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院應以支撐國家戰略為發展重點
作者:馬陸亭(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中國高等教育學會(hui) 學術發展谘詢委員會(hui) 副主任兼秘書(shu) 長)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很快,新生事物不斷湧現。而高校異地辦學現象雖然很少得到教育主管部門和專(zhuan) 家學者的支持認可,但在高教擴張時期卻大量出現,異地發展中的民辦性質分校、小型校園、大規模校區、研究生院等多種模式都曾出現過。邁向內(nei) 涵式發展新時期,高等學校普遍關(guan) 注辦學質量水平提升,教育部《關(guan) 於(yu) “十四五”時期高等學校設置工作的意見》更是明確規定“不鼓勵、不支持高校跨省開展異地辦學,特別是嚴(yan) 控部委所屬高校、中西部高校在東(dong) 部地區跨省開展異地辦學,原則上不審批設立跨省異地校區”。部分高校已開始對異地研究生院進行清理。
■高校布局的“計劃與(yu) 市場”因素
在1992年之前,我國實行計劃經濟體(ti) 製,高等學校按大區設置,因此存在省際不平衡現象,如華北地區高校以北京天津居多、東(dong) 北地區以遼寧居多、華東(dong) 地區以上海江蘇居多、中南地區以湖北居多、西南地區以四川居多、西北地區以陝西居多。在轉向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特別是1999年高校擴招後,各地發展高等教育積極性得到激發,大部分省市的普通高校數均有增長,其中廣東(dong) 、浙江等省增長幅度較大。這期間擴展起來的主要是一些教學型高校,而深圳利用其特區優(you) 勢引進了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哈爾濱工業(ye) 大學的研究生院建成大學城。發展過程雖有地方政府主導,但其實是一種市場力量。持續擴招完成後,高等教育開始進入以提高質量為(wei) 中心的階段。到2010年前後,一些省市辦高水平大學的積極性上升,高起點引入知名大學顯然是最簡便方式,如此一來,經濟發達、風景優(you) 美的城市自然占據優(you) 勢,“孔雀東(dong) 南飛”現象加劇。這就是近三十年來高校布局調整的大致輪廓,有計劃和市場多種因素的參與(yu) ,其中包含多種異地辦學的形式。
異地辦學的衝(chong) 動,首先不是來自教育部門,而是源於(yu) 地方,是出於(yu) 地方發展的需要。梳理改革開放後城市發展路徑可發現,大致經曆過招商引資建工業(ye) 園區、科技推動建科技園區、教育引領建大學城三個(ge) 有顯示度的階段,其中,引進名校對城市的品牌、經濟、文化都是大紅利。從(cong) 地方看,確實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區域經濟的升級發展。從(cong) 大學看,一些優(you) 惠政策特別是“交鑰匙工程”使得學校很難抵禦這種誘惑。但從(cong) “全國一盤棋”角度看,高等教育總量是有約束的,這種模式隻有利於(yu) 極少數城市,況且“鋪攤子”的做法也不利於(yu) 大學高水平發展。
異地辦學帶來的主要問題有:增加管理成本和管理弊病,弱化辦學特色、稀釋教育質量,分散發展重點和辦學精力,等等,教育專(zhuan) 家一般對此並不看好。從(cong) 曆史發展看,異地校區的最終走向大多是真正獨立,因此有地方提出“不求所有但求所在”。
異地辦學還麵對一個(ge) 製度性問題——擴張是舉(ju) 辦者的事權還是辦學者的自主權?毫無疑問是前者。但前者並沒有這一訴求,隻是委托辦學者辦好學校。因此,異地校區擴張的衝(chong) 動來自地方和學校的共同參與(yu) ,隻能是少數發達城市和少量知名大學“獲利”,並沒有真正提高高等教育整體(ti) 實力,甚至會(hui) 破壞教育發展生態。
■時代需求的“創新與(yu) 多元”發展
如果說在高等教育擴張時期,異地辦學還事實上存在一定的發展土壤,那麽(me) 到了高教內(nei) 涵式發展時期則越來越暴露出弊端,這也是許多城市所麵對的困惑。究其原因是發展時期不一樣了,階段不一樣了。應該相信,少量的區域不平衡問題一定會(hui) 有方式解決(jue) ,但違背教育公平、妨害發展生態的盲目擴張也一定會(hui) 被遏製。
當前,我們(men) 已進入以創新為(wei) 核心、以高質量發展為(wei) 主題的新時代。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撲麵而來,創新發揮關(guan) 鍵性作用,貪大求全無助於(yu) 高質量發展。每所高校都要認真思考自己的內(nei) 涵式發展模式,深入探索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新路。
今天,我國高等教育已處於(yu) 普及化發展階段。從(cong) 2002年到2019年,短短十七年間,我國高等教育就完成了從(cong) 精英化到大眾(zhong) 化再到普及化的跨越,這一跨越基本上是在一代人身上實現的,觀念轉變實屬不易。多樣化原本是高等教育大眾(zhong) 化階段的基本特征,但由於(yu) 發展太快並沒有解決(jue) 好,現如今到了普及化階段顯然必須解決(jue) 和實現。國家期盼多種類型、層次的學校和人才來應對複雜的社會(hui) 需要,滿足經濟高質量發展需求。
高水平大學是國家創新的高地,社會(hui) 期望它們(men) 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為(wei) 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建設打下基礎。而廣大的地方高校,則主要麵向區域社會(hui) 發展,成為(wei) 地方經濟活力的源泉。高校分類發展、內(nei) 涵發展、特色發展是當前迫切需要解決(jue) 的問題,這也是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和內(nei) 容。
■研究生院的“前沿與(yu) 引領”作用
研究生院,集聚著我國幾乎所有高水平大學的研究生資源,因此國家一直非常重視。鑒於(yu) 其代表國家研究生教育和辦學的整體(ti) 水平,因此早期研究生院設置權並不在學校,即不能由各高校自行設定。1984年、1986年和2000年,經國務院批準,教育部分別發出通知,國家在北京大學等55所高等學校建立研究生院,使得它們(men) 成為(wei) 培養(yang) 博士、碩士的主要基地,這些大學也以“研究型大學”為(wei) 己任而不斷前行。後來,設立研究生院的權力,作為(wei) 高校辦學自主權的改革內(nei) 容下放給大學。
研究生院要主動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2022年和2023年,全國教育工作會(hui) 議分別提出高等教育要以創新發展支撐國家戰略需要、著力發展支撐引領國家戰略實施的高等教育,工作指向一以貫之。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大學研究生院匯聚著“教育、科技、人才”要素,與(yu) 創新的聯係最為(wei) 緊密,理應帶頭發揮對國家現代化建設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作用,緊緊圍繞“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開展工作。因此,主責主業(ye) 要明,內(nei) 涵思路要清,研究生院要在國家最需要的科技前沿發揮作用。
不同地區的創新發展需求,可以更多通過發揮廣大地方高校的作用來滿足,更好實現高等學校錯位特色發展。當然,高水平大學及其研究生院也有責任追蹤和解決(jue) 體(ti) 現區域特色的產(chan) 業(ye) 技術難題,並在解決(jue) 現實問題中增強自己的辦學活力和科研能力,但這種創新需求一般通過合作建立小型研究院、開展委托項目研究等即可實現,切不可輕易開展異地大規模發展而衝(chong) 淡自己更高的創新使命。
麵向未來,作為(wei) 我國科研重鎮的研究生院要胸懷“兩(liang) 個(ge) 大局”,心係“國之大者”,充分發揮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加快前沿科學中心和集成攻關(guan) 平台建設,加強有組織科研,力求在“卡脖子”問題基礎理論和核心技術方麵產(chan) 生突破、有所建樹,在解決(jue) 中國問題、服務高質量發展中探索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新模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