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技術讓敦煌傳統文化煥發新魅力
◎記者 頡滿斌
通 訊 員 曲倩倩 顧雨彤
張 毅
壁畫上活靈活現的獅子、曼妙的飛天、身著異國服飾的神靈……都是敦煌留給人們(men) 的寶貴文化遺產(chan) 。在保護這顆文化明珠的道路上,一代代科技工作者不斷探索創新,讓敦煌文明延續、永生。
近日,蘭(lan) 州大學信息科學與(yu) 工程學院副教授周睿帶領深度飛天團隊走進了穀歌開發者大會(hui) 。深度飛天項目是2019年7月由蘭(lan) 州大學信息科學與(yu) 工程學院副教授雍賓賓帶領團隊發起的,以再現敦煌文化底蘊、挖掘敦煌藝術特色為(wei) 目標的項目。“這個(ge) 項目的目的是將敦煌傳(chuan) 統文化之美與(yu) 人工智能技術相結合,通過新時代輔助藝術設計弘揚敦煌文化。”雍賓賓說。
“深度飛天團隊希望通過科技助力文化數字化轉型,用這個(ge) 項目吸引那些原本對傳(chuan) 統藝術形式不感興(xing) 趣的年輕人,並激勵他們(men) 更多地了解中國豐(feng) 富的文化遺產(chan) 。”周睿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敦煌的藻井是天花板的藝術。藻井是深度飛天團隊通過科技將敦煌文化進行數字化轉型的一項內(nei) 容。在穀歌開發者大會(hui) 展會(hui) 現場,深度飛天團隊用4K投影和LED大屏打造了一個(ge) 展陳空間。在該展陳空間中,團隊預設了四層紋樣、三種風格與(yu) 數十種圖形,參觀者可根據自己的喜好進行藻井圖案設計。
在用戶端,四層紋樣按順序由中心向外排布,參觀者可以根據軟件提示在每一層選擇不同圖案進行疊加。與(yu) 此同時,隨著疊加層數的增加,每一層圖案的透明度也會(hui) 增加,係統會(hui) 按照對稱結構對圖案進行自動填充。紋樣基本完成後,參觀者可以選擇心儀(yi) 的預設風格進行風格遷移,為(wei) 紋樣“染上”自己喜愛的顏色,最終生成個(ge) 人獨屬的敦煌紋樣。
為(wei) 了讓參觀者沉浸式體(ti) 驗敦煌文化,除了電子屏,深度飛天團隊還在展會(hui) 現場設置了室內(nei) 展示區。展示區外觀參考了莫高窟的標誌性建築九層塔,可帶給參觀者直觀的視覺文化震撼。此外,團隊還通過“萬(wan) 花筒動畫”形式對基於(yu) 深度學習(xi) 係統生成的敦煌紋樣進行播放,同時配以中國古典音樂(le) ,給參觀者最佳的文化感受。
保護敦煌文化的團隊千千萬(wan) 。“如何進行保護方式的創新”“如何吸引更多的受眾(zhong) ”“如何達到最大的保護效果”是每一個(ge) 團隊都必須回答的問題。
深度飛天團隊對這一問題的回答是:通過利用機器學習(xi) 和計算機視覺等現代技術,希望為(wei) 人們(men) 創造一種新的方式來體(ti) 驗和欣賞這種古老的藝術形式。
相比於(yu) 其他將數字化與(yu) 文化結合的項目,深度飛天項目的亮點在於(yu) 其新穎的未來主義(yi) 風格。深度飛天團隊成員、蘭(lan) 州大學2023級碩士研究生張焱翔介紹說:“我們(men) 不是簡單地使用數字工具來複製或展示現有的藝術作品,而是利用先進的技術,以獨特的方式來改造、重新解釋經典,並進行設計。”
除了技術上的創新,團隊還進行了文化互動的創新。“用戶自主生成內(nei) 容進行現場投影映射。一方麵能呈現一個(ge) 更有震撼的場景,另一方麵能更吸引觀眾(zhong) 。”深度飛天團隊成員、蘭(lan) 州大學2020級本科生蘇釗說。真實互動下的交互性和個(ge) 性化體(ti) 驗讓深度飛天團隊呈現的項目受到了觀眾(zhong) 的歡迎。
團隊在素材的選取上同樣遵循新的原則。在生成用戶自主設計敦煌紋樣的流程中,團隊提供了27種預設的底圖。這些底圖在古今結合的同時也做到了中西結合。圖樣裏不僅(jin) 有中國龍、錦鯉的紋樣,也出現了甜甜圈圖案。
目前,深度飛天團隊設計了傳(chuan) 統敦煌技術和現代科技結合的沉浸式展示空間、可以識別和分類敦煌藝術中各種圖案和風格的人工智能驅動的係統和允許用戶使用機器學習(xi) 算法生成自己的敦煌風格圖案的交互式平台。
談到項目未來的發展時,雍賓賓說:“在文化保護方麵,我們(men) 將會(hui) 專(zhuan) 注兩(liang) 方麵的研究,一個(ge) 是破損壁畫修複,另一個(ge) 是基於(yu) 敦煌數據構建專(zhuan) 屬知識圖譜。”
敦煌地處祖國的西北,這顆絲(si) 綢之路上的明珠在文化傳(chuan) 播上發揮著重大的作用。“在古代,人們(men) 在這裏進行貿易往來;而現在,蘭(lan) 州大學的深度飛天團隊在這裏以技術傳(chuan) 承文化。以互聯網為(wei) 平台,在深度飛天團隊的創新下,從(cong) 蘭(lan) 州大學、從(cong) 甘肅發出的文化之音將愈傳(chuan) 愈遠。”周睿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