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今晚吃什麽”給古村帶來煙火氣

發布時間:2022-07-05 10:55: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高建進

  炊煙嫋嫋,夕陽染紅了閩東(dong) 屏南縣屏城鄉(xiang) 前汾溪村。村民徐翠琴家裏,灶火燒得正旺。“二廚”謝天嬌在女主人的指導下,把大鐵鍋裏的土豆絲(si) 炒得香氣撲鼻,負責配菜的賀宇璐手忙腳亂(luan) 地切著黃瓜,一旁的程欣、裘依恬則在拍攝“取證”……當天,幾位同學要在徐翠琴家一起做、一起吃一頓熱鬧的晚飯。這也是他們(men) 的一份關(guan) 於(yu) 鄉(xiang) 村美育建設的“作業(ye) ”,題目就叫“今晚吃什麽(me) ”。“作業(ye) ”完成後會(hui) 被收入他們(men) 的學姐吳鴻珍在村裏開設的美育展廳,成為(wei) 前汾溪村鄉(xiang) 村文創的一部分。

  程欣等幾位同學已經到前汾溪村一年多了,吳鴻珍更是在村裏紮根6個(ge) 年頭了。他們(men) 都是中國美術學院的畢業(ye) 生,如今是前汾溪“新村民”。這群年輕的“新村民”告別城市,在村裏安家興(xing) 業(ye) ,致力挖掘當地的鄉(xiang) 野文化,共同為(wei) 振興(xing) 鄉(xiang) 村貢獻青春力量。

  在“新村民”的影響下,曾經沉寂的前汾溪村煥發出生機與(yu) 活力。程欣的作業(ye) “今晚吃什麽(me) ”就是鄉(xiang) 村美育活動的一部分。談起“今晚吃什麽(me) ”活動的初衷,程欣很有感觸:“有一天午飯時間,我們(men) 來到一戶村民家中。主人正在做飯,熬了許多粥,但用餐的隻有兩(liang) 人。一問才知道,原來平時家裏人少,為(wei) 了省事,中午就多熬點粥,晚餐也就解決(jue) 了,配菜也是能簡則簡。”

  “鄉(xiang) 村要振興(xing) ,飯桌也要豐(feng) 富起來。”程欣等人因此策劃了“今晚吃什麽(me) ”活動。活動流程是:挨家挨戶與(yu) 主人嘮嗑,在閑聊中獲取他們(men) 的美食記憶和美味期盼,並和他們(men) 共同製定菜譜。“第二天下午,帶上采購的食材,我們(men) 去村民家與(yu) 村民一起做一頓晚飯,借此重拾當地的美食文化,並一起回味前汾溪村的變遷,共同暢想未來。”程欣說,作為(wei) 農(nong) 村的美育工作者,就是要紮根鄉(xiang) 土,將藝術實踐與(yu) 社會(hui) 關(guan) 懷聯結起來,專(zhuan) 注鄉(xiang) 村的人、事、物,從(cong) 當地的日常生活出發,創造出飽含藝術鄉(xiang) 建理想的成果。

  前汾溪村依山傍水,溪流自北向南繞村前而過,古村巷道三縱八橫。“村裏的土牆黑瓦有蠻長的曆史了,很有滄桑感。”吳鴻珍說,自己是屏南人,2016年7月從(cong) 中國美術學院畢業(ye) ,導師給她介紹了一份在杭州的工作,入職前她回到家鄉(xiang) 。“本來是想給自己放個(ge) 假,結果發現這裏有許多全國罕見的傳(chuan) 統古村落。多數古建築人去樓空,不少已經黴爛倒塌,令人十分心痛。”吳鴻珍說,那次回鄉(xiang) 給她極大的觸動,一個(ge) 想法在心中油然而生——在這裏建設美育基地,讓全國各地的師生來屏南開展寫(xie) 生創作、社會(hui) 實踐、研學旅行等活動,發現並感受屏南的美,讓屏南的古村美景得以延續下去。

  隨後,在家人的支持下,吳鴻珍放棄在杭州的工作,選擇到前汾溪村等地建設美育基地。通過她牽線搭橋,2019年10月,中國美術學院在村裏建成社會(hui) 美育綜合實踐基地。基地選址在前汾溪村原林業(ye) 站、供銷社和糧站場地。“建築設計糅合了屏南縣廊橋、夯土民居等地方文化特色,集‘藝術教育+研學旅行+康養(yang) 團建’為(wei) 一體(ti) 。”吳鴻珍介紹。

  傍晚時分,一群來自福建師大傳(chuan) 播學院的碩士研究生乘車到達前汾溪村的美育實踐基地。他們(men) 將在這裏開展為(wei) 期半個(ge) 月的藝術鄉(xiang) 創活動。前來接待的吳鴻珍一下子忙開了。聞訊趕來的屏城鄉(xiang) 黨(dang) 委書(shu) 記張孫立也幫忙協調安排。“如今,經常有來自全國各高校的學生到前汾溪村開展文化挖掘與(yu) 藝術創作。目前基地已接待省內(nei) 外30多所院校100多批3萬(wan) 多人次。”張孫立說,前汾溪村由此成為(wei) 全縣研學旅遊集散中心,村民們(men) 也實現了“家門口就業(ye) ”。

  吳鴻珍說,村裏的發展也吸引了越來越多優(you) 秀畢業(ye) 生加盟,他們(men) 陸續成為(wei) 前汾溪村裏的“新村民”。“2020年,我的師弟毛華磊與(yu) 王潤家兩(liang) 個(ge) 外省人畢業(ye) 後留在前汾溪村,成立‘鄉(xiang) 野藝校’。去年,程欣等畢業(ye) 生也加入‘鄉(xiang) 野藝校’團隊。”吳鴻珍說,“鄉(xiang) 野藝校”以田野調研、鄉(xiang) 村活化、社區營造、美育研學、人才培育等為(wei) 主要內(nei) 容,啟動“鄉(xiang) 村美育課堂”誌願服務項目,已在前汾溪村開展了200多次美育活動,受益人數達上萬(wan) 人次。

  今年年初,前汾溪村開始實施傳(chuan) 統村落重點改善提升項目,懷抱理想的“新村民”們(men) 紛紛積極參與(yu) 。“我們(men) 主要為(wei) 村裏的人居環境整治進行設計和指導。”吳鴻珍說,大家秉持著藝術活化傳(chuan) 統村落的設計理念,對前汾溪村古村舊道進行修繕,清理出原有的古路,讓沉睡在厚土之下的曆史路徑,重現世人眼前。同時,大家還針對村莊房屋外立麵、街巷、道路進行了藝術性設計。“希望通過大家的行動,大力推進鄉(xiang) 村傳(chuan) 統文化保護,避免千村一麵的文旅業(ye) 態,將優(you) 秀的藝術作品與(yu) 村民共享,真正做到把作品留在大地上。”吳鴻珍說。

  夜漸深,星輝下的前汾溪村依然燈火輝煌。田野裏夏蟲啾鳴,孕育著無限生機……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