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開辟戲曲電影新路徑 營造京劇電影新圖景

發布時間:2023-08-14 09:54:00來源: 解放日報

  作者:崔 偉(wei)

  在中國,也許是一種緣分,京劇與(yu) 電影竟然是一種伴隨相生的關(guan) 係。

  這其實不奇怪,作為(wei) 科技和藝術創造新發展的電影,進入中國怎能離卻國人喜聞樂(le) 見的京劇藝術呢?於(yu) 是,京劇對於(yu) 中國電影的肇始,電影對於(yu) 京劇的創造傳(chuan) 承,自然就成為(wei) 中國電影史與(yu) 京劇史共同的主題。而我們(men) 看到的《致敬與(yu) 前行:新京劇電影創作概論》這本書(shu) 的作者滕俊傑先生,恰恰是在百餘(yu) 年來中國電影史和中國京劇影片拍攝史上,會(hui) 留下濃重印痕的電影導演藝術家。他十多年的京劇電影探索和創造,不僅(jin) 執導了多部京劇影片佳作,更開辟出戲曲電影的新路徑,營造了當代京劇電影的新圖景。

  引領古老京劇與(yu) 時代賽跑

  滕俊傑的實踐,固然延續了京劇電影藝術前人的成果,但更有著許多源於(yu) 時代感召和個(ge) 人審美創造思維的超前和創新。我很感佩他不僅(jin) 勇於(yu) 實踐,更歎服他善於(yu) 思考。“拍出京劇行腔運調之美,又擁有當代電影邏輯特色、耳目一新的品質”是他的鮮明追求,這奠定了其導演作品的審美品格和京劇看點的雋永清新。欣賞滕俊傑導演的影片,會(hui) 給我帶來情感與(yu) 視覺的新奇感,也總能在觀影過後提升和啟發我們(men) 對京劇電影在當下觀眾(zhong) 審美需求和電影科技發展最活躍的時代,如何前行、突破的緊迫感,從(cong) 而思考京劇和電影兩(liang) 者在審美抒寫(xie) 個(ge) 性和時代感結合上如何去釋放。因此,滕俊傑在我心中是一位踏踏實實引領古老京劇與(yu) 時代賽跑,讓傳(chuan) 統文化與(yu) 觀眾(zhong) 攜肩並行的創新模範。

  他是一位學者型的電影導演藝術家。對每一部作品,滕俊傑都有著很深的理論思考,且他的京劇電影理論是和電影發展、京劇未來,特別是如何實現影片的藝術與(yu) 時代效果最大化共振的。他在拍攝實踐基礎上的一次次理論總結,給予我很大啟發,也讓我找到了他之所以屢屢成功,並總能為(wei) 京劇電影未來發展提供重要啟示的原因。

  京劇味道不減,電影審美濃鬱

  因為(wei) 對拍攝京劇電影的意義(yi) 認識充滿務實與(yu) 智慧,滕俊傑京劇電影拍攝曆程的起步就格外堅實。他深刻認識到“如何守望國粹家園、發展京劇?如何吸引更多觀眾(zhong) ,讓文脈綿綿延續?這是所有京劇人、所有熱愛京劇的人無法回避的必答題”。因此,才能不懈追求“將當下最優(you) 秀的一代國劇精英和最有觀眾(zhong) 緣的最新電影科技相結合,集束、矩陣式精心製作、傳(chuan) 播京劇”。正是以這樣的創作理念作支撐,滕俊傑執導的每一部影片中,選擇的拍攝對象都是京劇劇目中最能體(ti) 現中華審美和中華精神的劇目,而承擔京劇主演的藝術家更是當下南北各地首屈一指的京劇名家和中青年翹楚。這就保證了京劇內(nei) 容和藝術效果的有力支撐、雋永魅力、未來影響、留存價(jia) 值。於(yu) 是,滕俊傑在這樣的理念和創造主體(ti) 基礎上拍攝的京劇影片,才能做到京劇與(yu) 電影、創造與(yu) 傳(chuan) 承、古老與(yu) 青春、手法與(yu) 溫度、舞台與(yu) 銀幕等方麵有著一種水乳交融般的交織。有幸,我幾乎看過他所有的創作,其電影表達與(yu) 戲曲審美極少違和,演員、流派、程式等以往在電影表現中很難克服的難題,也幾乎總會(hui) 在滕俊傑導演的電影故事講述中被娓娓解開,讓劇情、情感聚焦精鏤細琢,升華出不論是戲迷還是影迷都能包容接受的吸引力、感染力,並產(chan) 生情感共鳴,甚至愛上傳(chuan) 統京劇文化。無論是《霸王別姬》,還是《蕭何月下追韓信》《曹操與(yu) 楊修》《貞觀盛事》《捉放曹》等無不具有這般奇妙的效果。而其最新導演的《鎖麟囊》,也同樣值得充分期待。

  潛心追求講故事的效果,是滕俊傑導演的每部影片都讓我印象深刻的一點,這也是他的京劇影片所具有的重要個(ge) 性特色。因為(wei) 工作的關(guan) 係,對於(yu) 他的每一部作品,我幾乎都有幸經曆了選戲、修改、電影樣片審評的全部環節。滕俊傑總是在京劇劇目向電影故事的轉換過程中,注重文學、表演的電影化推進,尤其是電影藝術的戲曲性靠攏方麵,擅長在故事創作伊始就努力融合,找到一個(ge) 最佳講述方式,並區別於(yu) 舞台的原始樣式,但在發揮電影表達上不背離京劇的藝術成果和演員表演亮點。即,讓京劇和電影最終轉換為(wei) 京劇電影時融會(hui) 一體(ti) ,相得益彰。因為(wei) 他深刻認識到,“電影最強大的功能就是鏡頭的影像敘事能力”。他認為(wei) “舞台戲曲藝術也以敘事見長,但囿於(yu) 舞台之故,敘事空間往往在被充分運用的同時,也會(hui) 產(chan) 生一些局限,而電影敘事的空間豐(feng) 富性、意象流暢性恰恰能多重彌補這種局限,從(cong) 而富有節奏感地減少舞台的某種限製,使觀眾(zhong) 更直觀、更準確地理解戲曲作品中所蘊含的劇情意蘊”。在這種思考的指引下,滕俊傑導演拍攝的影片,雖極為(wei) 倚重京劇橋段、技巧表現主體(ti) 的看點提升、情感釋放,但更能在電影表現方麵,做到生動多姿、情感濃烈。這種電影講述的京劇表現效果,能對電影欣賞者,不僅(jin) 沒有間離,反而更有吸引力。這恐怕也是滕俊傑導演的作品,京劇味道不減,電影審美濃鬱,讓人愛看、耐看的重要原因吧。

  走入年輕觀影人視野

  此外,長於(yu) 把最新科技手段運用到京劇電影拍攝中,也是滕俊傑執導電影的一大特點。無論是精準運用3D實拍、全景聲技術,還是目前電影最超高清的8K科技,這些都是擴展京劇表現視覺、聽覺新天地的極有勇氣的探索,也是努力使京劇電影走入年輕觀影人視野,打入當代放映院線的有益嚐試。相信,滕俊傑的這種探索,不僅(jin) 會(hui) 推動京劇電影創作理念的發展,也會(hui) 在國際文化交流中,使京劇電影占有更重要的一席之地。這部著作中,許多文章都記錄了滕俊傑在這方麵的思考,也頗有一讀和啟示價(jia) 值。

  承蒙滕俊傑信任為(wei) 其新作作序,我甚是榮幸。以上淺見未必沒有謬誤,卻是我這些年和滕俊傑共同經曆的多部京劇電影拍攝過程中,對他的藝術追求的理解,對他的敬業(ye) 精神和創造才情的欽佩。我相信,滕俊傑的京劇電影創作,一定會(hui) 成為(wei) 當代戲曲電影史的精彩篇章之一;他拍攝的京劇影片也會(hui) 成為(wei) 這個(ge) 時代京劇藝術和京劇名家成就與(yu) 魅力的寶貴記載。其實,作為(wei) 一位藝術家,能對時代、對藝術、對傳(chuan) 統有這樣的貢獻,就十分值得禮敬和弘揚了。

  是為(wei) 序!

  (作者為(wei) 著名戲劇評論家、中國戲劇家協會(hui) 秘書(shu) 長、“京劇電影工程”專(zhuan) 家指導委員會(hui) 專(zhuan) 家,此為(wei) 《致敬與(yu) 前行:新京劇電影創作概論》序言,有刪改,標題為(wei) 編者所加)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