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科技政策紮實落地工作抓在手上、落到實處
部長通道
◎記者 劉 垠
3月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hui) 議第二場“部長通道”開啟,首位回答提問的科技部部長王誌剛,逐一回應科技政策紮實落地、新冠藥物疫苗最新進展等熱點問題。
這是王誌剛自2018年以來第四次在“部長通道”接受采訪。
“過去一年,科技工作在推動國家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ye) 高質量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回答媒體(ti) 提問時,他頻頻用數據說話。
2021年,全社會(hui) 研發投入達到2.79萬(wan) 億(yi) 元,同比增長14.2%,研發投入強度達到2.44%;產(chan) 出方麵,在推動產(chan) 生一批高新技術成果的同時,技術合同成交額超3.7萬(wan) 億(yi) 元,超過了全社會(hui) 研發投入的2.79萬(wan) 億(yi) 元。同時,我國國家創新指數全球排名從(cong) 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去年的第12位,提高22個(ge) 位次。
政策落地:落到實處見到實效
王誌剛坦言,科技政策紮實落地是今年工作的重點、主線,政策是導向、是動力也是保障,“我們(men) 今年要完成好黨(dang) 中央、國務院關(guan) 於(yu) 科技工作的一係列重要任務,必須把科技政策紮實落地這項工作抓在手上、落到實處、見到實效”。
“我們(men) 把基礎研究擺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去年,取得了像二氧化碳合成澱粉以及煤製油這樣的基礎性成果。”王誌剛表示,要圍繞“四個(ge) 麵向”,即麵向世界科技前沿、麵向經濟主戰場、麵向國家重大需求、麵向人民生命健康,在一些關(guan) 鍵核心技術方麵開展攻關(guan) ,這也是今年落實的一個(ge) 重點。
談到優(you) 化創新生態,王誌剛說,要從(cong) 創新環境上抓落實,進一步優(you) 化政策、法律,以科技人員為(wei) 中心,以調動人的積極性、創造性為(wei) 重點來推動落實。
值得一提的是,為(wei) 了讓青年人有更多機會(hui) ,科技部開辟了專(zhuan) 門的青年科學家項目,並且,去年和全國婦聯等印發《關(guan) 於(yu) 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在科技創新中發揮更大作用的若幹措施》,適當放寬女性科學家在青年項目申請中的年齡限製。
談及各方如何形成合力抓落實,他表示,“需要我們(men) 和廣大科技工作者以及各類創新主體(ti) ,包括大學、科研院所、企業(ye) 和社會(hui) 同向發力,同頻共振”。在王誌剛看來,抓落實最後的檢驗效果,就是有更多更好的科技成果湧現,讓廣大科技人員更滿意、更有獲得感。
企業(ye) 創新:創新不問出身
改革開放40多年,特別是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企業(ye) 在創新能力、創新水平、創新貢獻上已有很大提高,在創新決(jue) 策、創新組織、創新投入、創新成果轉化方麵都做了大量工作。
從(cong) 投入方麵來看,去年全社會(hui) 研發投入2.79萬(wan) 億(yi) 元,76%為(wei) 企業(ye) 投入;就創新成果轉化而言,3.7萬(wan) 億(yi) 的技術合同交易額中,90%來自企業(ye) ;以研發組織為(wei) 例,國家重點研發計劃79%由企業(ye) 牽頭或參與(yu) 。
“高鐵、5G、核電、新能源汽車以及科技冬奧、抗疫,很多都是企業(ye) 在其中發揮著牽頭或者主力作用。”王誌剛說,原來企業(ye) 更多的是技術改造,如今在技術創新、基礎研究、原始創新等方麵,企業(ye) 也逐步成為(wei) 主力。
王誌剛說,下一步,企業(ye) 成為(wei) 科技創新的主體(ti) 方麵還有很多工作要做,這是科技部要持續做好的一件事情。不僅(jin) 要讓企業(ye) 承擔更多科技項目,有更好的政策環境,還要引導企業(ye) 按照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四個(ge) 麵向”要求,既考慮國家導向,也考慮企業(ye) 發展、市場回報,鼓勵企業(ye) 聚集更多人才,在產(chan) 學研聯盟中發揮牽頭作用。
創新不問出身,是王誌剛最近談及企業(ye) 創新時常提的一句話,“不管是大企業(ye) 、中型企業(ye) 還是小企業(ye) ,不管是國有企業(ye) 還是民營企業(ye) ,都能作為(wei) 創新的主體(ti) ”。他進一步指出,對科技型大型企業(ye) 而言,重點是怎樣牽好頭,當好盟主、鏈長;對中小企業(ye) 來說,重點是如何在科技創新、專(zhuan) 門產(chan) 品方麵有自己的特長。
開放合作:科技開放一直走在國家開放前列
我國已和16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科技合作關(guan) 係,參與(yu) 了涉及科技的200多個(ge) 國際組織和多邊機製;我國與(yu) 美國、英國、馬來西亞(ya) 、南非等17個(ge) 國家,圍繞疫苗、藥物、檢測試劑研發等方麵開展了很好的合作;2021年,我國新簽訂21個(ge) 政府間科技合作協議,接待外國青年科學家3500多人次……
“科技的開放一直走在國家開放的前列,未來科技開放合作仍將走在前列。”王誌剛說,特別是在健康、抗疫、生態環保、能源等多個(ge) 領域同時推進開放合作,不僅(jin) 為(wei) 中國發展提供支撐和引領,也為(wei) 世界作出我們(men) 的貢獻。各國科技也能為(wei) 我國所吸收,共同進步,為(wei) 人類命運共同體(ti) 建設作出科技不可替代的關(guan) 鍵性貢獻。
新冠藥物和疫苗:科研攻關(guan) 再傳(chuan) 好消息
“中國能夠成功控製疫情,其中一個(ge) 重要因素是科技。”王誌剛透露,對付冠狀病毒或新冠病毒的廣譜藥正在積極研發;通過鼻噴、吸入的方式接種疫苗,這項工作也在研究中,現在有很好的進展。
王誌剛表示,中國始終堅持5大方向開展科研攻關(guan) ,5個(ge) 方向包括疫苗、藥物、檢測、動物模型和科學溯源。疫苗方麵,已有3個(ge) 滅活疫苗、1個(ge) 腺病毒載體(ti) 疫苗附條件上市,今年又有1個(ge) 重組蛋白疫苗附條件上市;2條技術路線取得積極進展,mRNA疫苗和DNA疫苗已進入Ⅲ期臨(lin) 床試驗。
關(guan) 於(yu) 藥物研發,1個(ge) 中和抗體(ti) 藥已附條件上市,3個(ge) 小分子藥進入Ⅲ期臨(lin) 床試驗,還有一些中和抗體(ti) 藥、小分子藥、中藥都在積極研發中,表現出很好的前景。
值得一提的是,在檢測方麵,最快可在30分鍾內(nei) 完成樣本檢測,一個(ge) 集成檢測係統一天可以檢測20萬(wan) 份樣本。
“科技的手段越多,方法越多,我們(men) 防控的方案就會(hui) 越豐(feng) 富,越有針對性,越科學。”王誌剛舉(ju) 例說,2003年SARS出來的時候,很長時間沒有搞清楚怎麽(me) 回事;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出來後,7天就知道它的病毒基因圖譜,又過7天就拿出了檢測試劑。
“等新冠肺炎疫情過去了,我們(men) 留下什麽(me) ?”王誌剛頓了頓說,留下來的是,怎麽(me) 做好平時預防、怎麽(me) 在疫情突發的時候及時有效轉換的能力和機製,以及留下一批團隊、技術、平台和國際合作夥(huo) 伴。這些,都將使得我們(men) 今後再遇到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傳(chuan) 染病時,科技抗疫手段方法工具箱更加豐(feng) 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