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陷無力感的情緒勞動如何解脫
《再見愛人3》給我最大的感覺是:這季的每一對夫妻,吵架都吵得特別具體(ti) 。王睡睡和張碩因為(wei) 收拾行李產(chan) 生矛盾:早上出發前,王睡睡在房間整理行李,叮囑張碩把桌上的充電器放進行李箱。結果張碩嘴上答應著,人卻一動不動。王睡睡很生氣,張碩卻覺得她反應過度,一點就著。
此時,往往被指責的那一方都會(hui) 感到不理解:“明明是小事,至於(yu) 發這麽(me) 大火嗎?”
有過類似經驗的夫妻都知道:我們(men) 會(hui) 在某一瞬間爆發,絕不僅(jin) 是因為(wei) 一隻碗沒洗、一次垃圾沒倒這麽(me) “簡單”。因為(wei) 這些“小事”的背後,通常是其中一方在承擔著過度的情緒勞動。這些不被看見、無法描述,卻又無處不在的情緒勞動,才是造成我們(men) 情緒崩潰、一點就炸的根源。
什麽(me) 是親(qin) 密關(guan) 係中的情緒勞動
情緒勞動最早是由美國社會(hui) 學家Arlie Hochschild提出的概念:人除了體(ti) 力勞動和腦力勞動外,還存在第三種勞動——情緒勞動。
從(cong) 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情緒勞動可以被理解為(wei) :為(wei) 了推動任務順利完成,個(ge) 體(ti) 需要壓抑真實情感,從(cong) 而表現出合理情緒的心理過程。
在親(qin) 密關(guan) 係中,這種情緒勞動卻常常被忽略。用“給家裏買(mai) 生活用品”舉(ju) 例,這件事情聽起來很輕鬆、好解決(jue) 。但事實上,你不僅(jin) 要選品牌、比價(jia) 格、及時補充,還要在這個(ge) 過程中考慮其他家庭成員的喜好、感受等。更糟心的,是好不容易買(mai) 回來了,還被家裏人吐槽一番:“一下子買(mai) 這麽(me) 多東(dong) 西,這不是浪費錢嗎?”“這個(ge) 紙巾好難用,你是怎麽(me) 挑的?”你不知如何解釋,隻能默默把委屈吞進肚子裏。所有這些情緒上的努力,都屬於(yu) 情緒勞動。
在親(qin) 密關(guan) 係中,這種勞動的“隱形性”來自兩(liang) 個(ge) 方麵:
1.對勞動的認知偏差。
當夫妻雙方對同一件事包含的工作量認知不同步,自然就無法完全認可對方的勞動。
比如,有位博主發了她老公亂(luan) 扔襪子的照片,稱他已經隨地亂(luan) 扔3天了,以前都是她撿,這次打算記錄一下老公多久能“看見”自己的襪子。評論裏,很多人表示自己也遇過類似的事:打開後就關(guan) 不上的抽屜、用完後就放不回去的物品、寧願繞路也不願挪一下的箱子……大部分情況下,為(wei) 了家庭的整潔、和諧,這些一方意識不到的工作,就會(hui) 由另一方來承擔。
2.難以解釋說明。
情緒勞動不會(hui) 在轉移任務時結束,而是持續到任務完成為(wei) 止。這就取決(jue) 於(yu) 情緒勞動的另一個(ge) 特點:難以解釋說明。
作家李清淺形容自己的另一半:想讓他做什麽(me) 事,就得有特別明確的指令。如讓他去買(mai) 蔥,他就問,買(mai) 幾棵,大蔥還是小蔥?讓他給孩子檢查作業(ye) ,他會(hui) 問,答案在哪兒(er) ?
雖然表麵上看,是讓另一半分擔了一部分勞動。但事實上,對方隻會(hui) 機械地執行任務本身。看似幫了忙,卻又沒幫到底,還要另一半追著“擦屁股”,這當然會(hui) 讓人生氣。比如讓扔垃圾就隻是扔垃圾,垃圾袋還是要自己套;讓開洗衣機就隻是按下開關(guan) ,洗衣液還是要自己倒……最終的結果就是,要麽(me) 反複告訴Ta要做什麽(me) ,要麽(me) 覺得麻煩,幹脆自己做。這個(ge) 過程就會(hui) 產(chan) 生很多情緒勞動。
一方麵,“反複說明”這個(ge) 行為(wei) 本身就是一種情緒勞動,它需要消耗一個(ge) 人的心力。心理學家認為(wei) ,“不斷說明卻不斷失敗”的經驗會(hui) 導致一個(ge) 人陷入“說服疲勞”。這種疲勞會(hui) 讓人產(chan) 生挫敗感,陷入疲憊和無助。導致下一次遇到同樣的情況時,需要調動更大的情緒成本,才能完成“告訴對方要做什麽(me) ”這件簡單的事。
另一方麵,“如何解釋情緒勞動帶來的負麵感受”也是個(ge) 問題。因為(wei) 在一方看來,你讓我幹的活兒(er) 我都幹了,你還有什麽(me) 不滿意的?而另一方覺得,為(wei) 什麽(me) 這種事情還需要我說?你自己想不到嗎?
事實是,除非對方真的像自己一樣去做這些勞動,否則Ta永遠也不會(hui) 理解這些事有多累。
長期承擔情緒勞動的後果
勞動本身難以傳(chuan) 達、情緒又不被理解,這些都讓情緒勞動更加“隱形”。心理學家認為(wei) ,情緒勞動的“隱形性”,比勞動本身的殺傷(shang) 力還要大。
1.破壞家庭關(guan) 係。
承擔情緒勞動本身是為(wei) 了維持家庭和諧,但如果這種勞動長期不被重視,首先破壞的是家庭關(guan) 係。
陷入“說服疲勞”的夫妻,通常會(hui) 有一個(ge) 固定的相處模式:其中一方看上去咄咄逼人,不留情麵,另一方則看起來很無辜,逆來順受。
積壓的情緒勞動會(hui) 在某一刻爆發,一方再也忍受不了這種挫敗,隻能通過暴怒的方式,希望引起另一方的重視。然而,認知偏差會(hui) 讓伴侶(lv) 無法理解暴怒背後的原因,並簡單地歸結於(yu) 對方嘮叨、情緒化。進一步加深了雙方的矛盾,破壞夫妻感情。
2.降低個(ge) 體(ti) 的“自我價(jia) 值感”。
除了對關(guan) 係的破壞,這種情緒勞動對個(ge) 體(ti) 本身的損害也很強大。
一方麵,大部分情緒勞動是瑣碎、持續的,這會(hui) 導致個(ge) 體(ti) 需要分配大量的注意力資源來處理它。
從(cong) 家庭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如果我們(men) 把一個(ge) 家庭看作一個(ge) 係統,那麽(me) 隻要係統還在運行,它所產(chan) 生的勞動將會(hui) 是無限的。這就會(hui) 導致,承擔情緒勞動的一方,很難再去做一些需要長期專(zhuan) 注或者有創造力的事。因為(wei) 瑣碎意味著“打斷”,它會(hui) 破壞一個(ge) 人的心理秩序,消耗大量的心理資源。
另一方麵,情緒勞動如果得不到認可,Ta們(men) 會(hui) 覺得自己的勞動沒有用,從(cong) 而嚴(yan) 重損害一個(ge) 人的“自我價(jia) 值感”。因為(wei) 得不到理解,Ta們(men) 還會(hui) 陷入深深的無力感。
如何從(cong) 情緒勞動中解脫?
情緒勞動最大的危害來自它的“隱形性”,因此應對它的關(guan) 鍵就在於(yu) “化無形為(wei) 有形”,讓所有情緒勞動的參與(yu) 者和受益者都明確意識到它的存在。
1.自我覺察。
首先要做的,就是確認自己的感受。那些你感受到的,因為(wei) 瑣事帶來的,或自己都無法理解的煩躁、疲憊,都不是矯情,而是你的“自我”真實地被情緒勞動磨損了。確認這一點,就是改變的第一步。
2.表達自我。
其次,是和伴侶(lv) 溝通這個(ge) 問題。注意,溝通的目的不是向Ta自證和解釋,而是直截了當地說明自己的感受,希望Ta做出配合和改變。
你要讓對方意識到:你所做的事情並不是義(yi) 務,而是出於(yu) 對Ta和這個(ge) 家庭的愛,才主動承擔勞動。
3.尋找適合雙方的勞動模式。
這裏可能會(hui) 出現的一個(ge) 衝(chong) 突是:當你指出一直在幫對方收拾亂(luan) 扔的襪子時,對方可能會(hui) 反駁“我不需要你這麽(me) 做”。這種說法的本質,是在逃避。
情緒勞動本質上是對關(guan) 係的投入,確認一個(ge) 雙方都能滿意的勞動標準是彼此的義(yi) 務。即你不能在關(guan) 係中堅持自己單身時的習(xi) 慣,而是要將伴侶(lv) 的生活標準考慮在內(nei) 。這點對雙方都適用。
當你們(men) 彼此確認情緒勞動的存在後,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尋找適合雙方的勞動模式。
你需要先想清楚,自己能夠接受的勞動模式是什麽(me) 樣的。再去跟對方溝通,各自做出讓步,達成一個(ge) 雙方都能接受的結果。比如明確雙方對家務的定義(yi) ,分清體(ti) 力勞動和情緒勞動,製作家務清單,分配任務。這個(ge) 過程不要急於(yu) 求成,一步一步來,抓住自己最想改變的點去努力。
(作者係心理谘詢師麥子)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