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曲棍球之鄉”:小城曾撐起半支國家隊 文旅體“融”出新機遇
新華社呼和浩特8月7日電題:探訪“曲棍球之鄉(xiang) ”:小城曾撐起半支國家隊文旅體(ti) “融”出新機遇
新華社記者鄒儉(jian) 樸、葉紫嫣
莫力達瓦的八月,到處充斥著運動的氣息,第三屆中國中學生曲棍球錦標賽暨2022年全國青少年U係列曲棍球錦標賽等一係列賽事正在這裏舉(ju) 行。
看著球場上飛馳的少年,66歲的孟慧臻滿眼都是自己年輕時的影子。激動之餘(yu) ,他不忘拿著紙筆不停地做筆記。“與(yu) 曲棍球打了一輩子交道,閑不住,做個(ge) 調研報告,賽後供運動隊參考。”
1989年,當時的國家體(ti) 委命名內(nei) 蒙古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以下簡稱“莫旗”)為(wei) “曲棍球之鄉(xiang) ”。我國第一支專(zhuan) 業(ye) 曲棍球隊就在這裏誕生,孟慧臻是其中一員。十餘(yu) 年間,他隨隊征戰數十個(ge) 國家和地區,在全國比賽中屢獲冠軍(jun) 。
退役後,孟慧臻和老隊友們(men) 成為(wei) 教練,為(wei) 國家培養(yang) 出一批又一批優(you) 秀的曲棍球運動員,其中多位選手還登上了奧運會(hui) 和曲棍球世界杯的舞台。多年來,業(ye) 內(nei) 一直流傳(chuan) 著“一個(ge) 自治旗,半支國家隊”的說法。
“莫旗曲棍球界以老帶新的傳(chuan) 統從(cong) 未間斷,我帶過的好多隊員退役後都成了優(you) 秀教練。”孟慧臻指了指球場邊正在指揮隊員比賽的教練員說,“那是孟軍(jun) ,他們(men) 那批參加過2008年北京奧運會(hui) 的選手有7人出自莫旗,目前仍在曲棍球行業(ye) 發光發熱。”
到了第三個(ge) 比賽日,孟慧臻與(yu) 一眾(zhong) “曲棍球元老”再也按捺不住來自靈魂深處的競技衝(chong) 動,年逾六旬的他們(men) 忍不住“揮棍相向”,在中國達斡爾民族園的球場上再度揮汗如雨,以球會(hui) 友。
中國達斡爾民族園是莫旗的重要地標,這裏依山傍江,植被繁茂,空氣中充滿了花草之香。園內(nei) 的雕塑和建築物生動展現著達斡爾族的曆史文化,遊客可一站式了解達斡爾族群眾(zhong) 的生產(chan) 、生活以及豐(feng) 富的文體(ti) 活動。園內(nei) 的“中國曲棍球夏季訓練基地”,見證了一批又一批曲棍球人才的成長。
“達斡爾族傳(chuan) 統曲棍球競技已有上千年曆史,曲棍球運動最早在莫旗完成由傳(chuan) 統向現代的過渡,成為(wei) 中國名副其實的曲棍球運動發源地,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在民族園內(nei) ,遊客不用買(mai) 票就可以欣賞到國際、國內(nei) 賽事,這也是吸引他們(men) 的一大亮點和特色。”莫旗達瓦山文化旅遊投資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陳曉宇說,曲棍球事業(ye) 蓬勃發展的同時,莫旗也在不斷探索新模式、新業(ye) 態,以曲棍球為(wei) 依托,走起了文旅體(ti) 融合發展之路。
莫旗人民政府副旗長郭俊萍告訴記者,我國第14個(ge) 全民健身日前夕,呼倫(lun) 貝爾首屆(莫力達瓦)曲棍球競技非遺傳(chuan) 承暨文旅體(ti) 融合發展大會(hui) 召開,曲棍球表演賽、烏(wu) 蘭(lan) 牧騎歌舞演出、非遺產(chan) 品展示等活動,吸引了大量全國各地的遊客前來遊玩、體(ti) 驗。
“以國家級曲棍球競技賽事為(wei) 支點,宣傳(chuan) 特色體(ti) 育非遺文化旅遊體(ti) 驗活動,形成了文、旅、體(ti) 產(chan) 業(ye) 融合賦能地方發展的新路徑,激發了各族群眾(zhong) 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莫旗旗委書(shu) 記譚華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