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戲劇青春化表達漸成趨勢
作者:孟梅(中國傳(chuan) 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副教授)
近年來,在我國戲劇舞台上,傳(chuan) 統戲劇的青春化表達漸成趨勢。創作者們(men) 通過對題材選擇、劇情構思、人物關(guan) 係以及舞台設計等各方麵進行突破和創新,以契合新生代觀眾(zhong) 審美情趣和接受心理的方式講述主旋律故事,在實現藝術欣賞和主流價(jia) 值觀雙重目標傳(chuan) 遞的同時,也拓展了傳(chuan) 統戲劇的審美樣態和創作範式,為(wei) 戲劇“講好中國故事”提供了更大的空間和可能。
1.讓不同時代的年輕人跨時空對話
當今戲劇舞台上,反映革命曆史、英模人物、脫貧攻堅、城市建設等現實題材的戲劇作品仍占主流。這些作品不約而同地表現出對“講述年輕人故事”的青睞:如紀念“左聯五烈士”的話劇《浪潮》;再現“三灣改編”曆史的話劇《三灣,那一夜》;講述長征故事的民族歌劇《半條紅軍(jun) 被》;歌頌塞罕壩建設者的話劇《塞罕長歌》;表現王繼才、王仕花夫妻守衛海島邊防哨所的京劇《楝樹花》;以革命先烈瞿秋白生平事跡為(wei) 主題的昆劇《瞿秋白》、音樂(le) 劇《瞿秋白》;黃梅戲《不朽的驕楊》、川劇《江姐》等,皆是聚焦主人公的青年時代,著力刻畫青年個(ge) 體(ti) 或群體(ti) 在特定環境下的人生選擇和革命理想,彰顯年輕人的成長、勇氣與(yu) 擔當。用《浪潮》導演何念的話來說,就是要“以當時的青年來感染現在的青年”。
在劇情設置和形象塑造方麵,這些作品以家庭生活和日常工作為(wei) 切口,將家國情懷等莊嚴(yan) 厚重的主題融入平民敘事中,有效實現了作為(wei) 劇作表現對象的“當時青年”和作為(wei) 劇作觀眾(zhong) 的“現在青年”之間的情感互通。這些作品中所共同表現出的主人公對愛情、親(qin) 情、友情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在《塞罕長歌》中佟振保想要“逃離”塞罕壩的脆弱,《敦煌女兒(er) 》中樊錦詩初到敦煌和所長“三擊掌”的倔強、誤認為(wei) 屋外有狼時的驚慌……這些“人之常情”的刻畫,無不體(ti) 現了傳(chuan) 統戲劇創作團隊以“人”為(wei) 主體(ti) 、寓偉(wei) 大於(yu) 平凡的敘事策略。
同時,創作者在創作伊始就有意識地增強戲劇懸念、搭建戲劇結構,在合乎情理的前提下特別賦予人物和情節幽默輕鬆的當代藝術特質,滿足新生代觀眾(zhong) 對情節強度和戲劇娛樂(le) 性的審美訴求。比如話劇《直播開國大典》,乍一看題目,觀眾(zhong) 會(hui) 認為(wei) 是一個(ge) 傳(chuan) 統的曆史場景再現的劇目,但是該劇大膽創新,集懸疑、諜戰、愛情等現代觀眾(zhong) 喜愛的類型元素於(yu) 一體(ti) ,觀賞性大大增強;再比如贛南采茶戲《一個(ge) 人的長征》,獨辟蹊徑以輕喜劇基調講述悲壯的長征故事。
2.建立開放靈動的觀演關(guan) 係
戲劇的敘述視角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主題的傳(chuan) 播效果。實踐證明,以“當下視角”為(wei) 切入點,采用第一人稱方式結構劇情,更易獲得青年觀眾(zhong) 的心理認同。如話劇《鐵流東(dong) 進》以李安本孫子的視角,“解謎式”尋找爺爺自稱“烈士”的原因;話劇《桂梅老師》以華坪女子高級中學中青年教師和幾個(ge) 孩子的視角對張桂梅的“初心”和“來路”進行探尋和思考;舞劇《大河之源》以一位騎著摩托車衣著時尚的都市攝影師的視角,展現雪域高原的別樣風情和文化生態。還有民族舞劇《草原英雄小姐妹》、話劇《紅色的起點》等劇目,都是將一位或幾位青少年角色“陌生”的目光投注到戲劇情境中,以他們(men) 的見聞和感受為(wei) 線索鋪展情節。
另一種“回望往事”的敘事方式也常被用到。如評劇《革命家庭》、滬劇《敦煌女兒(er) 》、話劇《深海》、蘇劇《國鼎魂》等,劇的開始都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從(cong) 特定時間節點展開敘述,老人和曆史語境中他(她)的青春歲月、主觀的生命體(ti) 驗和客觀的時代背景相映照,展現出層次錯落的時光刻度。無論是青少年視角的“探尋”,還是老年視角的“追溯”,都充分尊重了年輕觀眾(zhong) 因時代、地域對劇情產(chan) 生的距離感,通過“可信的敘述者”搭建起對話橋梁,潛移默化完成價(jia) 值傳(chuan) 遞和精神傳(chuan) 承。
傳(chuan) 統戲劇創作還嚐試將超現實視角納入現實題材敘事,如《鐵流東(dong) 進》中,在劇情中已經去世的人走到台前,以獨白方式進行自述;《浪潮》則直接把劇情設置為(wei) “五烈士”犧牲之後,他們(men) 的靈魂展開“我們(men) 為(wei) 何而死”的追問,他們(men) 的親(qin) 朋好友、前輩後輩以及筆下的人物紛紛登場,參與(yu) 到言說和討論中來;話劇《抗戰中的文藝》更是發揮文獻劇的特質,三十多位演員在角色中跳進跳出,扮演人物、講述生平和闡發評論穿插交疊,來自各種維度視角的信息交相輝映。這種多時空視角創建了更為(wei) 開放靈動的觀演關(guan) 係,呼應了當代青年求新求變的審美心態,引起較強的觀劇反響。
3.打造現代質感的視覺景觀
傳(chuan) 統劇作在視覺風格上的青春化表達也是一大亮點。這首先體(ti) 現在對角色形象的“減齡化”“時尚化”塑造和呈現上。起用年輕演員或邀請偶像明星出演角色,通過服裝、發型、妝容等造型設計,滿足青年群體(ti) 的視覺審美訴求,以直觀的方式外化新中國開創者和建設者們(men) 朝氣蓬勃、雄姿英發的風采。
空間設計和舞台表演是體(ti) 現視覺風格的關(guan) 鍵元素。從(cong) 演出現場效果和觀劇之後的評論來看,當代觀眾(zhong) 十分關(guan) 注“舞台語匯”的敘事能力,尤其對體(ti) 現了現代感、年輕態的視覺景觀或場麵設置津津樂(le) 道:話劇《穀文昌》《塞罕長歌》《深海》、民族歌劇《金沙江畔》《小二黑結婚》、豫劇《大河安瀾》等劇目,以巨幅紗幕和LED屏作背景,動態或靜態的影像與(yu) 布景裝置無縫銜接,營造出逼真而又大氣磅礴的戲劇場景,使觀眾(zhong) 產(chan) 生身臨(lin) 其境的震撼;《直播開國大典》將景深感極強的縱向狹長形舞台,分劃出門房、會(hui) 議室、播音間、宿舍、實驗室等局部空間,以“蒙太奇”的手法平行或交叉展現不同事件的發生,形成“戲劇+影視”的觀賞體(ti) 驗;話劇《大道》運用多媒體(ti) 技術,在四層舞台上構建出層次豐(feng) 富、轉接快速的奇觀化影像效果,與(yu) “中國通訊科技突飛猛進”的劇情主題相互印證;《鐵流東(dong) 進》采用隱喻式布景,按不同規則擺放的白色模塊借助演員的表演詩化成山巒高崗、戰壕掩體(ti) 等具象場景……還有贛南采茶戲《一個(ge) 人的長征》充滿象征意義(yi) 的簡約舞台和對皮影元素的引入、昆劇《瞿秋白》結尾處灑落的漫天花雨、音樂(le) 劇《瞿秋白》“暴風雨中翱翔的海燕”外化出的主人公精神世界,話劇《路遙》中時常出現的纖夫負重爬坡意象等,因為(wei) 情景交融、意韻悠遠的視覺感染力給觀眾(zhong) 留下深刻的印象。
概言之,傳(chuan) 統戲劇在青春化表達方麵的探索,是適應新時代文化語境、審美需求和市場規律的必然之舉(ju) ,其取得的經驗和成績是值得重視和發揚的,但同時也要警惕過於(yu) 追求內(nei) 容獵奇和感官刺激,以及在某些劇作所體(ti) 現的價(jia) 值觀上走向庸俗化的傾(qing) 向。把握好藝術價(jia) 值和商業(ye) 價(jia) 值、主流文化與(yu) 青年文化、傳(chuan) 統的繼承與(yu) 揚棄之間的平衡關(guan) 係,傳(chuan) 統戲劇作品才能彰顯獨特的藝術魅力和強勁的藝術力量,為(wei) 更多觀眾(zhong) 所喜聞樂(le) 見。
《光明日報》(2023年12月06日 16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