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農學:集大成以開新統
【讀史劄記】
作者:邱誌誠(溫州大學甌江特聘教授)
我國是世界農(nong) 業(ye) 起源地之一,曆朝曆代無不強調以農(nong) 立國,加強對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的組織、推動。跟前代相比,宋代農(nong) 業(ye) 發展水平顯著提高,然而在一般印象中宋代農(nong) 學卻並不突出。通過全麵的考察和比較研究,可知宋代農(nong) 學集前代北方旱作農(nong) 業(ye) 技術大成,並首次對南方水田農(nong) 業(ye) 技術進行了係統論述,是一個(ge) 繼往開來的發展階段。準確認識宋代農(nong) 學在傳(chuan) 統農(nong) 學知識譜係中的地位和影響,對於(yu) 深入探討傳(chuan) 統農(nong) 學的現代轉型、推動農(nong) 學史研究具有重要意義(yi) 。
宋代農(nong) 學的集大成與(yu) 技術創新
唐代農(nong) 書(shu) 不到30部,包括唐代在內(nei) 的前此曆代農(nong) 書(shu) 總計也隻有70餘(yu) 種。有宋一代農(nong) 書(shu) ,《中國農(nong) 學書(shu) 錄》《中國農(nong) 業(ye) 古籍目錄》分別著錄為(wei) 115種、136種,實則遠逾其數——總計九大類255種。這一數量不僅(jin) 雄視前代,與(yu) 後代相比亦不遜色:是元代農(nong) 書(shu) 的5.9倍,與(yu) 明、清農(nong) 書(shu) (除去抄自前代者)大體(ti) 相若。從(cong) 整體(ti) 上看,宋代農(nong) 書(shu) 不僅(jin) 內(nei) 容分布廣,湧現出很多新類型農(nong) 書(shu) ,而且撰著體(ti) 例亦有新發展;不僅(jin) 多有創新性成果,而且產(chan) 生了包括大量農(nong) 學知識的日用類書(shu) ,在農(nong) 業(ye) 科技推廣方麵也取得了卓著成績。
除了農(nong) 書(shu) 數量激增,宋代農(nong) 學的集大成更表現在技術創新方麵,湧現出多個(ge) “世界第一”。如第一部水稻專(zhuan) 著《禾譜》、第一部柑橘分類學專(zhuan) 著《橘錄》、第一部牡丹專(zhuan) 著《越中牡丹花品》、第一部食用菌專(zhuan) 著《菌譜》、第一部泡桐專(zhuan) 著《桐譜》、第一部製糖專(zhuan) 著《糖霜譜》等。更為(wei) 重要的是,宋以前所論主要是北方旱地農(nong) 業(ye) 技術,宋代則首次對當時高度成熟的南方水田農(nong) 業(ye) 技術體(ti) 係進行了論述。因此,到了宋代,傳(chuan) 統農(nong) 學始可稱全麵總結、反映了中國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技術。作為(wei) 宋代代表性著作,陳旉《農(nong) 書(shu) 》在很多方麵都取得了劃時代的進步,如其所敘述的水稻栽培技術,包括育秧技術、大田管理技術兩(liang) 大類別及種、管、收三大環節,複雜的技術程序及精耕細作程度實已臻古代社會(hui) 之極,故直到明清而不能易。所敘土壤改良方法係統、全麵,除水利改良(修築陂塘等)、工程改良(修造葑田等)、生物改良(秸稈還田、種植豆類前作等)、耕作改良(薅耘、輪作等)外,還強調“用糞猶用藥”,以使地力“常新壯”,把施肥以改良土壤提到一個(ge) 前所未有的重視程度。書(shu) 中對火糞、漚糞、堆糞、草糞四類肥料的製法、用途詳加論載,把傳(chuan) 統肥料科學推進到一個(ge) 嶄新階段。職是之故,宋代絕大部分地區農(nong) 田再也無須像漢唐時期那樣休耕了。
宋代農(nong) 學哲學的發展
先秦時代人們(men) 即已認識到天地人各有其規律:“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liang) 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呂氏春秋》第一次明確提出了農(nong) 業(ye) 三才學說:“夫稼,為(wei) 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養(yang) 之者天也。”為(wei) 傳(chuan) 統農(nong) 學奠定了哲學基礎。漢代鐵製農(nong) 具和牛耕基本普及,形成了以區種法為(wei) 代表的精耕細作農(nong) 業(ye) 傳(chuan) 統,三才理論進一步深化,強調“凡耕之本,在於(yu) 趣(通‘趨’)時,和土,務糞澤”(《氾勝之書(shu) 》)。這一思想後為(wei) 《齊民要術》繼承吸收,並提煉為(wei) “順天時,量地利”的新表述,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因時製宜、因地製宜、因物製宜。
宋代傳(chuan) 統社會(hui) 經濟重心南移完成,在新的生產(chan) 實踐推動下,“三才”理論獲得了產(chan) 生以來最重大的發展。這一發展主要體(ti) 現在三個(ge) 方麵:一是在天時、地利因素中更加重視地利,更深刻地認識到在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中主動改變自然條件的重要性。陳旉《農(nong) 書(shu) 》一反傳(chuan) 統,將“地勢之宜”列在“天時之宜”之前加以論述——越是遠古,農(nong) 業(ye) 越是絕對地“靠天吃飯”,當然重天時甚於(yu) 地利。宋人則多有與(yu) 山爭(zheng) 地(修築梯田等)、與(yu) 水爭(zheng) 田(圍湖、圍海造田等)之舉(ju) ,“天時不如地利”自為(wei) 理之必然。二是認識到天時、地利因素是通過構成一個(ge) 統一體(ti) 即自然環境條件而影響農(nong) 業(ye) 發展的,故陳旉《農(nong) 書(shu) 》雖承前代分論“地勢之宜”“天時之宜”,但全書(shu) 更常將天時、地利統一起來合稱為(wei) “天地時宜”“天地時利之宜”。三是更重視人的因素,由先秦秦漢“趣時”“適地”、南北朝“順天時,量地利”進入“盜天地之時利”的新階段,賦予人類在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活動中更高的主體(ti) 性地位。這就是“人定勝天”一詞在南宋中期開始出現的原因。總之,宋代農(nong) 學強調由消極適應、順應自然環境條件變為(wei) 積極主動地改造自然,這是中國農(nong) 學發展史上取得的重要思想成就之一。
宋代農(nong) 學成就取得的原因
宋代農(nong) 學取得巨大成就是各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從(cong) 根本上說,宋朝建立統一過程沒有連年累月的超大規模戰爭(zheng) 對人口的損耗,因此人口數量激增,在曆史上首次超過1億(yi) ;南宋時北方流民大量南徙,人多地少的矛盾依舊存在。同時,兩(liang) 宋雖長期處於(yu) 和平發展之中,但始終麵臨(lin) 強敵環伺之局,一直保持著戰備狀態,需要強大經濟力量支撐。這就迫使兩(liang) 宋政府以及廣大百姓積極發展生產(chan) ,以滿足不斷增長的糧食需求。要實現此目標,除開荒辟土增加耕地總麵積外,必然講求生產(chan) 技術提高單產(chan) ,這自然刺激宋代農(nong) 學全方位、多角度發展。
具體(ti) 原因除了已有研究提到的印刷術普及、理學格物致知觀念影響外,一是宋朝政府重視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技術,奠定了政策基礎。如北宋真宗“雕印《四時纂要》《齊民要術》付諸道勸農(nong) 司,以勖民務”;南宋高宗“頒諸農(nong) 書(shu) 於(yu) 郡邑”。對地方官員來說,“農(nong) 桑墾殖、野無曠土、水利興(xing) 修”是其考課的主要內(nei) 容,他們(men) 自然積極勸農(nong) ,這正是宋朝勸農(nong) 文勃興(xing) 的原因。宋代勸農(nong) 文並非隻是勸勉鼓勵民眾(zhong) 努力耕種,推廣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技術更是主要內(nei) 容。除了重視推廣已有技術,宋朝政府還鼓勵學者對生產(chan) 中的具體(ti) 問題展開研究,持續兩(liang) 百年的吳中水利研究課題的形成與(yu) 發展就是顯例。
二是宋代教育發展較快,奠定了人才基礎。宋朝統治者大開文治之風,學校教育日益推廣及學生總人數的增加是此前曆代都無法比擬的,整個(ge) 社會(hui) 文化水平大幅提升。大多數讀書(shu) 人不能進入官僚隊伍,就成為(wei) 且耕且讀的鄉(xiang) 居知識分子。普通農(nong) 家子弟也能接受一定程度的文化教育,如建州雖“土狹人貧”,但讀且耕者“十家而五六”,“識字農(nong) ”一詞在宋代產(chan) 生亦為(wei) 明證之一。擁有一定文化知識的勞動群眾(zhong) 在勞作中能夠更好總結、研究農(nong) 業(ye) 科學技術應用於(yu) 生產(chan) ,其中有些人還將實踐中的所見所聞、所思所得撰寫(xie) 成書(shu) ,推動了宋代農(nong) 學發展。
三是宋人頗具創新意識,提供了進步動力。宋政府多行寬大之政,為(wei) 人才成長提供了較為(wei) 寬鬆的環境,故宋代士人敢於(yu) 言事、任事,勇於(yu) 承擔社會(hui) 責任,屢有變法之舉(ju) 。要變法以富國強兵,自不能因循守舊,秉此心而為(wei) 學術,有利於(yu) 提高創新意識:從(cong) 哲學看,宋代創立新儒學,學派林立而各具創見;從(cong) 文學看,宋詞堪稱一座巍巍豐(feng) 碑,宋詩以文為(wei) 詩、以俗為(wei) 雅,是唐詩之外的璀璨明珠;從(cong) 科學看,宋代在諸多科學技術領域取得了輝煌成就。因此,宋人在研究農(nong) 學時能夠創新實為(wei) 應有之義(yi) ,如曾安止撰《禾譜》是因為(wei) “未有能集之者”,韓彥直撰《橘錄》是因為(wei) “獨未有譜橘者”,很多農(nong) 學成果都是作者有意識創新的產(chan) 物。
宋代農(nong) 學對後世的影響
降至元代,農(nong) 書(shu) 不僅(jin) 數量較少,而且多沿襲少新創。《農(nong) 桑輯要》中,所引13種書(shu) 除《齊民要術》外皆為(wei) 宋金著作,實為(wei) 宋金農(nong) 學知識之結集。《王禎農(nong) 書(shu) 》對宋代農(nong) 書(shu) 同樣多有引錄,雖兼論南北農(nong) 業(ye) 技術,但隻是宋及前代農(nong) 書(shu) 的綜合,與(yu) 宋代農(nong) 學確立新技術體(ti) 係、開辟新畛域不同。故王毓瑚謂其“基本上是就以前的幾部農(nong) 書(shu) 改寫(xie) 的”;石聲漢也說:“從(cong) 科學技術知識方麵的紀錄成績,來衡量王禎農(nong) 書(shu) ,評價(jia) 也許不應當太高。”
據葛小寒統計,明代農(nong) 書(shu) 有原創內(nei) 容的僅(jin) 282種,換言之,近一半明代農(nong) 書(shu) 完全抄錄自前代。如前所述,唐以前農(nong) 書(shu) 、元代農(nong) 書(shu) 數量都不多,而元代農(nong) 書(shu) 又多承襲自宋、金,因此這個(ge) “前代”主要即宋代——僅(jin) 從(cong) 此點已可概見宋代農(nong) 學對明代農(nong) 學的影響。從(cong) 明後期開始,隨著西方近現代科學技術的傳(chuan) 入,中國固有的、以經驗為(wei) 基礎的傳(chuan) 統農(nong) 學逐漸向以實驗為(wei) 基礎的現代農(nong) 學轉型。明代代表性農(nong) 書(shu) 《農(nong) 政全書(shu) 》不僅(jin) 專(zhuan) 置兩(liang) 卷述“泰西水法”,更是徐光啟進行農(nong) 學實驗的產(chan) 物,昭示了傳(chuan) 統農(nong) 學現代轉型的開始。
清前中期對農(nong) 學的認識有所退步。作為(wei) 主流觀點,清修《明史》“農(nong) 家類”隻收樹藝、救荒之書(shu) ;《四庫全書(shu) 》踵此更是“逐類汰除,惟存本業(ye) ”。清朝代表性農(nong) 書(shu) 《授時通考》多引前代農(nong) 書(shu) 及各類文獻,錄自《齊民要術》陳旉《農(nong) 書(shu) 》《農(nong) 桑輯要》《王禎農(nong) 書(shu) 》《農(nong) 政全書(shu) 》等書(shu) 的內(nei) 容就占全書(shu) 的六分之一。故王毓瑚評價(jia) 其“純粹是前人有關(guan) 著述的匯輯”,石聲漢評價(jia) 其“在指導生產(chan) 方麵沒有多大作用”。直到清末,傳(chuan) 統農(nong) 學賡續曆史脈絡重啟轉型發展之路,方才邁向新的高度。
綜上所述,宋代農(nong) 學是中國傳(chuan) 統農(nong) 學集大成開新統的重要發展階段,並對此後產(chan) 生深刻影響。宋以後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技術更加重視因地製宜、精耕細作、以有機肥改良土壤和以糧食生產(chan) 為(wei) 主多種經營等經驗,對於(yu) 今天發展生態農(nong) 業(ye) 仍有借鑒意義(yi) 。
(本文係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宋以後中國傳(chuan) 統農(nong) 學的發展及現代轉型研究”階段性成果)
《光明日報》( 2023年05月15日 14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