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三節合一話清明

發布時間:2023-04-07 09:30: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王衛華(中央民族大學文學院教授);徐睿凝(中央民族大學民俗學專(zhuan) 業(ye) 博士研究生)

   在我國傳(chuan) 統節日中,有一個(ge) 節日兼具節氣與(yu) 節日二重屬性,兼有自然與(yu) 人文兩(liang) 層內(nei) 涵,又兼備哀傷(shang) 與(yu) 歡樂(le) 雙重情感,這就是清明節氣、寒食節、上巳節“三節”融合而成的歲時節日“清明節”。清明節以“農(nong) 事生產(chan) ”“祭祖懷遠”“遊春祈福”為(wei) 核心節俗,飽含著人們(men) 對生命的敬畏與(yu) 關(guan) 懷,“感恩”“傳(chuan) 承”“立德”的主題,反映出人們(men) 對生命價(jia) 值的理解與(yu) 追求。

  寒食祭祖 敬畏生命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晚唐詩人杜牧的《清明》,以紛紛暮春雨中的神傷(shang) ,與(yu) 灼灼杏花林下的酒肆,勾勒出一幅交織著哀思與(yu) 生機的清明之景,被人們(men) 千古傳(chuan) 誦。關(guan) 於(yu) 清明節的描繪在唐宋詩詞中屢見不鮮,因為(wei) 唐代是清明正式成為(wei) 民俗節日的時期。唐宋以來,清明節逐漸融合寒食祭祀、上巳遊春等節俗,傳(chuan) 承至今。

  唐代以前的清明,是作為(wei) 反映物候現象的節氣而存在的。清明是春耕的大好時節,民間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等農(nong) 諺。這體(ti) 現了人們(men) 順天時而動、相地利而為(wei) ,使生命節奏與(yu) 自然節律和諧共振的智慧。

  清明自唐宋以來融入寒食祭祀先祖的節俗後,便不再僅(jin) 僅(jin) 是標誌自然時間的符號,而成為(wei) 具有社會(hui) 文化意義(yi) 的時間節點。作為(wei) 清明節重要來源之一的寒食節由來甚久,曆史可以上溯到周代。寒食節一般在清明前一兩(liang) 日,其禁煙火、吃冷食的節俗,源於(yu) 上古時代的“禁火”“改火”舊習(xi) 。古時,人們(men) 在未完全掌握生火技能時,常保存火種用以生火,在季節更替時,換不同種類的木頭鑽取新火。但春季氣候幹燥,易產(chan) 生火災,所以古人在此時舉(ju) 行祭祀儀(yi) 式,並禁火一段時間,期間隻吃冷食,以避災難。《周禮》記載:“仲春,以木鐸修火禁於(yu) 國中。”可見先秦時期已經有了嚴(yan) 格的禁火製度。漢代以後,民間將寒食禁火附會(hui) 以介子推割股啖君、焚身綿山的傳(chuan) 說,這一傳(chuan) 說使介子推忠義(yi) 、淡泊的隱士形象深入人心,遂逐漸成為(wei) 對寒食節由來的主流解釋,增添了寒食節的紀念意義(yi) 。

  清明節掃墓祭祖這一核心民俗,亦源於(yu) 唐代寒食上墓之俗。唐代民間寒食上墓之風盛行,且得到朝廷大力支持。《唐會(hui) 要》記載,唐玄宗於(yu) 開元二十四年頒布政令,設“寒食、清明四日為(wei) 假”,而後休假時間又延長至七日,這為(wei) 人們(men) 掃墓祭祖提供了條件。唐代,寒食與(yu) 清明並重,實現了清明“節氣”與(yu) “節日”的融合升華,清明節也因擁有了掃墓祭祖這一與(yu) 中華民族重視孝道、慎終追遠的品格直接相連的核心民俗,而獲得持久的生命力。

  清明節掃墓祭祖在形式上既有家祭,又有公祭。前者主要是對家族祖先與(yu) 已故親(qin) 人的祭祀,作用是表達思念,並通過強調家族的血緣關(guan) 係,提升家族的內(nei) 聚力;後者則主要是對人文始祖與(yu) 民族先賢的祭祀,作用是表達感恩,並通過追憶共同的曆史,增強文化認同與(yu) 民族認同,如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陝西黃陵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傳(chuan) 承至今仍頗具影響力。清明節的祭祀追遠,反映著中國人的生死觀念、忠孝思想與(yu) 祖先崇拜意識,這些都體(ti) 現著人們(men) 對生命倫(lun) 理的深刻認知。

  遊春踏青 禳災祈福

  清明時節不僅(jin) 彌漫著追遠懷人的幽思,更充盈著萬(wan) 物生長的喜悅。清明節遊春踏青、禳災祈福等重要節俗,亦源於(yu) 古老的寒食節與(yu) 上巳節。上巳節,形成於(yu) 春秋末期,節期在農(nong) 曆三月上旬的巳日,與(yu) 清明節氣相近,魏晉以後則固定在三月初三,此時正是春遊的大好時節。早在先秦時期,人們(men) 便在上巳節進行迎春遊嬉、濱水宴飲、沐浴祓禊等春遊活動。祓禊是上巳節俗的重要內(nei) 容,即臨(lin) 河洗浴。古人認為(wei) 生命的起源與(yu) 水有關(guan) ,以春水洗禮便可祓除不祥,獲得生命的力量。婦女們(men) 在上巳節到河邊沐浴,亦有祈求生育平安之意。上巳節郊遊、求子的習(xi) 俗,兼有男女交往、野外遊樂(le) 性質,可視為(wei) 古代的一種情人節、求育節。早期的上巳節,也以祭祀高禖為(wei) 主要活動。高禖是掌管婚姻和生育之神,因其神祠大多在郊外,而亦稱郊禖。傳(chuan) 說高辛氏之妃簡狄於(yu) 高禖神壇下食神鳥遺卵而生下商始祖契,後世遂拜祭高禖祈求生育,且產(chan) 生了上巳節臨(lin) 水浮卵的習(xi) 俗,即將煮熟的雞蛋放在河水中,任其隨波飄浮,拾者食之。如今許多地區仍流傳(chuan) 著清明節吃雞蛋的風俗,但其目的不再隻是祈求生育,更是祈求平安健康。

  上巳節臨(lin) 水浮卵的古俗後來又演化出曲水流觴的形式,即投杯於(yu) 水之上遊,聽其流下,止於(yu) 何處,則其人取而飲酒,並賦詩一首,這成為(wei) 魏晉以來文人雅士水邊宴飲賞春、愉悅身心的風雅活動。唐代此風猶盛,之後逐漸淡化。曆史上最著名的關(guan) 於(yu) 上巳修禊、曲水流觴的記載,當屬王羲之的《蘭(lan) 亭集序》。在上巳節的蘭(lan) 亭雅集中,王羲之仰觀天地、體(ti) 悟人事,因感歎人生之苦短,更珍惜當下之歡娛。

  魏晉南北朝以後,上巳節的習(xi) 俗表現出更為(wei) 多樣化的形式,並在唐宋期間逐漸與(yu) 寒食、清明的活動連為(wei) 一體(ti) ,形成內(nei) 容豐(feng) 富的清明節俗。除祭祀、踏青活動外,人們(men) 還在清明節進行蹴鞠、拔河、鬥雞、蕩秋千、放風箏等遊藝競技活動,也有食子推燕、青團、潤餅、節蛋等食俗。這些繼承了古時禳災祈福遺俗的活動,不僅(jin) 渲染了清明的節日氛圍,更使人們(men) 的身心得到放鬆。

  清明插柳,亦是人們(men) 消災祈福、催護新生的重要活動。柳條是清明節的象征之物,古人認為(wei) 柳的強大生命力能夠催生陽氣,便將柳條編成圈戴在頭上,以驅疫辟邪。也有說插柳之風源於(yu) 唐代的改火製度,即經曆寒食禁火,待到清明出新火,朝廷便會(hui) 舉(ju) 行賜火典禮。因皇帝會(hui) 用柳條將新火賜予群臣,柳條便被賦予了吉祥之意,後人遂加以仿效,相沿成習(xi) 。不論是哪一種解釋,都表明清明節的插柳習(xi) 俗源於(yu) 人們(men) 對生命的關(guan) 護與(yu) 珍愛。同樣出於(yu) 對生命的關(guan) 愛,清明節亦有植樹習(xi) 俗。清明前後是植樹的最佳時節,農(nong) 諺說“栽樹莫要過清明,種上棒槌也發青”。

  總之,不論是沐浴祓禊、臨(lin) 水浮卵、曲水流觴的古俗,還是傳(chuan) 承至今的植樹插柳、郊遊踏青、飲食遊嬉,清明節的豐(feng) 富遊春活動,寄托了人們(men) 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使人們(men) 在親(qin) 近自然中提升對生命的感知,傳(chuan) 達著人們(men) 珍愛生命、享受生活、護佑新生的生命關(guan) 懷意識。

  慎終追遠 民德歸厚

  中國文化中的“清明”,不僅(jin) 指自然物象的清潔明淨,更引申為(wei) 天地之間的浩然正氣與(yu) 人文修養(yang) 的清淨明理,這一自然與(yu) 人文的共通品質,是人們(men) 共同追求的道德標準。自古以來,中國人重視清明節,最深層原因,就是將其作為(wei) 關(guan) 於(yu) 生命教育的節日,使人們(men) 從(cong) 對自然和先祖的敬畏、感恩情感中,從(cong) 對萬(wan) 物更迭、四季輪轉的體(ti) 悟中,從(cong) 對肉體(ti) 生命的有限與(yu) 精神生命的永恒認識中,生發出對生命意義(yi) 與(yu) 價(jia) 值的思考,從(cong) 而明確自身之於(yu) 家族、之於(yu) 社會(hui) 、之於(yu) 民族的責任擔當。

  清明節祭祀先祖,是建立人倫(lun) 秩序的必要儀(yi) 式,是回溯生命之源、回報養(yang) 育之恩的重要時機,更是飲水思源、報本反始觀念的集中表達與(yu) 傳(chuan) 承途徑。儒家認為(wei)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人們(men) 在清明節恭敬地追思已故的親(qin) 人、虔誠地敬奉生命所從(cong) 出的祖先、崇敬地祭祀立德立功立言的聖賢,進而繼承先人遺誌、傳(chuan) 承祖宗德業(ye) 、弘揚民族精神。

  如今,我們(men) 也在清明節舉(ju) 行公祭活動,以緬懷紀念為(wei) 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而獻身的革命英烈。也有許多民眾(zhong) 在清明節自發前往烈士陵園悼念,表達對英烈的懷念感恩之情。而慎終追遠之所以能“厚民德”,就在於(yu) 人們(men) 希望以積極向上的生活和生命價(jia) 值的實現來告慰先人與(yu) 英靈。

  “清明”對“道德”的表征,是清明節得以不斷傳(chuan) 承的一個(ge) 重要因素。千百年來,人們(men) 以介子推的傳(chuan) 說解釋清明節的源流,在清明節紀念介子推,使其忠臣形象深入人心,也推動了寒食、插柳等清明節俗的流行。這都是因為(wei) 傳(chuan) 說中介子推割股啖君之忠、功成身隱之德,與(yu) 中國人所追求的忠君愛國、淡泊名利的高尚人格相符合。

  氣清景明的清明時節,也為(wei) 人們(men) 親(qin) 近自然、體(ti) 悟生命提供了天時地利的條件。我國自古就有暮春時節“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雅趣,這便是在自然之美中提升個(ge) 人修養(yang) 。清明節對於(yu) 生命的啟悟如春風化雨,使人們(men) 在萬(wan) 物更迭中領會(hui) 生命綿延不絕的意義(yi) 。個(ge) 體(ti) 生命上承先祖,下接子孫,形成生生不息的生命長鏈,以個(ge) 體(ti) 生命融入民族生命、以精神生命超越肉體(ti) 生命,這便是子子孫孫無窮盡,愚公移山終始成的道理。

  在新時代,我們(men) 更當以追思、寄語、賞春、飲食、詩歌、植樹、體(ti) 育活動等符合時代文明新風的節俗形式,表達對親(qin) 人、先祖的懷念與(yu) 崇敬,提升對自然、萬(wan) 物的敬畏與(yu) 關(guan) 懷,淨化身心、堅定生活、展望未來,內(nei) 化性地傳(chuan) 承“生命意識”這一清明文化的精神內(nei) 核,這才是我們(men) 過清明節的應有之意。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