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昆曲如何叩開年輕人的心扉

發布時間:2023-04-07 09:30: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蘇雁

  3月29日至31日晚,青春版《牡丹亭》上中下全本在武漢劇院亮相,現場座無虛席。這是青春版《牡丹亭》第五次走進武漢劇院,當地“昆曲迷”的激動之情溢於(yu) 言表:“青春版《牡丹亭》青春依舊,19年來宛如初見。”

  武漢站是江蘇省蘇州昆劇院3月巡演的最後一站。為(wei) 期18天的巡演,蘇州昆劇院為(wei) 6座城市獻上了12場精彩演出,其中10場青春版《牡丹亭》,1場《連環記》和1場《千年一歎》。12場演出平均上座率80%,武漢站上座率達100%。

  這是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廣受歡迎的生動剪影。自2004年首演,青春版《牡丹亭》迄今已演出400餘(yu) 場,每一場演出年輕觀眾(zhong) 的占比均在60%以上。昆劇表演藝術家汪世瑜曾經在多個(ge) 場合呼籲:“昆曲要年輕化,昆曲隻有走向了社會(hui) ,走進年輕人的心裏,那麽(me) 昆曲才有希望。”如今,老先生夙願成真,昆曲以一種優(you) 雅而入世的姿態,成為(wei) 當代年輕人向往的精神文化生活。

  走進高校,昆曲播下希望的種子

  19年的實踐證明,青春版《牡丹亭》有一個(ge) 重要舉(ju) 措就是“走進大學校園”,在大學生中播下昆曲的種子,進行古典美學教育。

  2022年9月17日,在東(dong) 南大學舉(ju) 辦的“傳(chuan) 承與(yu) 傳(chuan) 播:青春版《牡丹亭》與(yu) 昆曲複興(xing) ”國際學術研討會(hui) 上,作家何華回憶,青春版《牡丹亭》於(yu) 2004年6月在蘇州大學存菊堂舉(ju) 行高校首演。“6月的蘇州很熱,存菊堂沒有冷氣,兩(liang) 千多張椅子卻找不到一個(ge) 空位,過道裏還擠滿了人。除了蘇大的學生,還有從(cong) 上海杭州南京等地趕來的觀眾(zhong) 。這是我第一次領略上中下三天全本大戲《牡丹亭》。”何華說。

  時隔19年,青春版《牡丹亭》於(yu) 今年2月25日重回蘇州大學。18:15分許,蘇州大學存菊堂外,檢票觀演的蘇大學子排成長隊。開演前,場內(nei) 座無虛席。“今晚的演出和19年前一樣,一票難求!”蘇州大學藝術教育中心主任、音樂(le) 學院院長吳磊告訴記者,學校自2月24日中午開始派票,不到半小時,907張門票便被全部認領。“近年來,蘇州大學開設了許多昆曲鑒賞課程,培養(yang) 了一批年輕的‘昆曲迷’。無論學生是否看過昆劇演出,隻要能踏進存菊堂聽戲、看戲,那一定會(hui) 埋下一顆熱愛傳(chuan) 統戲劇的種子。”吳磊說。

  演出結束後,飾演杜麗(li) 娘的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沈豐(feng) 英回憶道:“記得2004年首演時,台下都是一張張青春洋溢的臉,我也很青澀,經過這麽(me) 多年,我的表演更加成熟了,而台下坐著的,依舊是青春的學子們(men) 。”扮演柳夢梅的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俞玖林表示,校園行是青春版《牡丹亭》的一大亮點,培養(yang) 了很多大學生觀眾(zhong) ,昆曲由此延伸到更廣闊的領域中去,這種輻射效應是巨大的,對昆曲的弘揚、保護有相當大的意義(yi) 。

  從(cong) 蘇州大學啟程,19年來,青春版《牡丹亭》走進國內(nei) 外近50所重點高校,培養(yang) 了大批年青一代昆曲觀眾(zhong) 。作為(wei) “昆曲迷”,蘇州大學文學院2020級本科生李書(shu) 涵已陸續看過由孔愛萍領銜主演的傳(chuan) 承版《牡丹亭》、進京演出的精華版《牡丹亭》等多個(ge) 版本,他告訴記者,此次能在蘇大看到青春版《牡丹亭》首演陣容,是“圓了一個(ge) 夢”。“《牡丹亭》是昆曲舞台上久演不衰的劇目,每一出每一折甚至每一個(ge) 曲牌每一句唱詞都很好,喚起了大家對古典美學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興(xing) 趣。今後我會(hui) 更多地關(guan) 注昆曲,帶動身邊青年同學了解、欣賞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美妙。”李書(shu) 涵說。

  這台戲的意義(yi) ,不僅(jin) 表現在演出水平上,更主要的是體(ti) 現在大學昆曲藝術教育上。青春版《牡丹亭》之後,2017年,一出由北京大學牽頭的16所在京高校和1所中學創排的校園傳(chuan) 承版《牡丹亭》問世,並在全國巡演。“這足以說明這麽(me) 多年來,以昆曲為(wei) 代表的傳(chuan) 統戲曲教學實踐,有了一個(ge) 完美的、總結性的成果展示。”何華說。

  傳(chuan) 統與(yu) 現代融合,展現戲曲的生機和魅力

  “可以說,昆曲正青春。現在在劇場中,觀看昆曲演出的年輕觀眾(zhong) 的比例占到了70%~80%。”江蘇省演藝集團昆劇院院長施夏明告訴記者,這種青春,不僅(jin) 是演員梯隊的年齡層次越來越年輕化,觀眾(zhong) 的年齡層次也是逐漸往年輕化發展。在校園中接觸過昆曲藝術的大學生進入職場後,仍然會(hui) 把一部分文化消費投入在欣賞昆曲表演上。

  江蘇省昆劇院在近些年的創作過程中,致力於(yu) 不斷拓展昆曲題材。無論是傳(chuan) 承經典劇目,還是新編曆史題材劇,或是現代戲的演繹,在內(nei) 容和題材的選擇方麵都做了精心鋪排,希望年輕觀眾(zhong) 能夠更多關(guan) 注昆曲這門傳(chuan) 統而古老的藝術。

  學古不泥古,昆曲原創作品最需要把握“度”的問題。獲得2022年度中宣部“五個(ge) 一工程”獎的原創革命題材昆劇《瞿秋白》,舞台背景隻有簡潔的黑白紅三色,燈光也特別簡練。“可以說,《瞿秋白》是在把純粹的表演藝術還給舞台。同時,全程使用韻白、中州韻,堅持曲牌體(ti) 的創作模式,這是江蘇省昆劇院在現代戲創作中一以貫之的鮮明特點,也正是我們(men) 的南昆風度。”在《瞿秋白》中飾演瞿秋白一角的施夏明告訴記者,現代戲在創作中仍堅守昆曲“一桌二椅”的精神內(nei) 核,但是,演繹出來的精神麵貌,卻是時尚的,當代的。

  采訪中,昆曲界人士紛紛表示,昆曲在當下的傳(chuan) 播,更多的是需要集思廣益地去開拓傳(chuan) 播的途徑。“對於(yu) 當下的年輕人而言,最主要的還是缺少一些接觸這門古老藝術的途徑,或者說是少了那麽(me) 一次機會(hui) 。”中國昆曲評彈研究院院長、蘇州大學教授朱棟霖表示,所以,昆曲界要不遺餘(yu) 力地通過講座、進校園演出、互聯網直播等方式,讓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輕人接觸到昆曲。

  3月31日,施夏明來到中國藝術研究院做了一次昆曲的普及性講座。4月28日至5月3日,“南昆風華”——江蘇省演藝集團昆劇院昆曲展演周將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舉(ju) 行。江蘇省昆將為(wei) 北京觀眾(zhong) 帶來整理改編昆劇《蝴蝶夢》、新編曆史劇《世說新語》之“謝公故事”、原創革命題材昆劇《瞿秋白》三台大戲和兩(liang) 台南昆經典折子戲專(zhuan) 場演出。“希望在演出前能夠舉(ju) 辦多場講座,讓更多的觀眾(zhong) 對昆曲產(chan) 生興(xing) 趣,進而走進劇場。”施夏明說。

  票價(jia) 也是主辦方重點考慮的一個(ge) 因素。此次“南昆風華”展演周,江蘇省昆劇院正在與(yu) 天橋藝術中心抓緊溝通,探討增設早鳥票和套票優(you) 惠的可能性。主辦方希望用更優(you) 惠的票價(jia) 吸引更多人尤其是年輕觀眾(zhong) 走進劇場,真實地看一場劇場表演藝術。

  為(wei) 了播撒傳(chuan) 統藝術的種子,昆曲人的春天都相當忙碌。4月1日,俞玖林踏上了蘇昆第二季巡演的路途。他告訴記者,4月巡演的第一站是深圳。那裏,有幾位從(cong) 大學時代就跟隨他的演出路線輾轉各大城市觀戲的“鐵粉”在等著他。如今,這些“鐵粉”也都四十多歲了,他們(men) 帶著愛人和上學的孩子,一起坐到劇院裏,激動地看著昔日的偶像更加爐火純青地演繹角色。歲月荏苒,容顏變老,但他們(men) 那顆戀著昆曲的熾熱之心,如同昆曲的今天,依舊青春無限。這一刻,昆曲的魅力盡顯無遺,多麽(me) 美好。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