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登廟山塢
作者:謝華(紅色報刊史料研學中心館長,杭州市富陽區政協委員)
古人將山穀間的夾道稱之為(wei) 山塢,以前這裏建有一座“玄壇廟”,這個(ge) 山塢就稱之為(wei) 廟山塢了。
廟山塢塢口距富陽城區約7公裏,它三麵環山,南臨(lin) 富春江,北依黃公望森林公園。富春江富陽段江麵非常寬闊,但這裏看到的富春江比較窄。因為(wei) 江中橫臥著一個(ge) 沙洲——東(dong) 洲島,把江麵一分為(wei) 二。元代以前,東(dong) 洲島還是一片濕地,隻有少數居民在島上農(nong) 耕、放牧、打漁。青山綠水,漁歌牧笛,白帆點點,詩意盎然。
如今的廟塢山,白梨花簇簇綻放,映山紅朵朵鮮豔,飛掠而過的小鳥,隨風飄來的雲(yun) 霧,與(yu) 群山峻嶺的綠色相映。
廟山塢文化底蘊深厚。這裏是元代大畫家黃公望的隱居地,他在這裏完成了著名的山水畫《富春山居圖》。
廟山塢那麽(me) 深,黃公望怎麽(me) 進出,怎麽(me) 生活?原來,在元代,富春江的水位比現在要高,白鶴村那時叫白鶴墩,四周全是水,小船可以進出塢口。在如今觀音像的地方還能找到當年係船用的木樁和小石洞。陸路既有官道,又有沿山小道。塢內(nei) 有玄壇廟、淨因院,沿途還有好多庵舍,山溪流水潺潺,每隔一段就會(hui) 有清澈的水潭。從(cong) 前的人走幾裏路那都是小事,更何況黃公望這樣一位仙風道骨的隱逸高士,徜徉在富春山水之間,那是他修身、養(yang) 心的需要。
進山走上一個(ge) 多小時,呼吸開始急促起來。一路有溪水相伴。空氣清新,樹木吐翠,草木萌動,鳥聲清脆,令人陶醉!行至山腰處,荊棘叢(cong) 生。
行到深幽處,四山圍合,林濤陣陣。我們(men) 在廟山塢的塢底,一大片野草叢(cong) 生處找到淨因院遺址。淨因院始建於(yu) 唐穆宗長慶四年(824年),舊名雲(yun) 峰寺。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改稱淨因院。
北宋熙寧六年(1073年),蘇東(dong) 坡任杭州通判時,騎馬從(cong) 杭州到富陽經過廟山塢時曾到此造訪,並留有《淨因院竹軒》詩一首:“軒前有竹百餘(yu) 竿,節節渾如玳瑁斑。雨過風清談般若,琅玕聲撼半窗寒。”黃公望看了蘇東(dong) 坡的詩和了一首《蘇東(dong) 坡竹》:“一片湘雲(yun) 濕未幹,春風吹下玉琅玕。強扶殘醉揮吟筆,簾帳蕭蕭翠雨寒。”黃公望的好朋友楊維楨也來過淨因院,留下了《淨因院竹軒詩》:“香岩一擊忘所知,我無所知安可擊。獨愛軒中堪避暑,萬(wan) 竿瘦玉擁寒碧。切莫伐作仙人杖,亦莫剪作漁子笛。準擬重來倚小窗,細聽龍吟風雨急。”淨因院離黃公望結廬處不遠,是他進出山塢的必經之路。該寺還為(wei) 黃公望日常生活提供了諸多方便。傳(chuan) 說他經常在此喝茶、聊天、下棋,而黃公望隱居此地的事,也由淨因院的和尚口口相傳(chuan) 下來。元代以後,因頻遭泥石流等災害,寺廟遷移至北山腳下塢口處擇地重建。
站在廟山塢之巔往下望去,富春江依稀可見,江水猶如美麗(li) 的少女脖上係的長長的白紗巾。廟山塢的春天富有詩意,漫山遍野鳥語花香,仿佛風景絕美的世外桃源。
春風吹拂大地,山野煥發翠綠。春天的廟山塢,一草一木、一花一葉,生機勃發。山間微風溫柔,山花爛漫,色彩斑斕;水不再沉默,山不再寂靜,鳥兒(er) 舒展雙翅,在空中唱歌,水聲、鳥鳴聲伴隨著春風,奏起了一曲悅耳動聽的山歌。如果黃公望還在,他肯定會(hui) 再畫出一幅現代版《富春山居圖》。
我喜歡春天的廟山塢,它如同大山的眼睛,靈動而有神。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