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工程師學院:解決“校熱企冷” 突出“複合”“實踐”
作者:喇全恒(海南科技職業(ye) 大學講師)、趙峰(機電工程學院院長)
最近,現場工程師成為(wei) 職業(ye) 教育領域的熱詞。這份熱度來源於(yu) 一份文件——教育部等五部門聯合印發的《關(guan) 於(yu) 實施職業(ye) 教育現場工程師專(zhuan) 項培養(yang) 計劃的通知》。除了明確培養(yang) 標準、數量及時間線外,文件還明確提出,要建設一批現場工程師學院。
頂層設計已出,如何建設現場工程師學院就成為(wei) 眼下各職業(ye) 院校的當務之急。在筆者看來,現場工程師學院的建設,對於(yu) 探索職業(ye) 教育培養(yang) 工程技術人才的規律,形成現場工程師人才培養(yang) 標準,建立為(wei) 工程技術人才緊缺領域“儲(chu) 能賦能”的新機製意義(yi) 重大。
職業(ye) 教育是實踐性強的教育類型,而現場工程師則更加突出了“複合”與(yu) “實踐”的特色。在此背景下,要建好現場工程師學院,就須鼓勵更多的企業(ye) 、更多的老師傅走進校園,將大學生實踐生涯前置,製定合理的學徒崗位培訓標準,立足中國特色,分階段、分層次、高密度、高效率推行學徒培養(yang) 。
對於(yu) 很多職業(ye) 院校來說,建好現場工程師學院,同樣是“摸著石頭過河”,需充分考慮其中可能麵臨(lin) 的難題與(yu) 挑戰。比如,人才培養(yang) 方案是否能與(yu) 時俱進。實踐性越強的學科,人才培養(yang) 的要求就與(yu) 產(chan) 業(ye) 經濟聯係越緊密,如若固有的人才培養(yang) 方案、教師資源等無法適應經濟與(yu) 產(chan) 業(ye) 結構的快速轉型升級,人力資源冗餘(yu) 與(yu) 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短缺的現狀便會(hui) 長期存在。又如,職稱體(ti) 係的互認機製能否打通。企業(ye) 老師傅在高校進行中國特色學徒製的相關(guan) 經曆認證,能否得到互通完善的製度保障,是進一步提升實踐教學效果、打造卓越雙師型團隊的關(guan) 鍵。再如,校企合作能否真正走深走實。隨著現場工程師學院建設的深入推進,校企合作勢必會(hui) 得到進一步發展,然而學校與(yu) 企業(ye) 能否在合作中找到雙方的平衡點,解決(jue) “校熱企冷”問題,是需要關(guan) 注的重要問題之一。
因此,建設現場工程師學院,要進一步完善專(zhuan) 業(ye) 設置,因時製宜、因地製宜服務地方經濟。專(zhuan) 業(ye) 設置反映人才培養(yang) 的素質結構、學科定位和就業(ye) 方向,更對接著區域經濟人力資源專(zhuan) 業(ye) 與(yu) 職業(ye) 。畢業(ye) 生就業(ye) 情況是考察專(zhuan) 業(ye) 設置是否適應社會(hui) 需求的一個(ge) 重要指標。地方普通本科高校需要適時按照社會(hui) 需求度,實行動態專(zhuan) 業(ye) 調整和退出機製,應在調研產(chan) 業(ye) 行業(ye) 發展、社會(hui) 人才需求和同類現場工程師專(zhuan) 業(ye) 布局的基礎上,做到專(zhuan) 業(ye) 精準調整,切實提高學科專(zhuan) 業(ye) 結構與(yu) 地方經濟發展需要的契合度。
同時,建設現場工程師學院,需構建符合專(zhuan) 業(ye) 特點的人才培養(yang) 方案。該方案是實施人才培養(yang) 工作、實現人才培養(yang) 目標的頂層設計,是確保人才培養(yang) 質量的根本保障。為(wei) 此,現場工程師培養(yang) 方案要緊密對接先進製造業(ye) 、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等重點領域的數字化、智能化職業(ye) 場景,麵向人才緊缺技術崗位開展大量實地調研、網絡數據分析等,梳理形成學生應具備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做好對應的學涯規劃,為(wei) 後續人才培養(yang) 工作劃定基本方向,並將其逐一對應轉化為(wei) 具體(ti) 的教學內(nei) 容及教學要求,整合教學模塊,優(you) 化課程體(ti) 係。課程體(ti) 係應遵循“夯實基礎、強化實踐、注重應用、因材施教”的理念,構建以工程技術應用為(wei) 主的課程體(ti) 係,引入職業(ye) 生涯規劃一對一指導及專(zhuan) 業(ye) 導師製度。當然,現場工程師學院還應根據教育部相關(guan) 招生政策做好高職專(zhuan) 科、高職本科等人才選拔和培養(yang) ,實行小班化教學,支持通過中高職貫通培養(yang) 、專(zhuan) 升本等形式提升教育層次、接續培養(yang) 。
此外,要探索校企一體(ti) 化育人模式。現場工程師的培養(yang) 定位,決(jue) 定了生產(chan) 一線是學生最佳的實踐課堂。隻有通過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培養(yang) 途徑,創新合作機製,擴大合作領域,深化合作內(nei) 容,實現資源共建共享、優(you) 勢互補、互利共贏的良好合作局麵,方能為(wei) 人才培養(yang) 提供有力保障。具體(ti) 而言,現場工程師學院應以特色專(zhuan) 業(ye) 為(wei) 聯係紐帶,以對口企業(ye) 為(wei) 依托,以雙師型教師為(wei) 主導,借助企業(ye) 的資源優(you) 勢,加強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為(wei) 學生實踐能力強化和職業(ye) 素質拓展提供多樣化平台和技術支撐。現場工程師學院還要結合企業(ye) 實際需求,將實踐教學向企業(ye) 延伸,並積極探索實施訂單式、嵌入式、行業(ye) 學校等培養(yang) 模式,提升畢業(ye) 生與(yu) 地方行業(ye) 、產(chan) 業(ye) 的適應性,讓企業(ye) 真正受益,從(cong) 而進一步激發企業(ye) 參與(yu) 校企合作的內(nei) 生動力。也可考慮在產(chan) 業(ye) 部門指導、職業(ye) 院校配合下,遴選一批企業(ye) ,設立學徒崗位並明確崗位標準與(yu) 要求,選派技術骨幹承擔專(zhuan) 業(ye) 課教學,指導崗位實踐,建設產(chan) 教融合實訓基地、工程訓練中心等,推動專(zhuan) 業(ye) 與(yu) 產(chan) 業(ye) 精準對接,學校人才培養(yang) 規格層次、目標與(yu) 企業(ye) 需求精準匹配,進而形成職業(ye) 教育產(chan) 教融合新生態。
總而言之,現場工程師學院要以學徒製培養(yang) 為(wei) 核心,積極推動校企簽訂學徒培養(yang) 協議,明確學徒身份享受相關(guan) 待遇,落實企業(ye) 職工教育經費用於(yu) 學徒培養(yang) 和員工職業(ye) 教育等相關(guan) 政策要求。創新學徒培養(yang) 培訓模式,基於(yu) 真實生產(chan) 任務靈活組織教學,設計工學交替課時比例安排,校企合作開發優(you) 質課程及數字資源。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