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文化,讓城市存“物”留“脈”(新語·讓好聲音成為最強音)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作為(wei) 文明的重要載體(ti) ,城市空間蘊含著經濟社會(hui) 、自然環境與(yu) 曆史人文等鮮明特質,在文脈傳(chuan) 承中起著關(guan) 鍵作用。
從(cong) 世界的眼光來看,重視城市文化發展已逐步形成共識。我國對曆史文化遺產(chan) 保護十分重視,自1982年以來,已公布140座國家曆史文化名城、799個(ge) 中國曆史文化名鎮名村,在快速城鎮化進程中對過去的、已建成的曆史文化遺存,進行了有效的搶救與(yu) 保護。
城市空間追求的是合理的布局與(yu) 功能、美麗(li) 且富有內(nei) 涵的環境與(yu) 風貌,曆史上形成許多經典的案例,成為(wei) 城市文化遺產(chan) 。然而,在新城建設或舊城更新中,出現了一些令人擔憂的問題。一方麵,直接套用傳(chuan) 統文化符號與(yu) 形式的現象時有發生,造成不實用的“假大空”式景觀或濫建山寨文物古跡的現象;另一方麵,一些建設過分強調現代需求與(yu) 先進技術,反而造成風格同質、千城一麵等問題。讓城市文化遺產(chan) 活起來並創新發展是空間基因理論要探索的關(guan) 鍵問題。
文化傳(chuan) 承,不等於(yu) 符號複製或形態模仿。空間基因理論認為(wei) ,如果將城市空間中一些獨特的、相對穩定的空間組合模式定義(yi) 為(wei) 空間基因,那麽(me) 它承載著不同地域特有的信息,形成了城市的特色文化標識。城市文明有自己的基因,文化不是簡單的形式和特征,更不是局部的符號或標誌。麵對未來的城市建設,簡單粗暴地把建築等城市文化遺產(chan) 當文物保護起來束之高閣,或者簡單複製傳(chuan) 統文化符號和樣式,這些並不能真正做好文化傳(chuan) 承。
我曾經在北方參觀一個(ge) 大院子,房屋整體(ti) 很漂亮,卻設計了徽派建築特有的馬頭牆,給人一種不倫(lun) 不類的感覺。城市是一個(ge) 有機的生命體(ti) ,不僅(jin) 要看形態,還要看整體(ti) 樣式是否融合當地的社會(hui) 經濟、自然環境和曆史人文,是否真正傳(chuan) 承了傳(chuan) 統文化的神韻。
文化傳(chuan) 承,要隨著社會(hui) 發展不斷更新。這些年,我參與(yu) 過許多城市規劃項目,愈發認識到,傳(chuan) 承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與(yu) 現代技術進步並不矛盾。城市空間,是一門不斷發展的科學,空間的組織和形式可以進化發展,關(guan) 鍵是內(nei) 核與(yu) 模式不變。比如,中國“天人合一”思想所形成的城市與(yu) 自然山水、地域氣候、不同景物相適應的特質留存到今天,成為(wei) 北京的四合院、蘇州的小橋流水人家等建築形態,活在現代人的日常生活中。
反觀當下許多設計,造成“千城一麵”的原因,就是不尊重城市的空間基因,把自己的特色與(yu) 傳(chuan) 統丟(diu) 了,最後成了一個(ge) 模子裏出來的。
一座城市承載著千百年的曆史,是鄉(xiang) 愁所在、底蘊呈現。城市設計者也是文化傳(chuan) 承者,我們(men) 在創造空間,空間也在改變我們(men) 。發掘城市空間鮮明的文化特質與(yu) 精神標識,才能真正傳(chuan) 承好曆史文化遺產(chan) ,讓一座城市既存“物”,也留“脈”。
(作者:段進,為(wei) 中國科學院院士、東(dong) 南大學教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