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新聞隨筆】綠色優先,讓萬裏河山更多姿

發布時間:2023-08-09 09:27: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新聞隨筆】

  作者:李思輝(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評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今日中國,綠色發展成為(wei) 各行各業(ye) 的共同追求。據媒體(ti) 日前報道,浙江以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低碳轉型、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培大育強、生態產(chan) 業(ye) 價(jia) 值轉化等為(wei) 主線,以建設綠色低碳工廠、綠色低碳工業(ye) 園區、綠色供應鏈為(wei) 抓手,走出一條綠色低碳引領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道路。

  近年來,在“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導向指引下,在社會(hui) 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人們(men) 普遍感受到天更藍了、地更綠了、水更清了。在很多地方,“青山遠黛多嫵媚,鳥語花香春滿園”已成日常一景。這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鮮活注腳,也是生態文明思想觀念的生動彰顯。

  難以想象,如果沒有“兩(liang) 山”理念的正確引領,沒有“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一錘定音,沒有把修複長江生態環境、保護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的鮮明導向,沒有“把建設美麗(li) 中國擺在強國建設、民族複興(xing) 的突出位置”的深謀遠慮,我們(men) 的改革發展會(hui) 走怎樣的彎路,我們(men) 的生態環境會(hui) 遭受何種損害。事實雄辯地證明,黨(dang) 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wei) 關(guan) 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以前所未有的決(jue) 心、力度、成效推進綠色發展的決(jue) 策科學正確、正當其時。

  回望來時路,著眼向未來,我們(men) 越發深刻地認識到,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尚未根本緩解。我國經濟社會(hui) 發展已進入加快推進綠色化、低碳化的高質量發展階段,生態文明建設仍處於(yu) 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guan) 鍵期。當前,我們(men) 尤其需要堅定綠色發展的決(jue) 心、信心、恒心,以更高站位、更寬視野、更大力度來謀劃和推進新征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確保綠色成為(wei) 未來中國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確保向好向美的生態環境持續優(you) 化。

  生態優(you) 先與(yu) 經濟發展,並非決(jue) 然對立,而是辯證統一的關(guan) 係。通過高水平環境保護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ti) 係,將持續增強發展的潛力和後勁,而這正是高質量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yi) 。努力厚植綠色這一發展底色,生態優(you) 先與(yu) 經濟發展必將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今天,人們(men) 對好山好水好空氣的需求比以往更加迫切,對保衛藍天、碧水、淨土的決(jue) 心比以往更加篤定。咬定青山不放鬆,不折不扣貫徹落實黨(dang) 中央相關(guan) 決(jue) 策部署,加快推動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加快形成綠色生產(chan) 方式和生活方式,我國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會(hui) 更加厚實,萬(wan) 裏河山將更加多姿多彩。

  《光明日報》(2023年08月08日 02版)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