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隨筆】春節廣受關注,“中國風”帶暖世界
【新聞隨筆】
作者:董川(北京語言大學聯合國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
中國農(nong) 曆新年是中華民族最隆重、最熱鬧、最喜慶的節日,承載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曆史和文化傳(chuan) 統。從(cong) 非洲埃及到南美洲巴西,從(cong) 紐約帝國大廈到悉尼歌劇院……剛剛過去的中國農(nong) 曆新年在世界各地掀起了“中國風”,世界各地的人們(men) 紛紛加入歡慶中國農(nong) 曆新年的行列,享受春節文化,表達對美好生活的期盼。
中國農(nong) 曆新年之所以引起世界廣泛關(guan) 注,首先要歸結於(yu) 中國經濟發展和國際影響力的提升。據統計,2013至2021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達到38.6%,超過G7國家貢獻率的總和,是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聯合國近日發布的《2023年世界經濟形勢與(yu) 展望》報告預測,受多重因素交匯影響,2023年世界經濟增速將從(cong) 2022年的約3%降至1.9%;但中國經濟增長將會(hui) 加速,預計達到4.8%,成為(wei) 帶動區域經濟增長的龍頭。
中國農(nong) 曆新年之所以引起世界廣泛關(guan) 注,離不開海外華僑(qiao) 華人的貢獻。國家有需要時,華僑(qiao) 華人總是第一時間馳援。華僑(qiao) 華人對中國的貢獻貫穿了從(cong) 辛亥革命、抗日戰爭(zheng) 、解放戰爭(zheng) 、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改革開放,一直到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新時代的全過程。海外華僑(qiao) 華人是中華文明和中國文化最重要、最直接的傳(chuan) 播者和展示者。每逢中國農(nong) 曆新年之際,海外華僑(qiao) 華人都會(hui) 舉(ju) 行巡遊、展覽、音樂(le) 會(hui) 、廟會(hui) 等形式多樣的慶祝活動,向世界展示博大精深的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目前,中國農(nong) 曆新年相關(guan) 民俗活動已走進全球近200個(ge) 國家和地區,有約20個(ge) 國家將春節列入該國整體(ti) 或部分城市的法定節假日。如今中國農(nong) 曆新年已成為(wei) 世界性的節日符號,成為(wei) 各國人民了解和感知中國的一扇窗口。
中國農(nong) 曆新年備受世界關(guan) 注是一件好事,有助於(yu) 讓世界各國人民更多了解中國文化,更加清晰地感知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但是在慶祝過程中,也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要精心挑選和準備慶祝形式和內(nei) 容。我們(men) 很高興(xing) 地看到中國書(shu) 法、民樂(le) 、繪畫、剪紙、武術、茶藝等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通過中國農(nong) 曆新年呈現給世界各國人民。但我們(men) 也看到有的地方在慶祝活動中出現了一些封建迷信的內(nei) 容,由此給海外觀眾(zhong) 帶來的感官效果值得反思。
二是在慶祝活動中要更加注重內(nei) 涵挖掘和文化詮釋。中國傳(chuan) 統節日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是中國人民生活情感的共同表達,承載著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記憶,其中蘊含的天人合一、慎終追遠等人文精神厚重綿長。除了在形式上展示,還需深入挖掘傳(chuan) 統節日的文化內(nei) 涵,向海外民眾(zhong) 多渠道詮釋中國傳(chuan) 統節日厚重的曆史感和文化價(jia) 值。
三是加強文化的雙向交流。既要大力弘揚農(nong) 曆新年等本民族節日文化,也要積極學習(xi) 吸收其他民族和國家的節日文化,推動文明互鑒。文化交流是國家間交往的橋梁,隻有雙向互動、雙向流通,才能實現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yu) 共,天下大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