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旗艦物種” 提高濕地生物多樣性水平
珍稀飛禽在光影交錯的若爾蓋花湖嬉戲翱翔。四川日報全媒體(ti) 記者 尹鋼 攝
若爾蓋濕地植被修複工作現場。 受訪者供圖
版首語
今年5月22日是第23個(ge)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四川是全球36個(ge) 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之一,截至去年底,有高等植物14000多種,占全國總數的三分之一以上;有野生脊椎動物1400多種,占全國總數的45%以上,其中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303種,數量居全國首位。
改善生態環境、保護珍稀動植物資源,提高生物多樣性水平,四川進行了哪些有益探索?記者前往若爾蓋濕地,成都動、植物園等地進行探訪了解。
近日,四川省發改委、省林草局聯合下達阿壩州重點區域生態保護和修複專(zhuan) 項資金8154萬(wan) 元,用於(yu) 支持若爾蓋地區草原濕地水源涵養(yang) 生態保護和修複項目(2022—2025)。項目進展隨之加快——退化草原修複、森林生態係統修複等一係列工程陸續開工。
“生態保護和修複項目實施的最終目的,是通過一係列手段恢複濕地植被、改善野生動植物生存環境,提高濕地生物多樣性水平。”省林草局野生動植物與(yu) 濕地保護處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
若爾蓋地區草原濕地水源涵養(yang) 生態保護和修複項目(2022—2025)推進情況如何?生態保護和修複項目能給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帶來什麽(me) ?近日,記者前往若爾蓋濕地進行調查。
突出一個(ge) “早”字 “窗口期”加緊播種,動員群眾(zhong) 參與(yu) 修複
“這兩(liang) 天天氣轉暖,大家注意檢查土壤溫度,找準種植時機。”5月16日,若爾蓋縣唐克鎮,來自省草原科學研究院的牧草技術團隊工作人員行走在剛剛翻過的土地上,查看此前一輪降溫給土壤帶來的影響。
眼下正是川西北高原短暫的春季,也是牧草播種的“窗口期”。省草原科學研究院牧草技術團隊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今年的退化草原修複任務包括人工種草4.8萬(wan) 畝(mu) 、補播鄉(xiang) 土草種1.65萬(wan) 畝(mu) 以及退化草地改良20.4萬(wan) 畝(mu) 等。“我們(men) 去年就敲定了種植方案,今年4月初土壤剛剛解凍,就立即安排翻地。”
“提前準備、提前動工。”阿壩州林草局規劃改革發展科科長拉姆告訴記者,今年項目突出一個(ge) “早”字,資金下達之前,大部分工作已經開始了。
今年3月,若爾蓋縣林草局走訪了項目涉及的鄉(xiang) 鎮,挨家挨戶宣傳(chuan) 項目內(nei) 容。
“在草原上進行沙化治理、開展植被修複,需要綜合施策。短期看,可能與(yu) 牧民放牧的需求相矛盾。”若爾蓋縣林草局局長羅讓甲措介紹,為(wei) 了化解矛盾,工作組用了不少辦法,請黨(dang) 員入戶溝通需求,拿出對比照展示修複成果,介紹真實案例體(ti) 現增收效果……
與(yu) 此同時,當地豐(feng) 富用工機會(hui) ,調動牧民參與(yu) 的積極性。“建設期間以工代賑,建設結束參與(yu) 管護。”拉姆介紹。
省草原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李達旭認為(wei) ,以往濕地修複難,其中一個(ge) 原因就是草畜平衡難,其根本在於(yu) 過去的濕地修複對牧民而言沒有產(chan) 生太多經濟效益,“以工代賑開了一個(ge) 頭,解決(jue) 了建設期間牧民的就業(ye) 問題,給項目開展打下了基礎。接下來還要加強培訓,鼓勵牧民深度參與(yu) 生態修複,吃上‘生態飯’。”
變利用者為(wei) 守護者 建立一支土生土長的管護隊伍
牲畜數量增長,是牧民增收的主要方式。但若牲畜數量過多,超出草原承載能力,則會(hui) 帶來草原退化等後果。
“項目一邊實施,一邊鞏固,但從(cong) 目前看,破解‘人口增長—牲畜擴增—草原退化—效益低下—農(nong) 牧民增收難’還需要久久為(wei) 功。”阿壩州林草局助理工程師馮(feng) 冕垠表示,重點是將“超載”的牲畜數量降下來,為(wei) 此,既要“補”,也要“疏”。
以若爾蓋縣為(wei) 例,根據《若爾蓋縣2021—2023年草畜平衡和超載過牧治理實施方案》,草畜平衡、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與(yu) 減畜指標嚴(yan) 密掛鉤,政策獎補標準確定為(wei) 草畜平衡獎勵2.5元/畝(mu) 、草原禁牧補助7.71元/畝(mu) 。
若爾蓋縣還采取“圍欄封育、補播、施肥、除雜”的方式,培育半人工草地52萬(wan) 餘(yu) 畝(mu) ,建成草產(chan) 品生產(chan) 加工點3個(ge) 、青貯飼料儲(chu) 備場1處、飼草青貯窖2個(ge) ,推廣“放牧+補飼+圈養(yang) ”養(yang) 殖技術,減少傳(chuan) 統農(nong) 牧業(ye) 對資源的過度依賴,緩解草場載畜壓力。
“從(cong) 過往的濕地修複經驗看,補貼確實能在一定程度上調動當地牧民的積極性,但我們(men) 認為(wei) ,若要真正實現草畜平衡,需要從(cong) 根本上轉變思路,幫助牧民從(cong) ‘減少放牧也能有收益’轉變為(wei) ‘保護濕地能獲得更多收益’。”李達旭說。
按照項目實施安排,2025年項目建設完成後,還有3年封育期,阿壩州林草局計劃利用封育期,建立起一支土生土長的管護隊伍。
“我們(men) 希望讓當地牧民從(cong) ‘資源利用者’,轉變為(wei) ‘生態守護者’。”阿壩州林草局相關(guan) 負責人告訴記者,管護經費的籌措是目前正在研究的重點問題,封育期內(nei) 的管護經費可以來自項目資金,但封育期結束後如何獲得管護經費則是一個(ge) 難題。
李達旭建議,草原產(chan) 業(ye) 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受益方,“關(guan) 於(yu) 管護經費的籌措,可以綜合草原產(chan) 業(ye) 發展通盤考慮。”
著力“旗艦物種”保護 形成高寒草原濕地恢複經驗
5月初,北歸的黑頸鶴在若爾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nei) 休憩。若爾蓋縣草原工作站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這個(ge) 夏天,預計有超過2000隻黑頸鶴在若爾蓋繁殖。
為(wei) 了掌握若爾蓋濕地內(nei) 黑頸鶴的數量和遷徙狀況,為(wei) 自然保護管理提供基礎資料,若爾蓋地區草原濕地水源涵養(yang) 生態保護和修複項目計劃在若爾蓋濕地設置3個(ge) 黑頸鶴監測點。記者在建設清單上看到,監測點既要利用望遠鏡、相機等設備實現遠距離記錄,還要借助巡護設備和紅外相機開展全天候觀察。
省林草局野生動植物與(yu) 濕地保護處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項目將聚焦以黑頸鶴為(wei) 代表的“旗艦物種”,通過觀測其活動情況和棲息地變化,進一步了解周邊氣候、冰川變化等背景因素,為(wei) 開展其他物種的保護工作奠定基礎。
“2023年,項目總投資超3.19億(yi) 元,目前已到位中央投資2.3096億(yi) 元,主要用於(yu) 土建施工、圍欄封育、人工種草等工作。”阿壩州林草局相關(guan) 負責人告訴記者,從(cong) 預期效果看,項目實施區域內(nei) 平均植被覆蓋率可以穩定在87%左右,這意味著退化草地、濕地的地表水蒸發速率將極大降低。
“保護若爾蓋濕地獨特的高寒草原濕地生態係統,也能為(wei) 今後的科研工作積累經驗。”省濕地保護中心相關(guan) 負責人認為(wei) ,項目的持續推進,能夠為(wei) 我國高寒草原濕地恢複項目的實施提供許多可借鑒經驗,“從(cong) 樹種、草種的選育,到時間節點的判斷,再到經濟、社會(hui) 效益的考量,項目有望‘闖’出具有川西北特色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思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美麗中國·大美濕地】若爾蓋:川西明珠,候鳥家園
作為我國最大的高寒泥炭沼澤濕地,位於川西北的若爾蓋濕地不僅是水源涵養區,還是高原生態屏障區。近年來,當地通過建立巡護機製和科學監測手段,采取治沙還草、護濕還水等措施,濕地麵積和珍稀野生動物種類不斷增加。[詳細] -
全國人大代表羅振華:加快若爾蓋國家公園周邊地區交通基礎設施建設
建議在國家《“十四五”鐵路發展規劃》中期調整時,將該鐵路列為開展前期工作項目,並盡早啟動前期工作,確保在“十五五”時期具備開工建設條件。[詳細] -
若爾蓋花湖入選四川省美麗河湖優秀案例
2月20日,記者從四川阿壩州生態環境局了解到,位於四川若爾蓋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花湖成功入選“2022年四川省美麗河湖優秀案例”。[詳細] -
紮根若爾蓋9年 他在高原上“修”濕地
如今,草場覆蓋麵積變廣了、草質量變高了、牛羊變少了、含水量變多了……9年來,他見證了若爾蓋濕地的大變化。[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