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歸來:一位藏族老人的守望
在西合道的相冊(ce) 裏,有一張多年前的老照片:遼闊草原上,這位麵色黝黑、身形健碩的藏族漢子,一手環抱黑頸鶴、一手扶住它的脖子,就像護著自家的小孩。
今年70歲的西合道,家在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縣尕海鎮的尕海湖畔。這片青藏高原上的湖泊濕地,是黑頸鶴、大天鵝等候鳥的家園。
在少年西合道的心中,水草豐(feng) 茂、候鳥齊飛是最美好的風景。“那時候,尕海水很大。隻要有人經過濕地,鳥兒(er) 就嘩啦一聲飛上了天,特別美。”
西合道救助黑頸鶴。(老照片翻拍)
20世紀六七十年代,獵槍打破了高原的寧靜。槍聲響起,潔白的大天鵝哀鳴墜地。“有一次兩(liang) 隻赤麻鴨被打下來,一隻死了,另一隻在旁邊‘哭喊’整晚,都不睡覺。”西合道說。
“太可憐了,非常心疼。”本著樸素的情感,西合道踏上了野生動物保護之路。
翻山越嶺去追盜獵者、跟他們(men) 爭(zheng) 吵,都是常事。但西合道從(cong) 不在意這些,“隻要把鳥救下來就行”。“後來盜獵的人都知道尕海有個(ge) 老頭‘壞’得很,他們(men) 也漸漸不來了。小孩子也被培養(yang) 出來,一發現有人盜獵就來跟我報告。”
西合道(左三)救助黑頸鶴。(老照片翻拍)
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2007年救助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頸鶴的經曆。西合道發現一隻腿部受傷(shang) 的黑頸鶴,把它抱回家養(yang) 了28天。“給它喂了牛羊肉、糌粑、玉米粒,又請了醫生給它包紮、打針。慢慢地,黑頸鶴站了起來。我又抱著它,放歸自然。”
西合道和野生動物之間,也有不少趣事。有一次,他護送赤麻鴨過馬路。他走在前麵,二三十隻小鴨子排成一列跟在他身後,成群結隊搖搖擺擺地穿過了馬路。
由於(yu) 持續多年的候鳥保護經曆,他於(yu) 2009年獲得了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hui) 頒發的“野生動物保護獎”。
近年來,氣候向好、管理趨嚴(yan) ,尕海告別了三度幹涸的曆史,水域麵積不斷擴大。道路沿線采砂活動被禁止、保護區內(nei) 探礦權、采礦權有序退出。尤其2014年啟動濕地補償(chang) 國家級試點後,禁牧休牧得以推進。不再有牛羊進入濕地吃草,驚擾在此棲息的鳥兒(er) 。過去猖獗的盜獵活動,更是再也看不到了。
西合道眺望尕海(資料照片)。新華社記者 張玉潔 攝
西合道說:“這幾年真好,越來越多的候鳥來到尕海。看到鳥兒(er) 翱翔,我心裏十分安寧。”
守候半生盼鳥歸。這位在尕海湖畔見證候鳥命運變遷的老人說:“把鳥保護好,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開湖啦!黑頸鶴來做客 甘肅尕海湖迎來候鳥遷徙期
這幾天,在剛剛開湖的尕海湖麵上,赤麻鴨、綠翅鴨、骨頂雞、黑頸鶴等都成群結隊飛來,或覓食嬉戲,或自由翱翔。婀娜的身姿攜著藍天白雲倒映在浩瀚的湖中,湖天一色,美不勝收。[詳細] -
甘肅省瑪曲草原成候鳥樂園
隨著生態保護的不斷加強,瑪曲濕地保護區鳥類種類數量不斷增多,出現了大量的黑鸛、黑頸鶴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斑頭雁、赤麻鴨等珍稀鳥類也隨處可見。[詳細] -
甘肅省甘南州桑科水壩成為候鳥越冬新天堂
特別是隨著桑科水壩水位的上升,每年冬天都會吸引上百隻黃鴨、野鴨、天鵝等鳥類來此越冬,成為冬季桑科草原最美的一道風景。[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