防止埋下利用技術作惡的隱患。
從(cong) 教育部公布184所學校入選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基地來看,我國已經開始重視對學生人工智能素質的培養(yang) 。在此基礎上,應當讓更多學生接受人工智能知識教育。鑒於(yu) 中小學生目前學習(xi) 負擔較重,可以將人工智能納入義(yi) 務教育先行試點,總結經驗後考慮全麵推行。
將人工智能納入義(yi) 務教育,可以先從(cong) 學校選修課、興(xing) 趣班、社團活動入手,可采取學校、企業(ye) 、社會(hui) 共同參與(yu) 的模式。比如聘請人工智能技術人員擔任授課老師,由人工智能科技企業(ye) 為(wei) 學校捐贈體(ti) 驗樣品。這些都有利於(yu) 人工智能知識普及,實現學校、企業(ye) 、社會(hui) 多方合作共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