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積極財政政策助市場主體發展

發布時間:2022-01-14 10:12:00來源: 經濟日報

  作者:吉富星(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指出,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繼續做好“六穩”“六保”工作特別是保就業(ye) 保民生保市場主體(ti) 。保住了市場主體(ti) ,就保障了就業(ye) 和民生,也就穩住了宏觀經濟大盤。積極的財政政策應進一步提升政策效能,有效激發市場主體(ti) 活力,助力其健康持續發展。

  當前,受國內(nei) 外多重因素影響,我國經濟出現下行壓力,中小微企業(ye) 生產(chan) 經營壓力加大,應引起高度重視。截至2021年底,我國市場主體(ti) 達到1.5億(yi) 戶。其中,龐大的中小微企業(ye) 、個(ge) 體(ti) 工商戶作為(wei) 吸納就業(ye) 的“主力軍(jun) ”,在遭遇衝(chong) 擊時亟需相應的政策扶持渡過難關(guan) 。當前,應在積極財政政策導向下,將規模性減稅降費作為(wei) “先手棋”,綜合運用各種紓困減負工具,采取提質擴麵相結合、紓困解難和創新升級並重思路,將政策紅利送達市場主體(ti) 。

  一是持續優(you) 化和落實組合式減稅降費政策。“十三五”以來,我國累計新增減稅降費超過8.6萬(wan) 億(yi) 元。近期召開的減稅降費座談會(hui) 提出,要針對市場主體(ti) 需求,抓緊實施新的更大力度組合式減稅降費,確保一季度經濟平穩開局、穩住宏觀經濟大盤。有關(guan) 政策要更加突出精準性和結構性,重點瞄準製造業(ye) 升級和量大麵廣、吸納就業(ye) 多的中小微企業(ye) 及個(ge) 體(ti) 工商戶,既幫助市場主體(ti) 減負,又促進創新和產(chan) 業(ye) 升級。其中,“減稅”主要是延續和優(you) 化已出台政策,如完善增值稅製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增值稅留抵、小微企業(ye) 稅收優(you) 惠等。“降費”則是重點規範、降低重點領域涉企收費,清理整頓各類不合理、不合法收費等,讓企業(ye) 切實享受到政策紅利。

  二是支持金融服務實體(ti) 經濟,精準破解融資難和融資貴問題。應打好財政金融“組合拳”、打通政策傳(chuan) 導的“梗阻”。財政政策應進一步發揮風險分擔、資金杠杆作用,加大實體(ti) 經濟融資支持力度,特別是促進中小微企業(ye) 融資降價(jia) 、增量和擴麵。應持續優(you) 化財政支持普惠金融發展的長效機製,財政可安排相應專(zhuan) 項資金統籌用於(yu) 貸款貼息、貸款風險補償(chang) 、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降費獎補、資本金補充等方麵。同時,也可通過發行地方債(zhai) 補充中小銀行資本金、財政注資設立產(chan) 業(ye) 基金等方式進行配套支持。此外,加強財政、金融、產(chan) 業(ye) 等多方協作,按市場化規律來支持市場主體(ti) 融資,引導金融資源精準滴灌,增強政策協同效應。

  三是鼓勵各級政府合理安排紓困專(zhuan) 項資金,多措並舉(ju) 、精準施策。進一步整合財政、金融、產(chan) 業(ye) 等各種政策或資金,設立紓困專(zhuan) 項資金或“資金池”,通過貸款貼息、信用擔保、“股+債(zhai) ”、投資基金、風險緩釋基金等方式,加大對市場主體(ti) 特別是中小微企業(ye) 的幫扶力度。此外,采取更具針對性、差別化的幫扶和應對政策。其中,對發展前景良好但遇到暫時困難的企業(ye) ,給予降成本、融資等支持;對行業(ye) 周期性波動導致困難但仍有望逆轉的企業(ye) ,或短期訂單不足的企業(ye) ,給予市場開拓、政府采購、流動性支持等政策;對扭虧(kui) 無望或失去發展前景的“僵屍企業(ye) ”,推動並購重組、有序退出,並做好風險防範化解工作。

  四是加大財政專(zhuan) 項資金投入,支持企業(ye) 科技創新和做強做大。一方麵,加大科技創新領域的財政資金投入、優(you) 化經費管理,對關(guan) 鍵共性技術、短板瓶頸技術予以重點傾(qing) 斜,鼓勵企業(ye) 研發投入和新技術應用推廣。設立國家級、省級專(zhuan) 精特新“小巨人”企業(ye) 獎勵政策,推進協同創新、產(chan) 業(ye) 鏈上下遊協作配套。另一方麵,通過合理安排財政支出、獎補資金等舉(ju) 措,支持市場主體(ti) 發展壯大。當前,財政支出仍保持一定強度,並繼續加強財政資金直達機製,為(wei) 市場主體(ti) 產(chan) 品需求和資金保障提供有力支撐。繼續落實政府采購促進中小企業(ye) 發展的政策舉(ju) 措,鼓勵各地因地製宜細化預留采購份額、優(you) 先采購等措施,精準提升惠企範圍和力度。此外,給予“個(ge) 轉企、產(chan) 轉法、小升規、規升巨”企業(ye) 相應獎勵,鼓勵其做大做強。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