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普盛宴”中感受科學魅力
磁鐵在空中懸浮漂移,背後是什麽(me) 原理?“奮鬥者”號從(cong) 萬(wan) 米海底上浮,有什麽(me) “秘密武器”?
5月13日至14日,中科院在全國百餘(yu) 個(ge) 研究所舉(ju) 辦第十九屆公眾(zhong) 科學日,各研究所結合自身研究特色,推出科普劇、科學公開課、科學實驗等科學體(ti) 驗活動。一大批實驗室、植物園、天文台站、大科學裝置等,也向社會(hui) 公眾(zhong) 開放。
沒有一滴水,小黃鴨可以像在水裏一樣“遊動”?在中科院過程工程所,科研人員現場演示了一種神奇的教具——流化床,當流化床內(nei) 的氣路打開後,床內(nei) 的細沙粒會(hui) 在氣流作用下,像水一樣流動起來,裏麵的小黃鴨仿佛在“水麵”嬉戲。在這裏,科學互動小實驗吸引了眾(zhong) 多小朋友圍觀參與(yu) ,他們(men) 不僅(jin) 動手實驗,還連連發問,探究實驗背後的科學原理和科學知識。豐(feng) 富多彩的科學小實驗以生動有趣的方式向公眾(zhong) 展示了研究所的科研方向與(yu) 成果。
水下仿生機器魚、類人人形機器人、非接觸式視頻心率檢測……中科院自動化所的科學展示與(yu) 互動體(ti) 驗,展示了人工智能領域多學科交叉的前沿技術成果,生動呈現出智能科學在人們(men) 生活中的作用與(yu) 未來應用前景。
該所基於(yu) 千億(yi) 參數圖文音多模態大模型“紫東(dong) 太初”打造的虛擬人“小初”,讓眾(zhong) 多觀眾(zhong) 駐足圍觀,並參與(yu) 互動。“小初”不僅(jin) 能讀懂圖片、看懂視頻、聽懂聲音,而且能進行中文續寫(xie) 、雙語翻譯,還會(hui) 吟詩作賦,生動證明了通過圖片、文字、語音三種模態的關(guan) 聯與(yu) 協同,可以有效地提升機器的理解和生成能力,讓AI接近人類想象力。
疏水材料、液態金屬、超導磁懸浮、汙水處理魔術手……中科院理化所變成“科學樂(le) 園”,30餘(yu) 個(ge) 科學互動實驗在這裏上演,這些實驗涵蓋了光化學、仿生材料、低溫物理、激光技術等多個(ge) 學科。
參觀的小朋友們(men) 紛紛留言:“我好喜歡這些實驗”“浮力材料真厲害”“我還會(hui) 再來的”。中科院理化所副所長王樹濤指出,理化所活動的最大特色就是科學互動實驗,希望通過這些實驗在孩子們(men) 心中種下科學的種子。
戴上VR眼鏡,你就能“走近”蛋白質,身臨(lin) 其境地觀察蛋白質;智能人臉畫板通過簡單幾筆就能畫出栩栩如生的虛擬人……中科院計算所大樓一改平日“高冷”風格,在這個(ge) 周末搖身變為(wei) “神計妙算”遊樂(le) 場。
為(wei) 吸引更多人參與(yu) ,中科院計算所在公眾(zhong) 科學日活動中加入了“機器人大白”“阿爾法小狗”“魔鏡”等科幻熱點內(nei) 容,推出了適合不同年齡人群的科普遊戲,豐(feng) 富了科普活動的開展形式。
在中科院物理所,院士講座為(wei) 公眾(zhong) 科學日活動驚豔開場。在《人類祖先的祖先哪裏來》的報告中,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北大學教授舒德幹圍繞從(cong) “天下第一魚”到人類的演化曆程,綜合當時的氣候與(yu) 地理條件,用科學的數據分析與(yu) 邏輯推理,帶領大家認識寒武紀大爆發時代的各種“化石大數據”,解釋了為(wei) 何這是“地球上最偉(wei) 大的生命創新實踐”。
科學不隻“高大上”,也有可愛有趣的一麵。在中科院物理所園區內(nei) ,嗶哩嗶哩主題展區展示了UP主製作的中國空間站、未來火星車、磁流體(ti) 音響等手工模型。
中科院本屆公眾(zhong) 科學日活動的主題是“遇見科學、預見未來”。中科院公眾(zhong) 科學日活動始於(yu) 2005年5月,經過14年的發展,已成為(wei) 全國性重要科普品牌活動。(記者 陸成寬)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