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在鄉村振興中提高發展包容性

發布時間:2022-04-26 10:12:00來源: 經濟日報

  作者:葉興(xing) 慶(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nong) 村經濟研究部部長、研究員)

  促進共同富裕,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nong) 村。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是新時代“三農(nong) ”工作總抓手,是補足我國現代化建設短板弱項的重大舉(ju) 措。高質量推動鄉(xiang) 村振興(xing) ,既包括產(chan) 業(ye) 、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以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等維度的全麵振興(xing) ,又包括促進城鄉(xiang) 融合發展、縮小城鄉(xiang) 差距的目標指向,還包括促進農(nong) 村不同群體(ti) 和不同地區農(nong) 村的協調發展。

  當前,我國城鄉(xiang) 之間、農(nong) 村不同群體(ti) 之間和不同地區農(nong) 村之間發展差距較為(wei) 明顯。將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過程作為(wei) 縮小發展差距的過程,應是推動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促進農(nong) 民農(nong) 村共同富裕的題中之義(yi) 。我們(men) 需理性看待發展中可能出現的排斥性風險,用好市場力量和公共政策帶來的包容性機遇,堅持全麵保障和改善民生,構建公平公正、共建共享的包容性發展新機製,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過程中提高發展包容性,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ti) 人民。

  理性看待發展中的排斥性風險與(yu) 包容性機遇

  現實地看,在發展過程中,市場力量和公共政策帶來的排斥性風險難以完全消除,但其帶來的包容性機遇也會(hui) 長期存在。

  從(cong) 市場角度看,恩格爾係數下降和農(nong) 業(ye) 投入邊際報酬遞減將帶來農(nong) 業(ye) 與(yu) 非農(nong) 產(chan) 業(ye) 在增長上的差距;生產(chan) 要素向更高效率空間集聚將使部分農(nong) 村非農(nong) 產(chan) 業(ye) 空心化、發展空間進一步收窄;因受城市輻射帶動作用不同,不同地區農(nong) 村之間發展差距可能會(hui) 進一步擴大;農(nong) 戶利用市場能力的差異也可能造成群體(ti) 間發展差距擴大。從(cong) 公共資源配置角度看,對不同地區公共資源投入的差異將使地區間農(nong) 村發展差距擴大,比如,“示範區”“樣板村”就擁有發展資源方麵的優(you) 勢;能否充分享有各類涉農(nong) 扶持政策也是需要考量的重要內(nei) 容,部分農(nong) 戶因經營規模小、缺乏社會(hui) 關(guan) 係等,難以從(cong) 國家非普惠性農(nong) 業(ye) 扶持政策中受益,因而在發展中處於(yu) 不利境地。

  在推動鄉(xiang) 村振興(xing) 過程中,我們(men) 需有效應對發展中的排斥性風險,但更為(wei) 關(guan) 鍵的是要抓住實現包容性發展的重大機遇,不斷提高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包容性,加快促進農(nong) 民農(nong) 村共同富裕。

  從(cong) 需求側(ce) 看,城鎮居民消費升級將為(wei) 農(nong) 業(ye) 多種功能和鄉(xiang) 村多元價(jia) 值的釋放帶來新機遇。長期以來,城鎮居民對鄉(xiang) 村的需求主要體(ti) 現在大宗農(nong) 產(chan) 品上,這種需求對大宗農(nong) 產(chan) 品優(you) 勢產(chan) 區的拉動作用較大。隨著收入水平提高,城鎮居民消費需求逐步升級,其對特色、優(you) 質農(nong) 產(chan) 品的需求逐步增加,這給那些在大宗農(nong) 產(chan) 品生產(chan) 上沒有比較優(you) 勢但在特色、優(you) 質農(nong) 產(chan) 品生產(chan) 上具有比較優(you) 勢的地區帶來農(nong) 業(ye) 增長空間。近年來,西南、西北部分地區農(nong) 業(ye) 增長速度明顯高於(yu) 全國平均水平,正是這種需求變化帶來的結果。未來一個(ge) 時期,這一趨勢還將持續。

  從(cong) 供給側(ce) 看,數字技術廣泛滲透將為(wei) 消除欠發達地區和農(nong) 村低收入群體(ti) 在利用市場方麵的劣勢地位帶來新機遇。市場信息、生產(chan) 技術等生產(chan) 要素從(cong) 城市向農(nong) 村、從(cong) 發達地區向欠發達地區擴散一般需要較長時間和較高成本,且存在明顯的衰減效應。隨著數字技術向農(nong) 村滲透,欠發達地區與(yu) 發達地區在捕捉市場機遇、應用最新生產(chan) 技術等方麵逐步處於(yu) 同一起跑線。通過應用新技術,欠發達地區農(nong) 產(chan) 品的銷售半徑明顯擴大、與(yu) 消費市場的距離明顯縮短。同時,最新的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技術以近乎於(yu) 零的邊際成本向欠發達地區和低收入群體(ti) 擴散,也能明顯降低欠發達地區在市場信息搜集、市場推廣等方麵的成本。

  除了市場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也將為(wei) 提升發展的包容性提供機會(hui) 。比如,實施鄉(xiang) 村建設行動將為(wei) 農(nong) 村地區消除區位劣勢帶來新機遇,農(nong) 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將大幅提升,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大數據體(ti) 係將加快建立,這些都將顯著提高農(nong) 村經濟活動的效率;又如,實施農(nong) 村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將為(wei) 縮小不同群體(ti) 之間的差距帶來新機遇,特別是通過教育、醫療等方麵的幫扶,使農(nong) 村低收入農(nong) 戶的人力資本水平得到提高,其向上流動的通道更加暢通;再如,實施欠發達地區鄉(xiang) 村振興(xing) 重點幫扶,將為(wei) 縮小不同地區農(nong) 村之間的差距帶來新機遇,各級政府在基礎設施、產(chan) 業(ye) 發展、易地搬遷、鄉(xiang) 村建設、公共服務等方麵的公共資源將向部分脫貧縣、脫貧鄉(xiang) 鎮傾(qing) 斜,欠發達地區的區域性發展短板將逐步補足,這些地區的農(nong) 村將擁有更好的發展條件。

  未來一個(ge) 時期,社會(hui) 力量在推動農(nong) 村包容性發展方麵也將發揮更大作用。隨著全社會(hui) 對鄉(xiang) 村發展關(guan) 注度的提高和慈善、公益意識的增強,企業(ye) 家、鄉(xiang) 村能人等群體(ti) 支持家鄉(xiang) 建設的意願和能力會(hui) 逐步提高,企業(ye) 和個(ge) 人以直接或間接方式支持鄉(xiang) 村發展的現象將更加普遍。

  推動包容性發展的著力點

  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的一個(ge) 重要目的,是更好解決(jue) 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為(wei) 此,應盡可能抓住各種包容性機遇,使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過程成為(wei) 縮小城鄉(xiang) 區域發展差距的過程。

  第一,進一步推動城鄉(xiang) 雙向開放。讓工業(ye) 化城鎮化的增長效應更公平地擴散到廣大農(nong) 民農(nong) 村,關(guan) 鍵是破除阻礙城鄉(xiang) 人口雙向流動的城鄉(xiang) 二元體(ti) 製。一方麵,應進一步推動城鎮對農(nong) 民的開放。目前農(nong) 業(ye) 勞動生產(chan) 率、鄉(xiang) 村全員勞動生產(chan) 率仍明顯低於(yu) 非農(nong) 產(chan) 業(ye) 勞動生產(chan) 率、城鎮全員勞動生產(chan) 率,勞動力從(cong) 農(nong) 業(ye) 向非農(nong) 產(chan) 業(ye) 、從(cong) 鄉(xiang) 村向城鎮轉移不僅(jin) 能夠促進全要素生產(chan) 率提高,而且能夠提高轉移就業(ye) 勞動力的收入水平以及留在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的勞動力的人均資源占有量。應繼續深化戶籍製度改革,完善基本公共服務製度,盡快提高城鎮基本公共服務覆蓋進城農(nong) 民的廣度和深度。另一方麵,應進一步推動農(nong) 村對城鎮居民的開放。隨著交通、通信條件改善和產(chan) 業(ye) 、就業(ye) 形態變化,鄉(xiang) 村的居住生活形態對城鎮部分人群的吸引力逐步增強。部分城鎮居民下鄉(xiang) 有利於(yu) 優(you) 化農(nong) 村人口結構、更好利用農(nong) 村閑置資源。應繼續深化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組織相關(guan) 製度、宅基地製度等方麵的改革,保障“新村民”依法享有農(nong) 村相關(guan) 權益。

  第二,著力提高農(nong) 業(ye) 發展的包容性。在實行家庭聯產(chan) 承包責任製初期,以糧食生產(chan) 為(wei) 主的農(nong) 業(ye) 結構使農(nong) 業(ye) 發展具有較強包容性。隨著農(nong) 業(ye) 結構調整深化、農(nong) 業(ye) 規模經營比例上升,農(nong) 業(ye) 發展的包容性出現下降。從(cong) 我國“大國小農(nong) ”的國情農(nong) 情出發,應逐步提高農(nong) 業(ye) 發展包容性。要提高農(nong) 業(ye) 支持政策的包容性,在扶持新型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的同時注重帶動小農(nong) 戶發展,把更多支持農(nong) 業(ye) 發展的公共資源用於(yu) 普惠性較強的政策措施;要在欠發達地區加強網絡、冷鏈物流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要為(wei) 低收入農(nong) 戶和欠發達地區農(nong) 戶提供知識培訓,幫助他們(men) 利用互聯網獲取市場信息、生產(chan) 技術和信貸資金,利用電子商務等拓展產(chan) 品銷售市場。

  第三,加大麵向農(nong) 民農(nong) 村的再分配力度。當前,我國麵向農(nong) 民農(nong) 村的再分配力度有待加強,應從(cong) 兩(liang) 個(ge) 維度加大有利於(yu) 農(nong) 民特別是農(nong) 村低收入群體(ti) 和欠發達地區農(nong) 民的再分配力度。一是加大財政對農(nong) 民農(nong) 村的轉移支付力度,逐步縮小城鄉(xiang) 之間、農(nong) 村不同群體(ti) 之間和不同地區農(nong) 村之間居民可支配收入中的轉移性收入差距。既要加大財政對農(nong) 村教育、醫療、養(yang) 老、社會(hui) 救助等方麵的支出力度,也要改進在繳費、待遇領取等方麵的製度設計,加大財政對農(nong) 村低收入群體(ti) 和欠發達地區農(nong) 戶的人力資本投資。二是加大對農(nong) 村和欠發達地區公共基礎設施的投入。應堅持農(nong) 業(ye) 現代化和農(nong) 村現代化一體(ti) 設計、一並推進,統籌推進農(nong) 村生產(chan) 性和生活性基礎設施建設。用財政性資金投資或者由國有企業(ye) 投資建設交通、水利、能源等重要基礎設施時,應注重向農(nong) 村特別是邊遠地區農(nong) 村布局,逐步消除這些地區經濟社會(hui) 發展麵臨(lin) 的瓶頸製約。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