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強校齊遷省會值得再審視
作者:張筠(四川省社會(hui) 科學院助理研究員,四川省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研究中心、四川省社會(hui) 科學院馬克思主義(yi) 學院特約研究員)
近日,一則“河南大學注冊(ce) 地從(cong) 開封變為(wei) 鄭州”的消息引發社會(hui) 熱議。
將地方高校遷往省會(hui) ,似不是個(ge) 案。稍加檢索發現,近年來優(you) 質高校搬至省會(hui) 或經濟發達的計劃單列市的消息越來越多。山西農(nong) 業(ye) 大學注冊(ce) 地由原本的晉中市變更為(wei) 太原市;山西師範大學由臨(lin) 汾市整體(ti) 搬遷至太原市;中國石油大學(華東(dong) )搬離東(dong) 營,將學校的注冊(ce) 地正式變更為(wei) 青島校區所在地;安徽師範大學也擬在合肥布局高等研究院……
地方高校不斷向省會(hui) 城市聚集,正成為(wei) 一種趨勢,高校格局或將迎來重大變化,有觀點更直白指出高校將迎來“省會(hui) 時代”。“十四五”時期是我國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的發展期,也是構建高質量高等教育體(ti) 係的加速期。地方高校聚集在省會(hui) 城市或計劃單列市,或將進一步加劇地方高等教育發展程度的分化,輿論關(guan) 於(yu) 其不利於(yu) 實現高等教育均衡、科學、充分發展的教育目標的質疑也不無道理。
地方高校在推進區域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進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代表著區域“人才蓄水池”的深淺。地方高校既是一個(ge) 地方實現創新驅動的助燃劑、協同發展的黏合劑,也是推動一個(ge) 地方產(chan) 業(ye) 升級的催化劑和可持續發展的潤滑劑。時下地方高校撤出“地方”,紛紛遷往省會(hui) 城市或計劃單列市,理由大都是拓寬辦學空間,實現學校更好地發展。那麽(me) ,為(wei) 何在地級市辦學,就“空間不大”呢?
的確,與(yu) 省會(hui) 城市或計劃單列市相比,一般地級市無論在公共服務、產(chan) 業(ye) 聚集還是資源的集中度等方麵,都難以企及,這確實限製了高校獲取更多的發展機遇和提升空間。相比這些“區位優(you) 勢”,更為(wei) 關(guan) 鍵的是,在辦學實踐中,一些地方政府存在“重辦而不重建”等問題,缺乏支持高等教育發展的長遠眼光和足夠耐心,在與(yu) 高校合作中存在重形式輕內(nei) 涵、重簽約輕落實等現象,對高校實實在在的支持和推動作用相當有限。
此外,一般地級市的經濟社會(hui) 發展和產(chan) 業(ye) 存在不同程度的遲滯,高校與(yu) 地方企業(ye) 、產(chan) 業(ye) 間缺乏良性互動,科研成果轉化存在梗阻,產(chan) 學研存在脫節,也抑製了地方高校辦出特色、提高辦學水平。這也成為(wei) 一些地方高校搬離“地方”的原因。對於(yu) 高校所關(guan) 心的師資、生源問題亦如此。從(cong) 高校招生經驗來看,大城市的虹吸效應對學生的吸引力一般來說都大於(yu) 地級市。而選擇不同的城市就讀,也關(guan) 係到就業(ye) 資源的積累,那麽(me) 自然大城市提供的機遇和優(you) 勢要更多。
對於(yu) 一些高校的搬遷行為(wei) ,地方政府和高校都有必要進行審視。對於(yu) 地方政府來說,或有必要思考如何擴大地方本科院校的辦學空間;而對於(yu) 地方高校來說,是否能以及如何能立足地方辦出特色,這道命題無可避免。
省級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有必要係統分析現有所轄高等教育資源的規模、結構和類型,並作出統籌規劃。對確需要新設置和搬遷的個(ge) 別地方高校,要通過高等學校設置評議委員會(hui) 等第三方機構進行審查和風險評估。同時,要有“高質量發展”定力,準確把握高等教育的服務麵向、階段特征、時代要求和發展規律,落實高校辦學自主權,增強高校辦學活力。尤其是要遵循高等教育發展規律,使高校真正在“地方”留得住、發展得好,並與(yu) 地方經濟社會(hui) 發展互相促進。
地方高校也當堅持內(nei) 涵式發展,尊重學校的辦學曆史和文化沿襲,聚焦國家發展戰略和地方區域經濟社會(hui) 發展,統籌適齡人口變化、學科專(zhuan) 業(ye) 布局、師資結構等,研判未來增長空間,著眼長遠,確定自身的發展定位和辦學特色。要建立與(yu) 新時代和地方經濟發展相適應的現代大學辦學理念,增強與(yu) 當地政府的良性交流和互動,切忌盲目擴張、一“搬”了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