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2025年,20萬現場工程師一線破解技術難題

發布時間:2022-12-06 09:57: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精操作、懂工藝、會(hui) 管理、善協作、能創新

  2025年,20萬(wan) 現場工程師一線破解技術難題

  光明日報記者 晉浩天 光明日報通訊員 陳秋縈

  日前,教育部等五部門聯合印發通知,啟動實施“職業(ye) 教育現場工程師專(zhuan) 項培養(yang) 計劃”(簡稱“專(zhuan) 項計劃”)。預計到2025年,累計培養(yang) 不少於(yu) 20萬(wan) 名現場工程師,累計不少於(yu) 500所職業(ye) 院校、1000家企業(ye) 參加項目實施。

   教育部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專(zhuan) 項計劃”主要麵向先進製造業(ye) 、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等重點領域的數字化、智能化職業(ye) 場景,麵向人才緊缺技術崗位,通過匯總發布生產(chan) 企業(ye) 崗位需求,對接匹配職業(ye) 教育優(you) 質資源,以中國特色學徒製為(wei) 主要培養(yang) 形式,多方合作培養(yang) 一大批具備工匠精神,精操作、懂工藝、會(hui) 管理、善協作、能創新的現場工程師,建設一批現場工程師學院。

   什麽(me) 是現場工程師?實現2025年“20萬(wan) 、500所、1000家”的目標,需要破解哪些難題?

  鮮明特點:不隻是單一專(zhuan) 業(ye) 的技術人才

   “現場工程師,也被稱為(wei) 現場應用工程師或現場技術負責人,是在生產(chan) 、工程、管理、服務等一線崗位上,用科學技術創造性解決(jue) 技術應用問題的複合型人才。”常州信息職業(ye) 技術學院高職研究所研究員周海英介紹,現場工程師主要負責項目現場過程中的交底工作,做好日常監督和現場管理,保障施工現場安全、質量、進度,落實項目現場標準化工作,屬於(yu) 基層技術管理範疇。

   長沙民政職業(ye) 技術學院教授、湖南省職業(ye) 教育研究基地首席專(zhuan) 家郭廣軍(jun) 以電子信息行業(ye) 的現場工程師為(wei) 例詳細解釋:“這類工程師要能夠將實踐與(yu) 理論相結合,分解轉化理論知識,引導終端按照理論模型進行正確應用,解決(jue) 終端的信息理解偏差,推進生產(chan) 力實現更加準確高效轉化。”

   現場工程師有何獨特之處?

   周海英列舉(ju) 了三個(ge) 鮮明特點:一是工作流程有先後,二是工作範疇更寬泛,三是綜合素養(yang) 更全麵。在工程項目中,現場工程師不僅(jin) 要參與(yu) 部分藍圖設計,更需要通過技術支持、工程管理、質量監督與(yu) 售後服務等方式,在生產(chan) 、工程、管理與(yu) 服務環節下功夫,著力將設計藍圖變為(wei) 現實產(chan) 品。

   “值得注意的是,現場工程師不隻是單一專(zhuan) 業(ye) 的技術人才,而是多種專(zhuan) 業(ye) 的複合人才。它介於(yu) 研發人員與(yu) 業(ye) 務員之間,不僅(jin) 要具備售前方案設計、技術引導與(yu) 培訓的能力,還要具備售後交流、安裝、監督及市場引導、回饋的能力;不僅(jin) 要有資深的產(chan) 品知識和應用技術,也要有良好的客戶維護能力與(yu) 溝通技巧。”周海英表示。

   天津大學教育學院教授潘海生介紹:“與(yu) 研發工程師和設計工程師主要負責工程科學和工程設計相比,現場工程師更強調工程技術的應用、維護與(yu) 管理,成為(wei) 連接研發工程師、設計工程師和技術人才的重要橋梁。”

  迫切需求:解決(jue) 從(cong) 1到N的“卡脖子”難題

   大力培養(yang) 現場工程師,原因何在?

   在周海英看來,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產(chan) 業(ye) 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不斷加快。工程項目技術應用集成日趨複雜,產(chan) 品升級加速迭代,培養(yang) 能夠現場解決(jue) 實際問題的多專(zhuan) 業(ye) 複合人才,已成為(wei) 企業(ye) 提高效益的迫切需求。

   潘海生從(cong) 國家戰略層麵強調培養(yang) 現場工程師的迫切與(yu) 必要,“我國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全力構建以國內(nei) 大循環為(wei) 主體(ti) 、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唯有推進教育鏈、人才鏈、創新鏈和技術鏈深度融合,才能解決(jue) 從(cong) 1到N的‘卡脖子’技術難題。”

   “現場工程師作為(wei) 緊缺型工程技術人才,能夠有效提供技術應用支持服務,增強企業(ye) 高新技術轉化能力,加快推進項目實施,提升產(chan) 品開發進度,結合應用場景評估優(you) 化產(chan) 品的工序、工藝,優(you) 化產(chan) 品成本性價(jia) 比,提升產(chan) 品競爭(zheng) 力。”郭廣軍(jun) 表示,加快培養(yang) 現場工程師,“對於(yu) 整體(ti) 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ti) ’統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廣闊的發展空間。”

   頂層設計之後,還需有一係列配套標準出台。“比如,目前現場工程師的實踐體(ti) 係需要予以更加清晰的界定與(yu) 描述;現場工程師就業(ye) 崗位標準與(yu) 職業(ye) 院校專(zhuan) 業(ye) 教學標準的對接轉換,同樣也是現場工程師培養(yang) 亟須重視的問題。”潘海生提醒。

   他表示,現場工程師培養(yang) 離不開教材、培養(yang) 模式和學校師資、企業(ye) 師資、教學資源的保障,“如何充分應用已有教學資源,並及時開發相關(guan) 資源,特別是加強企業(ye) 師資和教學資源建設,成為(wei) 當前現場工程師培養(yang) 的關(guan) 鍵因素。”

  發展對策:培養(yang) 模式、雙師團隊、政策供給“三管齊下”

   時間緊,任務重。按照政策預期,到2025年,培養(yang) 不少於(yu) 20萬(wan) 名現場工程師,還需要邁過哪些坎兒(er) ?

   “培養(yang) 模式是這一計劃的核心。”周海英指出,要盡快形成以中國特色學徒製為(wei) 主的培養(yang) 形式,校企共同製定和實施人才培養(yang) 方案,構建專(zhuan) 業(ye) 課程體(ti) 係、開發建設核心課程,通過試點實踐,在有限時間內(nei) 盡快形成成熟有效的培養(yang) 模式。

   “中國特色學徒製的關(guan) 鍵,在於(yu) 如何基於(yu) 真實的生產(chan) 項目開展。”潘海生補充,應積極推進現場工程師學院建設,校企簽訂學徒培養(yang) 協議,明確學徒身份,享受相關(guan) 待遇,將企業(ye) 職工教育經費用於(yu) 學徒培養(yang) 和員工職業(ye) 教育,加快完善將“積極參與(yu) 現場工程師學院建設的企業(ye) ”作為(wei) 產(chan) 教融合型企業(ye) 的認定製度。

   郭廣軍(jun) 也認為(wei) ,現場工程師培養(yang) 要著重把企業(ye) 生產(chan) 性環節及內(nei) 容引入院校理論與(yu) 實踐教學,並把部分人才培養(yang) 環節放到企業(ye) 現場。“另外,還應加快本科層次現場工程師培養(yang) 探索,推進四年製現場工程師培養(yang) 。穩步發展職業(ye) 本科大學(應用技術大學)和職業(ye) 本科專(zhuan) 業(ye) ,培養(yang) 高層次現場工程師,滿足高端產(chan) 業(ye) 和產(chan) 業(ye) 高端對工程技術人才的迫切需求。”

   “師資隊伍建設”,是周海英強調的又一“關(guan) 鍵詞”。她表示,現場工程師的培養(yang) 需要具有教學能力的企業(ye) 技術人員、經營管理人員等生產(chan) 一線人員積極參與(yu) ,與(yu) 校內(nei) 教師形成高水平、兩(liang) 棲式的雙師團隊,承擔專(zhuan) 業(ye) 課程教學任務,指導崗位實踐教學。

   此外,加大政策供給也是專(zhuan) 家們(men) 關(guan) 注的要點之一。郭廣軍(jun) 指出,現場工程師專(zhuan) 項培養(yang) 計劃要落地見效、形成長效發展機製,就需加大對項目的政策支持和投入保障,充分調動企業(ye) 和學校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製定出台現場工程師培養(yang) 定位、目標規格、師資隊伍、實施條件、培養(yang) 方案等方麵指導性意見,明確產(chan) 教融合現場工程師主體(ti) 責任、義(yi) 務、權利,明確組織機構、運行機製、投入保障和政策支持等,切實提升現場工程師培養(yang) 政策供給水平。”

   “企業(ye) 與(yu) 學校的作用都要發揮好,‘新’字不可或缺。”郭廣軍(jun) 解釋說,發揮企業(ye) 重要主體(ti) 作用,需要探索中國特色學徒製人才培養(yang) 新機製,突出服務企業(ye) 現場工程師需求導向,嚴(yan) 格遴選、精準發布現場工程師培養(yang) 需求信息。發揮學校主體(ti) 作用,則需進一步探索現場工程師學院新模式,創新學校與(yu) 企業(ye) 合作培養(yang) 機製,實現共同招生、共同培養(yang) 、共同管理、共同評價(jia) ,促進就業(ye) 、服務發展。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