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主旋律影視創作的新路徑、新形式、新表達

發布時間:2023-12-06 09:53: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文藝觀潮】

  作者:周勇(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文化節目《登場了!北京中軸線》全景式展示北京中軸線的“前世今生”,以豐(feng) 富的知識含量和獨特的時空穿梭設計,彰顯古今輝映的文化魅力;網絡電影《黑鷹少年》以喜劇風格和青春書(shu) 寫(xie) ,把“涼山黑鷹”少年籃球隊憑著對籃球的一腔熱愛,走出大涼山、在北京賽場一展風采的故事講述得妙趣橫生;網絡電影《生死排爆》在特警排爆手不斷化解危機,用血肉之軀保衛人民生命財產(chan) 安全的故事中,融入懸疑、動作元素,使英雄形象更加豐(feng) 滿立體(ti) ……近期,網絡視聽平台上好戲連台,一批展現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時代之美的主流影視作品接連上線。這些作品采取網絡電影、微短劇、微紀錄片、直播節目等獨具“互聯網基因”的藝術形式,以新穎的表現手法、炫酷的視聽技術、多樣的傳(chuan) 播方式,掀起一波波追看熱潮,獲得觀眾(zhong) 尤其是年輕人的喜愛,為(wei) 傳(chuan) 播方式更新和觀眾(zhong) 群體(ti) 迭代背景下,主旋律影視作品如何突破主題概念化、題材模板化、敘事套路化的局限,在主流價(jia) 值傳(chuan) 播領域實現理念的更新和途徑的拓展,提供了新鮮思路,打開了想象空間。

  “微形態”裏有“大視野”

  作為(wei) 中國第一大互聯網應用,網絡視聽平台正成為(wei) 傳(chuan) 播主流價(jia) 值新力量。光優(you) 酷一家視頻網站2022年站內(nei) 主旋律作品總播放量就有近170億(yi) ,比2021年增長70%,其中90後、00後觀眾(zhong) 占六成。這組數據有力證明,受眾(zhong) 觀看主旋律影視作品的主要渠道,以及主旋律作品的主要受眾(zhong) 群體(ti) 都在發生改變。

  為(wei) 了適應這一變化,很多創作者改變思路,針對互聯網媒體(ti) 特質,創作契合網絡用戶觀賞品位、適合網絡平台傳(chuan) 播的主旋律影視作品。有些人針對網友喜歡在短時間內(nei) 完整看完一部藝術作品的觀賞需求,嚐試短篇幅創作。他們(men) 將鄉(xiang) 村振興(xing) 、生態保護、文化自信等宏大主題拆解為(wei) 日常生活中一個(ge) 個(ge) 溫馨、有趣的小故事。比如,微短劇《親(qin) 愛的乘客,你好》以單元劇形式,每集講述網約車司機或代駕司機日常工作生活中的一件趣事,讓觀眾(zhong) 在輕鬆的觀劇體(ti) 驗中感受生活的美好。網絡電影《中國青年:我和我的青春》采取拚盤式敘事結構,通過講述誌願墾荒、西部支教、公益助學三個(ge) 不同年代青年人的熱血青春故事,展示中國青年將個(ge) 體(ti) 理想融入時代發展洪流,用滿腔熱血譜寫(xie) 青春之歌的精神麵貌。還有網絡電影《抬頭見喜》以四組故事展現老年、中年、青年、兒(er) 童不同人生階段的困惑與(yu) 成長,組成一條完整的生命影像鏈條,思辨性地闡釋“無論何時,人生難免遇到變化的無措和失去的遺憾,但隻要抬起頭、積極麵對,就能看到生活賦予的喜悅和希望”的主題。

  每個(ge) 作品不同故事之間存在線索的關(guan) 聯、結構的呼應,並最終服務於(yu) 同一個(ge) 主題,實現了“分是各自完整的敘事單元,合有內(nei) 蘊豐(feng) 富的精神內(nei) 核”,產(chan) 生異曲同調的藝術效果。不僅(jin) 如此,幾個(ge) 故事在邏輯建構中存在一些“空白”,使觀眾(zhong) 必須調動自己的人生經驗和藝術想象,將這些空白處填充起來。這種審美再創造推動觀眾(zhong) 與(yu) 作品之間進行對話,從(cong) 而營造一種一切與(yu) “我”相關(guan) 、與(yu) 當下有關(guan) 的沉浸感,讓主流價(jia) 值潤物無聲地流入人們(men) 的心田。

  “小互動”裏有“大共鳴”

  大英博物館被盜的消息引發輿論關(guan) 注,一位網友提出“以中國文物為(wei) 主題,拍一部名為(wei) 《逃出大英博物館》的短片”的創意。某自媒體(ti) 博主回複“等我”,隨後用幾個(ge) 月時間將網友的創意拍成爆款短劇。這種創作者和觀眾(zhong) 之間的良性互動,給主旋律影視創作如何用時效性、互動性撬動受眾(zhong) 關(guan) 注度帶來有益啟示。

  新媒體(ti) 時代,越來越多主旋律影視作品在強化參與(yu) 感上做文章。很多創作者在社交場景中,圍繞主題主線宣傳(chuan) 、新聞熱點事件、網友觀賞訴求設置話題點,讓受眾(zhong) 主動參與(yu) 影視內(nei) 容生產(chan) 的各個(ge) 環節,通過彈幕、評論等方式,對節目文本進行再創造和再傳(chuan) 播。微短劇《追捕者》以埋下伏筆、製造懸念、設置反轉的手法,講述20世紀50年代公安部門成立特案組,偵(zhen) 破重大案件,阻止特務破壞行動的故事。觀眾(zhong) 通過彈幕展開熱烈討論,分析劇情、發表觀點、建立共識,實現價(jia) 值認同,獲得心靈共鳴,無形中加深了對共產(chan) 黨(dang) 人犧牲奉獻精神的理解。《國風·無雙》特別節目則在一開篇就發出“萬(wan) 物皆可國風,不服來戰”的邀約——節目中,輪胎雕塑家、折紙藝術大師等傳(chuan) 統文化從(cong) 業(ye) 者、愛好者紛至遝來,將破舊自行車、揉皺的白紙等看似與(yu) 國風毫無關(guan) 聯的物品,變成一件件富有中國文化底蘊的藝術品;節目外,一場以“文化”為(wei) 名的集結也在上演,網友們(men) 拍攝各種國風短視頻,展示中式美學對日常生活的滋養(yang) 。網絡綜藝節目《當燃青春》由具備藝術作品呈現能力的故事探訪者,尋找故事主人公,通過探訪短片+演播室深談的形式,講述他們(men) 的勵誌故事,再將故事凝練為(wei) 歌曲、舞蹈、動畫、脫口秀等不同形式的文藝作品。節目上線後,主創走進清華、人大等學校的實踐課堂,與(yu) 青年學子就綜藝節目的視聽語言和內(nei) 容設計等問題進行探討。

  這些作品以參與(yu) 式生產(chan) 、互動性傳(chuan) 播回應受眾(zhong) 的觀賞訴求、調動用戶參與(yu) 的積極性,激發青年群體(ti) 的文化創造力。屏幕上的曆史文化畫卷與(yu) 彈幕評論、二次創作作品交相輝映,構成主流價(jia) 值傳(chuan) 播的獨特景觀,為(wei) 主旋律影視傳(chuan) 播打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

  “新元素”裏有“老傳(chuan) 統”

  由於(yu) 篇幅體(ti) 量相對較小、製作周期相對較短、所需資金相對較少、試錯成本相對較低,“微”形態成為(wei) 影視創新的試驗場。各種新元素試水,各種新形式破冰,助推主旋律影視創作理念不斷更新迭代。

  城市的高樓林立、夜晚的浩渺星空、戈壁上密布的光伏發電板等宏觀景象變成了“微縮模型”,超級火箭發動機、極速列車、遙控海底隧道等複雜的中國工程與(yu) 科學成就變得通俗易懂——微紀錄片《奇妙中國》融合移軸攝影、微距鏡頭、微縮景觀、CG動畫特效等特殊拍攝和製作手法,創造出既真實可感又妙趣橫生的科學童話世界,讓科技發展理念以更生動、更柔和、更新穎的形態走進觀眾(zhong) 視野。《國風·無雙》將國風潮流和炫酷科技相結合,讓虛擬主持人穀小雨講述《富春山居圖》百年間顛沛流離的故事,還利用XR技術,讓武術演員與(yu) 舞蹈演員化身棋盤上的棋子,以高手過招呈現中國象棋的悠久曆史和其中蘊藏的東(dong) 方智慧。

  主旋律影視創作對科學技術的探索應用不隻體(ti) 現在視覺呈現上,還體(ti) 現在傳(chuan) 播形態上。“中軸騎妙行”係列直播節目讓專(zhuan) 業(ye) 博主帶領觀眾(zhong) 用車輪丈量中軸線,騎行解鎖四九城,沉浸式地體(ti) 驗宏偉(wei) 中軸建築群的獨特魅力和胡同市井中的人間煙火。慢直播節目《美麗(li) 河北》充分發揮慢直播即時性、陪伴性、參與(yu) 性的特征,通過多樣的呈現視角和實時互動的形式“雲(yun) 遊”燕趙大地,生動展現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物質文明與(yu) 精神文明相協調的中國式現代化場景。還有《這十年》主題係列網絡視聽節目創新運用多種網絡視聽節目形態實現矩陣傳(chuan) 播,包括50集微紀錄片《這十年》、12期訪談節目《這十年·追光者》、主題晚會(hui) 《這十年·追光之夜》、20集網絡紀錄片《這十年·幸福中國》等,同一主題下不同節目樣態的敘事表達、藝術呈現彼此觀照,更加生動鮮活地展現新時代國富民強、民族振興(xing) 、人民幸福的美麗(li) 圖景。從(cong) 以往的單一型、平麵化、曆時性的呈現,到多維度、縱深式、共時性的展示,這些主旋律影視作品讓創新形式與(yu) 堅實內(nei) 容互為(wei) 表裏,讓觀眾(zhong) 獲得奇、趣、美的藝術享受,為(wei) 新時代融媒體(ti) 背景下賦能主流價(jia) 值理念傳(chuan) 播做出了有益嚐試。

  媒體(ti) 環境日新月異,小屏與(yu) 大屏、豎屏與(yu) 橫屏在融合發展中爭(zheng) 芳鬥豔。融媒體(ti) 理念不斷滲透到主旋律影視藝術的意義(yi) 生產(chan) 中,帶動內(nei) 容策劃、製作工藝、傳(chuan) 播方式升級迭代,拓展著主旋律影視藝術的內(nei) 容邊界、想象空間和傳(chuan) 播效力。這條迸發著無限想象力的創新之路,也為(wei) 主旋律影視創作與(yu) 傳(chuan) 播指明了新的發展路徑。

  《光明日報》(2023年12月06日 15版)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