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孩子健康為重應是基本教育準則
近期,各地出現呼吸道傳(chuan) 染病高發情況,其中兒(er) 童感染人數增多,不少兒(er) 童醫院人滿為(wei) 患。一張兒(er) 童在病房內(nei) 邊輸液邊寫(xie) 作業(ye) 的照片傳(chuan) 遍網絡,引發熱議。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發出通知,要求最大限度保障學生健康安全,做好師生健康監測,確保師生不帶病上班上課。學校對學生患病期間的作業(ye) 一律不作硬性要求,不建議患病期間趕、補作業(ye) ,一切以孩子身體(ti) 為(wei) 重。
相關(guan) 通知備受好評,因為(wei) 它給了學校統一的執行標準,讓很多家長和孩子卸下了負擔與(yu) 壓力。在一些場景中,帶病堅持體(ti) 現了一種克服困難、堅韌不拔的意誌品質,令人感動、值得肯定。比如,高位截癱的張海迪趴在床上,用胳膊支撐著身體(ti) ,看書(shu) 、寫(xie) 字、查字典,以頑強的毅力,自學完小學和中學的課程,還掌握了多門外語。憑借頑強的意誌,張海迪創造了人生的奇跡,她的精神影響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青年。但突然感染呼吸道疾病,在身體(ti) 虛弱的情況下,作業(ye) 是可以放一放的,少寫(xie) 幾天作業(ye) 並不會(hui) 帶來什麽(me) 嚴(yan) 重的後果。病倒了,就應該休息幾天,對孩子來說尤其如此。
病倒了,作業(ye) 緩一緩,能有什麽(me) 問題呢?非得在病房內(nei) 完成不可嗎?不管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都應有最基本的彈性。那張照片之所以引發爭(zheng) 議,就在於(yu) 它呈現出“非如此不可”的價(jia) 值取向。而一切以孩子身體(ti) 為(wei) 重,不建議患病期間趕、補作業(ye) 的通知,則是對這種價(jia) 值取向的糾偏,展現了教育的溫度,體(ti) 現了真正對孩子負責的態度。
一切以孩子健康為(wei) 重應該作為(wei) 一條最基本的教育準則被教育行政部門、學校、教師以及家長所遵循。學校管理、家庭教育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正是源於(yu) 違背了這一條準則。比如,課間十分鍾把孩子“圈養(yang) ”在教室內(nei) 。又比如,為(wei) 了追求分數剝奪孩子運動、玩耍甚至是休息的時間。再比如,給孩子以過高的學業(ye) 期待,給孩子不斷加壓,而無視其心理承受能力,以至於(yu) 孩子出現心理健康問題。包括但不限於(yu) 這些做法,無不是因為(wei) 沒有把孩子、孩子的健康放在第一位,而是把分數、家長自身的期待、學校的辦學成績目標,甚至是把所謂的辦學安全,放在比孩子本身更重要的位置。所以,我們(men) 才會(hui) 看到那些違背教育規律、違背孩子成長規律的行為(wei) 和現象層出不窮。
有些人也許不認同這個(ge) 觀點。他們(men) 會(hui) 認為(wei) ,自己所做的都是為(wei) 了孩子好,都是為(wei) 了讓孩子上個(ge) 好學校、有個(ge) 好未來,是為(wei) 孩子的長遠考慮。雖然暫時犧牲了孩子童年的快樂(le) ,甚至犧牲了孩子的身心健康,也是應該的、值得的。所以,他們(men) 才會(hui) 為(wei) 孩子一邊輸液一邊寫(xie) 作業(ye) 而感動。
可是,以“為(wei) 孩子好”之名下的所作所為(wei) ,唯獨沒有考慮孩子的想法、感受和需要,沒有問過孩子是否喜歡、是否願意,或者身心是否扛得住。唯獨沒有想過一個(ge) 幸福快樂(le) 的童年應該是怎樣的,而童年的生活經曆和生活品質,又將如何影響一個(ge) 人一生的幸福體(ti) 驗。很多家長正是在看似“為(wei) 之計深遠”的考量之下,作出了短視、功利的教育選擇,讓孩子身心受到傷(shang) 害。可是,沒有身心的健康,如何去追求最基本的幸福生活?種種做法,無異於(yu) 緣木求魚。
一切以孩子健康為(wei) 重,而不是以作業(ye) 、分數、升學率為(wei) 重,體(ti) 現了鮮明而堅定的兒(er) 童立場。那就是把孩子當孩子,認識孩子、理解孩子、尊重孩子,從(cong) 孩子的身心健康、幸福成長出發,為(wei) 孩子提供適齡、適合、適性的教育。
一切以孩子健康為(wei) 重本應是常識,不需要教育行政部門來提醒、強調。但從(cong) 現實來看,要讓這一常識落地成為(wei) 共識,並引領家庭、學校和社會(hui) 的行動,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其中,較為(wei) 單一的評價(jia) 體(ti) 係和成才通道,是催生社會(hui) 教育焦慮的重要因素。學生麵臨(lin) 的唯分數的評價(jia) 體(ti) 係、學校麵臨(lin) 的升學率考核壓力以及求職者麵臨(lin) 的唯學曆、唯名校的招聘用人導向,都在壓縮家長和學生的選擇與(yu) 行動空間。比如,如果第一學曆歧視現象得不到緩解,那麽(me) 再怎麽(me) 寬慰家長和學生,都難以打破“名校情結”。因此,在呼籲家長放下執念的同時,更呼喚持續深入地推進教育評價(jia) 體(ti) 係改革,構建更為(wei) 多元、包容的評價(jia) 體(ti) 係,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ti) 係,如深化普職融通改革,搭建更多元、開放的成長成才通道。隻有這樣,一切以孩子健康為(wei) 重的共識才能真正落地生根。
(作者:楊三喜,係本報記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