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食“高學曆”需去偽求真
作者:曾詩陽
近段時間來,零食界興(xing) 起一陣“高學曆”風,越來越多零食給自己打上“農(nong) 科院研發”“農(nong) 業(ye) 大學監製”等標簽。然而,上海市消保委日前對幾款所謂“高學曆”零食進行調查發現,生產(chan) 企業(ye) 既沒有與(yu) 科研院所合作研發產(chan) 品,也沒有得到過科研院所的授權。
消費者青睞具有科研背景和權威認證的零食,一方麵是因為(wei) 這些產(chan) 品往往在原料質量、安全性、標準化等方麵經過了嚴(yan) 格檢測,另一方麵是消費者對零食的選擇標準不再局限於(yu) 口味和價(jia) 格,營養(yang) 、健康、天然、環保等都成為(wei) 重要的考量因素,科研院所能夠憑借實力開發出更具競爭(zheng) 力的產(chan) 品,更好滿足不斷升級的市場需求。
在激烈競爭(zheng) 的零食賽道,行內(nei) 企業(ye) 在產(chan) 品更新速度、供應鏈優(you) 化、價(jia) 格策略等方麵不斷求變,但產(chan) 品同質化、盈利空間壓縮等問題難以一時攻克。在此情況下,揚州大學實驗蜂場的蜂蜜、中國熱帶農(nong) 業(ye) 科學院香料飲料研究所的巧克力等零食憑借獨特的“背景”在同類產(chan) 品中脫穎而出,給零食企業(ye) 帶來了新的暖流。
一批企業(ye) 與(yu) 科研院所開展合作,取得了共贏的結果——企業(ye) 得以提升產(chan) 品競爭(zheng) 力和品牌形象,獲得良好銷量;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應用到實際生產(chan) 中,加快轉化,從(cong) 小市場走向大市場。互利合作進一步促進了新技術的交流與(yu) 共享,也讓更多優(you) 質產(chan) 品走進消費者視野,豐(feng) 富了市場供應。
也有一批企業(ye) “學曆造假”——有的僅(jin) 與(yu) 科研院所簽訂了前期協定,研發並未真正啟動就聲稱產(chan) 品是合作研發成果;有的僅(jin) 與(yu) 個(ge) 別研究人員私下簽訂協議,便大打科研機構的“擦邊球”;更有甚者,明目張膽地進行虛假宣傳(chuan) 。
這些行為(wei) 盜用科研院所的品牌和聲譽,不僅(jin) 侵犯科研院所的知識產(chan) 權,消減科研院所的公信力,而且誤導、欺騙消費者,損害消費者權益,擾亂(luan) 市場秩序。
對於(yu) 消費者而言,識別判斷其中貓膩需要花費較高的時間和精力成本,因此,市場監管部門應主動出擊,通過發布科研產(chan) 品認定目錄等方式幫助消費者去偽(wei) 存真,對冒用名頭、“傍名”宣傳(chuan) 等行為(wei) 加大懲處力度,對“李鬼”形成有力震懾。同時,降低打假維權成本、暢通舉(ju) 報通道,為(wei) 貨真價(jia) 實的科研成果轉化、產(chan) 學研合作營造健康的發展環境。
科研院所要慎於(yu) 授權、善於(yu) 維權。回應公眾(zhong) 關(guan) 切和提供的侵權線索,遭遇侵權時及時發布正式聲明,采取必要的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利。對確有合作關(guan) 係的企業(ye) ,既要敢於(yu) 為(wei) 自家產(chan) 品正名,加強品牌和專(zhuan) 利保護,也要擔負起監督企業(ye) 商業(ye) 行為(wei) 、把牢質量關(guan) 的責任,為(wei) 自身的聲譽負責,不辜負公眾(zhong) 的信任。
通過“學曆造假”給自己“臉上貼金”,蹭一時虛名,毀長遠發展。“學曆造假”反映出消費端對零食健康、安全的新需求,反映出生產(chan) 端創新、迭代的必要性,期待更多企業(ye) 讀懂並把握這一點,把精力放在產(chan) 品的研發和提升上,走上以品質謀發展的道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