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數字職業,為有準備的人敞開懷抱

發布時間:2022-07-05 10:54: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到新時代新天地中去·青年就業(ye) 調研之數字職業(ye) 】

  數字職業(ye) ,為(wei) 有準備的人敞開懷抱

  ——數字化新職業(ye) 青年就業(ye) 現狀調查分析

  光明日報記者 彭景暉 李丹陽 曹雅楠

   人才,被數字經濟領域視為(wei) “第一財富”。依靠人才,數字經濟這個(ge) 以數字技術為(wei) 基礎的新經濟形態,推動著生產(chan) 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發生深刻變革。

  6月14日,人社部官網發布《機器人工程技術人員等18個(ge) 新職業(ye) 信息向社會(hui) 公示》,其中一批新職業(ye) 來自數字經濟發展中催生的數字職業(ye) 。可以看出,此次公示的機器人工程技術人員等新職業(ye) ,均參照《數字經濟及其核心產(chan) 業(ye) 統計分類(2021)》,從(cong) 工具、環境、目標、內(nei) 容、過程、產(chan) 出等六項指標進行了界定和標注。許多學者認為(wei) ,對數字職業(ye) 進行標注,是我國職業(ye) 分類工作的重要創新,對推動數字經濟、數字技術的發展以及提升全民數字素養(yang) 具有重要意義(yi) 。

  在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教授、勞動關(guan) 係研究所所長吳清軍(jun) 看來,當數據已成為(wei) 一項新的生產(chan) 要素,掌握數字化技術的開發或應用將成為(wei) 每一份職業(ye) 的必備技能和能力要求,包括在生產(chan) 製造業(ye) 中的普通勞動者或服務業(ye) 的從(cong) 業(ye) 者,都需要掌握一定的數字化技術或技能。

  如今,國家和社會(hui) 各界正對產(chan) 業(ye) 數字化和數字產(chan) 業(ye) 化背景下的職業(ye) 分類進行各類專(zhuan) 題研究。三個(ge) 月來,《青年說》團隊以“數字化職業(ye) 青年”為(wei) 調研對象,大量走訪互聯網企業(ye) 及傳(chuan) 統行業(ye) 中的數字職業(ye) 崗位,發現一些新的現象和觀念,正在這個(ge) 領域集結。

   數字化新職業(ye) 是個(ge) “筐”,文科理科都可往裏裝?

  什麽(me) 樣的人可從(cong) 事數字化新職業(ye) ,一定得是計算機、軟件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的人嗎?

  不是。數字化新職業(ye) 並不是純技術崗位。

  此次調研中,除了新聞、傳(chuan) 播等與(yu) 互聯網關(guan) 聯度較高的文科專(zhuan) 業(ye) 之外,國際關(guan) 係、經濟學、行政管理專(zhuan) 業(ye) 都具有較高比例,同時不乏外語、心理學、法學、外交、社會(hui) 工作等專(zhuan) 業(ye) 。理工類專(zhuan) 業(ye) 人員的主體(ti) ,也不止包括計算機、軟件工程等,車輛工程、冶金工程、材料化學、建築學等專(zhuan) 業(ye) 背景的人員也擁有較高比例。

  “由此可見,數字化新職業(ye) 還是個(ge) ‘筐’,文科理科都可往裏裝。”學者給出這樣的評價(jia) 。

  騰訊校園招聘負責人蔡治華舉(ju) 的例子更為(wei) 具體(ti) :“我們(men) 有學醫學的技術人員,有學設計和人類學的產(chan) 品經理,有學新聞傳(chuan) 播學的遊戲策劃,大家在各自崗位上發揮才能。”

  一些學者認為(wei) ,這種看上去“混搭”的崗位配置,實際上為(wei) 很多互聯網公司帶來了發展的內(nei) 在動能。這種產(chan) 生於(yu) 多元專(zhuan) 業(ye) 的動能,包括創新能力、團隊活躍度、工作氛圍等,能為(wei) 企業(ye) 保持創新活躍度提供新鮮血液。

  “今年3月,在一款社區服務類App的設計過程中,幾個(ge) 不太懂技術的文科生提供了最終的靈感來源。”廣州一家互聯網公司的負責人回憶,“僅(jin) 憑谘詢公司市場調查的數字統計和消費者的反饋,我們(men) 很難在創意和盈利點上找到突破口。原來‘技術咖’坐在一起,更多的是討論‘可行性’問題,但在解決(jue) ‘可行性’之前,更需要的是天馬行空的創意、不拘一格的點子,這需要完全不同的‘腦子’聚在一起。”

  “我們(men) 更看重一個(ge) 人經過係統思維訓練的頭腦,而不隻是校園裏學到的具體(ti) 知識。”北京一家互聯網公司人力資源負責人李萬(wan) 斌坦言。

  這樣的觀點得到複旦大學管理學院教授、複旦大學全球科創人才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姚凱的讚同,他指出,一些數字化新職業(ye) 屬於(yu) 新生事物,很多工作沒有現成的知識和經驗可借鑒,因此對就業(ye) 者的綜合能力要求較高,除專(zhuan) 業(ye) 知識之外,還需要就業(ye) 者在工作中不斷創新,需要就業(ye) 者擁有敢於(yu) 麵對挑戰的勇氣和信心。

  “何況,在很多領域,校園內(nei) 跟不上校園外發展的速度。”李萬(wan) 斌說,“數字領域發展日新月異,數字領域企業(ye) 必須緊跟。一項新技術、一種新業(ye) 態要經曆沉澱、分析、提煉,再進入教材和課堂,需要多少時間?在這些時間裏,業(ye) 界可能‘跑到千裏之外’了。”

  “所以,對於(yu) 不少崗位來說,大學時學什麽(me) 專(zhuan) 業(ye) 不是那麽(me) 重要,重要的是一個(ge) 人的思維能力、解決(jue) 問題的能力。”他補充道。

  蔡治華也表示:“我們(men) 在進行校園招聘時,對學生的學校及專(zhuan) 業(ye) 類別並無硬性要求,我們(men) 更加看重候選人是否心中懷有對數字行業(ye) 的熱愛與(yu) 憧憬,是否擁有高自驅力並善於(yu) 學習(xi) ,是否擁有與(yu) 崗位需求相匹配的技能。”

  此次調研結果中,從(cong) 傳(chuan) 統行業(ye) 正式全職工作崗位“跳槽”到數字化新職業(ye) 的人數比例達16.22%。他們(men) 當中,至少一半的人員在前一份工作中沒有太多與(yu) “數字化”的交集。

  在這條名為(wei) “數字化新職業(ye) ”的賽道上,有技術類、產(chan) 品類、設計類、市場/職能類等多種崗位,它們(men) 向計算機、數學、新媒體(ti) 等專(zhuan) 業(ye) 的新人敞開,也迎接著法律、曆史、管理等專(zhuan) 業(ye) 的人到來。

   對實踐的依賴,遠比想象中高得多

  4年前,記者在上海浦東(dong) 采訪時,政府相關(guan) 負責人講述了一個(ge) 故事:在探索完善城市管理“數據雲(yun) ”時,政府的公務員不懂計算機語言,技術人員不懂政策語言,於(yu) 是溝通不暢。為(wei) 了當好政策與(yu) 計算機程序之間的“翻譯”,公務員下班後集體(ti) 報班,學習(xi) 計算機編程。

  這種情況在數字化新職業(ye) 領域是常見的。這些年裏,技術人員也行動起來了。“什麽(me) 是成果?對於(yu) 一個(ge) 程序員來說,把代碼寫(xie) 出來不叫成果,能實現代碼和客戶需求的順暢銜接,才叫成果。”程序員出身、現擔任一家互聯網公司技術總監的90後青年張一航有這樣的感悟。在他看來,對於(yu) 剛畢業(ye) 的大學生和在相對傳(chuan) 統的技術開發領域的從(cong) 業(ye) 者來說,這一方麵的學習(xi) 和鍛煉是較為(wei) 缺乏的。

  此次調研,在“您認為(wei) 從(cong) 事本職業(ye) ,最需要掌握的三項知識或技能”的問題中,運營管理技能、基礎社科知識和基礎人文知識排在前三位,而計算機知識排在了第五。

  “有點意外,但在情理之中。”張一航說,“這是實踐中得出的結論,符合我們(men) 的實際情況。學校和新上崗時的師傅教會(hui) 你技術,你還得在實踐中學會(hui) 如何用技術達到目標、服務於(yu) 人。”

  在一個(ge) 主要針對技術人員的問題“您認為(wei) 本職業(ye) 最需要具備的品質或能力”中,位列第一的是“溝通能力”,而不是“技術能力”。

  調研時,抖音集團頭條學堂負責人孫增蔚強調了“理解成本”。在數字化新職業(ye) 領域,更充分地表達自我和理解他人、降低人與(yu) 人協作時的理解成本,對行業(ye) 和企業(ye) 都至關(guan) 重要。

  “這是我讀書(shu) 時怎麽(me) 都想不到的,不實戰就根本體(ti) 會(hui) 不到。”負責一款手機遊戲設計的90後青年王瑤在帶領團隊後更加深切地體(ti) 會(hui) 到,不要說建立結構性和量化思維習(xi) 慣這種“大事”,就連“社恐”這種小事都會(hui) 影響任務效果。她發現,互聯網生活讓不少青年人具有不同程度的“社交恐懼”,“有的人無法與(yu) 市場或客戶有充分溝通,大街上問路都成問題”。

  為(wei) 此,她鼓勵團隊的新成員多在線下社交、多與(yu) 人溝通,哪怕是路遇陌生人時點點頭、投以一個(ge) 微笑。“這是他們(men) 成為(wei) 我們(men) 公司一名程序員、設計師的重要一關(guan) ,必須過。”王瑤說,在一步一個(ge) 腳印的實戰中,大家不斷培養(yang) 著快速學習(xi) 能力和解決(jue) 實際問題的能力。

  “另一方麵,當前傳(chuan) 統的人才培養(yang) 模式難以滿足新的人才需求,人才供給質量和人才需求之間存在一定的不匹配,為(wei) 數字化新職業(ye) 人才與(yu) 崗位的精準對接帶來了一定挑戰。”姚凱認為(wei) ,這意味著在實踐中學以致用非常關(guan) 鍵。

  “多元化的專(zhuan) 業(ye) 背景下,很多就業(ye) 者對數字化技術並不精通,需要在工作中進行不斷學習(xi) 和培訓以克服數字化相關(guan) 知識的不足。”姚凱說。

  在學校裏學習(xi) 的專(zhuan) 業(ye) 知識畢竟是有限的,而工作後麵對的客戶需求和市場變化是無窮的。在日新月異的技術浪潮中誕生和發展的數字化新職業(ye) ,是一個(ge) 高度依賴實踐能力的領域,這是幾乎所有受訪者都達成一致的觀點。

   都說要充電學習(xi) ,這“充電樁”到底在哪裏?

  此次調研中,“持續不斷地充電學習(xi) ”,是受訪者學習(xi) 規劃、職業(ye) 規劃中被提及最多的一條。但不少人有疑問,作為(wei) 從(cong) 業(ye) 者,除了崗位,上哪兒(er) 去學?作為(wei) 大學生,除了課堂,又上哪兒(er) 去學?

  “渠道並不少,但不知怎麽(me) 選。”受訪者在調查中反映,如今五花八門的職業(ye) 培訓出現在網絡上,對於(yu) 這些需要“充電”的人來說,找到合適的“充電樁”是一個(ge) 必須解決(jue) 的問題。

  “充電樁”連接著數字化企業(ye) 。

  這幾年裏,服務於(yu) 職業(ye) 教育、致力於(yu) 提升數字化從(cong) 業(ye) 人員職業(ye) 技能的培訓機構、培訓模式、培訓項目在各類互聯網公司出現。有一定經驗的從(cong) 業(ye) 者更願意選擇這類背靠實體(ti) 企業(ye) 、擁有專(zhuan) 業(ye) 針對性的培訓模式。

  抖音集團頭條學堂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頭條學堂這一北京字節跳動旗下促進就業(ye) 創業(ye) 的培訓及服務品牌,在培訓中摸索出一些有益經驗。如在教學中,通過數字化工具和係統的使用,讓學員通過數據記錄過程並形成快速反饋和複盤的機製,形成良好的數字思維習(xi) 慣;如通過項目製教學方法,讓學員在真實的工作任務場景中完成任務,培養(yang) 數字技能並形成融會(hui) 貫通的能力。

  “同時,我們(men) 也注重在培訓中設置崗位角色,讓學員通過數字化的組織方式提高協同和溝通能力。”她說。

  “充電樁”連接著高校。

  “高校培養(yang) 有著全麵、體(ti) 係化的課程內(nei) 容,優(you) 勢是可以大規模進行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傳(chuan) 授。”一些數字企業(ye) 的人力資源負責人指出,“但是因為(wei) 學生規模大,難以做到定製化的核心素養(yang) 培養(yang) ,知識的理論和應用也需要更多的應用場景銜接。”這就為(wei) 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yang) 模式帶來了新的命題。

  在蔡治華看來,目前,高校理論教學和企業(ye) 實踐教學深度融合處於(yu) 一個(ge) 大好時期。他介紹,包括騰訊在內(nei) 的很多互聯網企業(ye) 密切關(guan) 注在校生職業(ye) 素養(yang) 提升,積極參與(yu) 教育部供需對接就業(ye) 育人項目。

  “這幾年裏,我們(men) 在校企合作中努力建立職業(ye) 認知課程體(ti) 係,幫助學生進行職業(ye) 規劃;聯合高校開設‘菁英班’,定向人才培養(yang) 培育;共建實習(xi) 實踐基地、開展課題實踐合作,提升學生動手能力。”蔡治華說,目前很多高校把深入開展產(chan) 學合作、共建專(zhuan) 業(ye) 、共建課程作為(wei) 重要任務,至於(yu) 大學生能否借助這些平台提升自己,“最終就看學生自己的了”。

  “未來的新職業(ye) ,對從(cong) 業(ye) 者的數字化技術的要求會(hui) 越來越高。”吳清軍(jun) 對當前的高校教育提出建議:一方麵是教育內(nei) 容上,將數字化的相關(guan) 技術和技能融入各個(ge) 學科的教學,不管是生產(chan) 、經營或管理學科,都要將數字技術融入已有知識體(ti) 係;一方麵是教育體(ti) 係上,加大專(zhuan) 業(ye) 調整的力度,增加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以及雲(yun) 計算等專(zhuan) 業(ye) 設置,以社會(hui) 需求為(wei) 導向,培育更多符合未來產(chan) 業(ye) 發展的人才。

  “充電樁”再充分,最終效果還是看“充電者”自己的行動。

  “從(cong) 新公示的18個(ge) 新職業(ye) 能看出,除了直接和數字信息相關(guan) 的職業(ye) 外,還有增材製造工程技術人員、農(nong) 業(ye) 數字化技術員等職業(ye) 崗位,一些非數字化專(zhuan) 業(ye) 的在校學生和從(cong) 業(ye) 者可以通過數字化職業(ye) 技能培訓、實訓等活動,將數字化與(yu) 本專(zhuan) 業(ye) 知識技能相結合,以適應和滿足未來產(chan) 業(ye) 數字化轉型和發展的崗位需求。”姚凱對當代大學生充滿信心,他表示,“目前高校學生的學習(xi) 能力強,通過培訓,相信很多學生在就業(ye) 後可以很快勝任相關(guan) 工作。”

  “看來這個(ge) ‘充電樁’,要靠我們(men) 自己‘安裝’在日常的學習(xi) 工作計劃表中。”一些受訪者得出這樣的結論。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