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創新應用型卓越法治人才培養

發布時間:2022-04-26 10:12: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專(zhuan) 家視角】

  作者:楊垠紅(福建師範大學法學院教授、福建省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國政法大學考察時指出:“法治人才培養(yang) 上不去,法治領域不能人才輩出,全麵依法治國就不可能做好。”創新法治人才培養(yang) 機製,培養(yang) 一批德法兼修,深諳和堅持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法治體(ti) 係的應用型卓越法治人才,是全麵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保障。

  當前,我國法治人才培養(yang) 內(nei) 涵日臻完備,法學專(zhuan) 業(ye) 教育與(yu) 法律職業(ye) 教育相融合的法學教育體(ti) 係已經形成,應用型卓越法治人才的培養(yang) 規模和質量不斷增強和提高。但同時,我國應用型卓越法治人才培養(yang) 仍存有一定短板,不能完全滿足法治建設戰略需要。應用型卓越法治人才培養(yang) 實踐體(ti) 係上的局限主要表現在以下四點:一是重視專(zhuan) 業(ye) 教學,對道德思政強調不足。思政教育引領性薄弱,思政教育主心骨作用發揮不明顯,思政教育與(yu) 法學教育存在一定程度的脫節,在提高學生政治思想覺悟、堅定法治中國內(nei) 生信仰的針對性與(yu) 實踐性方麵有待提升。二是傳(chuan) 統實踐教學的碎片化與(yu) 案例的簡易性,對實現法學實踐教學的體(ti) 係化與(yu) 現實性,解決(jue) 教與(yu) 學脫節、學生應用能力不足等問題成效不彰。三是傳(chuan) 統校內(nei) 外法律診所教育資源缺乏有效整合,理論與(yu) 實務缺乏有效聯動,雙師型師資不足,思想引領教育弱化,忽視了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四是傳(chuan) 統實踐平台有限,資源共享程度較低。傳(chuan) 統實踐平台、實踐場所基本局限於(yu) 司法部門與(yu) 律所,並且學校與(yu) 他們(men) 之間的合作機製較機械。學生參加實踐活動的覆蓋麵較小、參與(yu) 性不高、實效性不強,難以實現校際、校內(nei) 教學資源的有效共享和實踐教學的常態化。

  為(wei) 突破上述局限,可以從(cong) 以下四方麵著手創新應用型卓越法治人才培養(yang) 實踐體(ti) 係。

  堅持“德法兼修、強化應用、突出卓越”的新理念

  堅持新理念,加強思政教育,引領、夯實人才培養(yang) 方向與(yu) 基礎。

  一是德法兼修。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考察中國政法大學時強調,法學教育要堅持立德樹人,不僅(jin) 要提高學生的法學知識水平,而且要培養(yang) 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yang) 。當前法學教育應以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為(wei) 指導,尤其要將習(xi) 近平法治思想和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教育貫穿學生培養(yang) 的全過程。促進專(zhuan) 業(ye) 知識教育與(yu) 政治價(jia) 值引領多維契合,助力各類專(zhuan) 業(ye) 理論、實踐課程同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實現德法並重。將服務於(yu) 法治中國建設的教育目標定位落到實處,培養(yang) 學生正確的政治方向,樹立學子對法治中國的內(nei) 生自信。

  二是強化應用。除引導學生在行政機關(guan) 、司法機關(guan) 、律師事務所等鍛煉執行法律、運用法律能力外,還要開拓實踐應用新領域,引導學生了解法律、黨(dang) 內(nei) 法規的評估與(yu) 谘詢活動,在教學中有意識地講授立法技術、立法規範等立法學知識,開展黨(dang) 內(nei) 法規研習(xi) ,以回應黨(dang) 的十八屆四中全會(hui) 以來依法治國和依規治黨(dang) 的現實需求。

  三是突出卓越。開展卓越法治人才培養(yang) ,要以高端的理論成果作為(wei) 支撐,以綜合的平台作為(wei) 依托,以科學研究成就卓越,以遴選機製激勵卓越,以優(you) 秀師資保障卓越。

  優(you) 化組合,建立遞進閉環的實踐教學模式

  創設新模式,改進實踐教學體(ti) 係,提升教育教學整體(ti) 性。為(wei) 了克服傳(chuan) 統碎片化教學的缺陷,可以建立“實驗實踐課程——練內(nei) 功;實訓實習(xi) ——試身手;競賽法援——打實戰”的遞進實踐教學模式。

  關(guan) 於(yu) 練內(nei) 功,可從(cong) 實驗課程、模擬法庭、法律診所等入手。實驗課程是一門科技性、實踐操作性很強的課程,可以幫助學生了解各種證據的發現、顯現、分析、提取、檢驗與(yu) 鑒定的基本方法,為(wei) 實踐辦案中證據的辨識奠定基礎。借此,學生也能更好地參與(yu) “模擬法庭、法律診所”的實踐課程。模擬法庭課程旨在從(cong) 訴訟的中心環節(庭審)上培養(yang) 學生的實踐技能;法律診所課程不局限於(yu) 法庭審理,而是以全案處理(從(cong) 接案到結案)的綜合能力為(wei) 培養(yang) 重點,以訴訟為(wei) 基礎,兼顧法律顧問、法律談判、法律見證等非訴訟業(ye) 務。

  關(guan) 於(yu) 試身手,每學期一次的實訓和畢業(ye) 實習(xi) 猶如就業(ye) 的“嚐試期”和“試金石”,讓學生在不同的現實法治職場試試身手,以便尋找合適自身的職業(ye) 。

  至於(yu) 打實戰,模擬法庭辯論賽、法律援助、法律誌願者活動都可以從(cong) 不同角度鍛煉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模擬法庭辯論賽可強化學生的對抗、應變能力,是對動手、動腦與(yu) 動嘴能力的綜合考察。法律援助與(yu) 法律誌願者活動既可以鍛煉學生的社會(hui) 實踐能力,更能夠培養(yang) 學生的社會(hui) 責任擔當。

  總之,我們(men) 要通過設計菜單式可選課程、開展多場所的實訓實習(xi) 、舉(ju) 辦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與(yu) 競賽,為(wei) 學生構建無縫對接、滿足個(ge) 性需求的實踐能力培養(yang) 體(ti) 係,實現“四年不斷線”的學生實踐能力培養(yang) 全程覆蓋。

  借助“引進來”,構建“校所深度融合”特色法律診所實踐教學模式

  法律診所教學是一些高校效仿醫學院利用診所培養(yang) 實習(xi) 醫生的形式,在教學中建立法律診所指導學生參與(yu) 法律實際應用,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在教師的指導下為(wei) 委托人提供谘詢與(yu) 法律服務。對於(yu) 傳(chuan) 統法律診所教學麵臨(lin) 的問題,我們(men) 可通過構建“校所深度融合”的診所教育實踐機製來解決(jue) 。

  在運行機製上,學校可提供完備的校內(nei) 實踐場所、穩定的經費投入、雙向的績效激勵,將律師事務所引入校園,律師引入課堂,真實案件引入教學內(nei) 容,法律實務引入實踐,支部建設引入診所。法律教育診所依托“校所融合”診所教育實踐平台,做到校中有所,所裏有師,師裏有支部。“雙師型”教授+律師團隊運用豐(feng) 富的辦案經驗與(yu) 深厚的理論積澱,將律師職業(ye) 專(zhuan) 業(ye) 素質、素養(yang) 的要求融入法科生法律專(zhuan) 業(ye) 理論、實務技能知識傳(chuan) 授,法律實務理論與(yu) 實踐模塊兩(liang) 者交替進行,形成技能理論授課與(yu) 真實案件交替,“全案跟蹤、多維視角”的有效學習(xi) 閉環,達到同步課程中有實踐,實踐中有同步課程的同步實踐教學。建立科學考核評價(jia) 。即分別設置學生、導師考核評價(jia) 機製,校外第三方實務專(zhuan) 家考核機製,注重階段性評估、反饋和總結的全程考核,確保診所教育的實效性、可持續性。

  在管理機製上,創新雙師型互聘互研機製,學院聘請律師作為(wei) 實踐導師,律所聘請教師作為(wei) 兼職律師,將實踐工作部門的優(you) 質實踐教學資源帶入高校,在校內(nei) 實踐基地開展法學理論與(yu) 法律實踐教學,在互聘雙方優(you) 勢互補的基礎上提升協同育人效果。構建學院黨(dang) 支部建在診所的管理製度,借此發揮支部戰鬥堡壘先鋒作用,彰顯黨(dang) 員先鋒引領示範作用,言傳(chuan) 身教,激勵師生堅定社會(hui) 主義(yi) 理想信念,貫徹習(xi) 近平法治思想,以實際行動踐行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

  通過“走出去”,搭建高階平台,實現師資多元化與(yu) 資源共享化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要打破高校和社會(hui) 之間的體(ti) 製壁壘,將實際工作部門的優(you) 質實踐教學資源引進高校,加強法學教育、法學研究工作者和法治實際工作者之間的交流。”為(wei) 了解決(jue) 傳(chuan) 統實踐平台有限且資源共享程度較低的問題,高校要主動走出去,加強校府、校地、校院、校所、校企合作,與(yu) 立法機關(guan) 、政府部門、法院、檢察院、律師事務所、企業(ye) 等共建高規格基地,進一步拓展高校與(yu) 泛法務部門合作的新模式、新路徑。聘請立法者、執法者、法官、檢察官、律師、企業(ye) 人員等實務部門優(you) 秀專(zhuan) 家參與(yu) 應用型卓越法治人才培養(yang) ,共同製定培養(yang) 目標、共同設計課程體(ti) 係、共同開發優(you) 質教材、共同組織教學團隊、共同指導畢業(ye) 論文、共同建設實踐基地,構建立體(ti) 教學體(ti) 係,實現教師資源的多元化、共享化,開展跨學科、跨領域、跨界別的學科研究,拓寬學生解決(jue) 疑難法律問題的視野和思路。

  為(wei) 了提升資源共享程度,還應積極促進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現代科學技術在法學教育中的運用,聯合法學綜合實訓平台(物證技術實驗室、模擬法庭實驗室、案例診斷室、司法大數據平台、法學虛擬仿真平台等)和實務部門的數字化法治實務資源構建“智慧+法學”教學模式,打造互聯互通、信息資源共享、智能互動的信息共享雲(yun) 平台,使學生接觸真實案件材料、與(yu) 實務專(zhuan) 家交流時可以不受時間與(yu) 空間的限製,為(wei) 疫情常態化下法學教學提供便利。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