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發展格局:馬克思資本循環理論的繼承與發展
作者:黃泰岩(中央民族大學中國興(xing) 邊富民戰略研究院院長、資深教授,北京市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黨(dang) 的十九屆六中全會(hui) 將加快構建以國內(nei) 大循環為(wei) 主體(ti) 、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明確為(wei) 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新發展格局的提出是馬克思資本循環理論的中國化時代化。全麵、準確、科學理解馬克思的資本循環理論及我們(men) 黨(dang) 的創新性發展,對於(yu) 學習(xi) 和掌握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的科學理論體(ti) 係具有重要意義(yi) 。
馬克思資本循環理論是一個(ge) 完整的科學理論體(ti) 係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分析資本直接生產(chan) 過程的基礎上,在第二卷中詳細分析了資本的流通過程。其中,第一篇考察了單個(ge) 資本在循環中所采取的不同形式和這個(ge) 循環本身的各種形式;第二篇考察資本周轉,也就是循環是作為(wei) 周期的循環;第三篇考察社會(hui) 總資本的再生產(chan) 和流通,也就是資本的全部循環。可見,《資本論》第二卷構建了馬克思資本循環理論的完整科學理論體(ti) 係,包括了以下三方麵相互聯係、互為(wei) 前提的內(nei) 容:
一是單個(ge) 資本的循環和周轉。馬克思通過產(chan) 業(ye) 資本的循環揭示了單個(ge) 資本循環的基本內(nei) 容和特征,指出產(chan) 業(ye) 資本循環包括一個(ge) 生產(chan) 過程和兩(liang) 個(ge) 流通過程,因而表現為(wei) 生產(chan) 和流通兩(liang) 個(ge) 環節和貨幣資本、生產(chan) 資本、商品資本三種形態。在這裏,單個(ge) 資本的循環僅(jin) 包括生產(chan) 和流通兩(liang) 個(ge) 環節。
二是社會(hui) 總資本的再生產(chan) 和流通。社會(hui) 總資本的運動作為(wei) 資本的全部循環,不同於(yu) 單個(ge) 資本的循環,突出表現在:單個(ge) 資本的循環研究資本的流通,但不研究一般商品流通;社會(hui) 總資本的運動不僅(jin) 要研究資本的流通,還要研究一般商品流通。馬克思指出:社會(hui) 總資本運動的總過程“既包含生產(chan) 消費(直接的生產(chan) 過程)和作為(wei) 其中介的形式轉化(從(cong) 物質方麵考察,就是交換),也包括個(ge) 人消費和作為(wei) 其中介的形式轉化或交換”。因此,工人和資本家的個(ge) 人消費作為(wei) 單個(ge) 資本運動的必要外部條件,不納入單個(ge) 資本的循環過程,而社會(hui) 總資本的運動就不僅(jin) 包括資本的流通,還要把作為(wei) 工人和資本家個(ge) 人消費的一般商品流通納入進來,因而個(ge) 人消費被納入循環過程。同時,社會(hui) 總資本的再生產(chan) 還需把社會(hui) 總產(chan) 品按一定比例合理分配為(wei) 生產(chan) 資料和消費資料,以保證再生產(chan) 的順暢進行,因而國民收入的分配又被納入循環過程。這樣,社會(hui) 總資本的運動就把單個(ge) 資本循環包括的生產(chan) 和流通兩(liang) 環節擴展為(wei) 生產(chan) 、流通、分配、消費四環節。
三是產(chan) 品的實現問題。馬克思分析社會(hui) 總資本的再生產(chan) 和流通,核心問題是產(chan) 品的實現。馬克思認為(wei) ,社會(hui) 化大生產(chan) 與(yu) 生產(chan) 資料私人占有的資本主義(yi) 基本矛盾,決(jue) 定了資本主義(yi) 再生產(chan) 必然爆發周期性的生產(chan) 過剩危機,從(cong) 而社會(hui) 總資本的運動過程必然中斷,這就把產(chan) 品的實現問題納入社會(hui) 總資本運動過程,成為(wei) 馬克思資本循環理論的重要內(nei) 容。
隻有全麵、準確、係統把握以上馬克思資本循環理論的完整科學體(ti) 係,才能為(wei) 構建新發展格局奠定堅實、全麵的理論基礎。這是因為(wei) :第一,單個(ge) 資本循環理論並不是馬克思資本循環的全部內(nei) 容,因而把單個(ge) 資本循環理論作為(wei) 新發展格局的理論基礎是遠遠不夠的;第二,把馬克思的單個(ge) 資本循環理論同生產(chan) 、流通、分配、消費四環節理論割裂開來,也是對馬克思循環理論的誤解,有的文獻把馬克思的單個(ge) 資本循環理論和四環節理論並列作為(wei) 新發展格局的理論基礎就是這種誤解的直接反映;第三,沒有產(chan) 品實現問題的資本循環理論和四環節理論也不能為(wei) 新發展格局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因為(wei) 馬克思分析社會(hui) 總資本運動的目的,就是揭示資本主義(yi) 無法解決(jue) 的產(chan) 品實現問題必然導致經濟循環的中斷,而研究供求之間的矛盾對於(yu) 我國暢通國內(nei) 大循環具有重要意義(yi) 。
新發展格局對馬克思單個(ge) 資本循環理論的繼承與(yu) 發展
馬克思對單個(ge) 資本循環理論的深刻分析,為(wei) 我國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了基本遵循。
首先,單個(ge) 資本循環是包括生產(chan) 和流通兩(liang) 環節的統一循環過程。馬克思認為(wei) ,“產(chan) 業(ye) 資本的連續進行的現實循環,不僅(jin) 是流通過程和生產(chan) 過程的統一,而且是它的所有三個(ge) 循環的統一”。因此,單個(ge) 資本的循環不僅(jin) 包括一個(ge) 生產(chan) 階段,而且包括兩(liang) 個(ge) 流通階段。同時單個(ge) 資本的循環還采取貨幣循環、生產(chan) 循環、商品循環三種循環形式。因此,新發展格局中國內(nei) 大循環的“大”,是指宏觀意義(yi) 上的整體(ti) 循環,是全國統一大市場的係統循環。
其次,單個(ge) 資本循環是一個(ge) 不斷反複的連續循環過程。馬克思指出,“資本的循環,隻有不停頓地從(cong) 一個(ge) 階段轉入另一個(ge) 階段,才能正常進行”。馬克思把資本循環看作在貨幣資本、生產(chan) 資本和商品資本三種不同形式上不斷轉化的運動過程,而且是不停頓的循環過程。如果資本在貨幣資本購買(mai) 商品和勞動力轉化為(wei) 商品資本的第一階段停頓下來,貨幣資本就會(hui) 凝結為(wei) 貯藏貨幣;如果在將商品資本轉化為(wei) 新的商品資本的生產(chan) 階段停頓下來,則生產(chan) 資料就會(hui) 被浪費,勞動力就會(hui) 失業(ye) ;如果資本在將新生產(chan) 出來的商品售賣轉化為(wei) 新的貨幣資本的第三階段停頓下來,流通環節就會(hui) 被堵塞。這就意味著,暢通國內(nei) 大循環不僅(jin) 是一次循環過程的暢通,而且是不斷反複循環的暢通,因此,新發展格局中國內(nei) 大循環的“循環”,是指經濟循環的動態過程,是在循環往複的運動中不斷實現更高水平的供求動態平衡。
最後,單個(ge) 資本的循環是一個(ge) 對外開放的循環過程。馬克思最初確定寫(xie) 作的政治經濟學宏大理論體(ti) 係包括“資本、地產(chan) 、雇傭(yong) 勞動、國家、國際貿易、世界市場”六大部分,馬克思的資本循環理論最後一定會(hui) 上升到國際貿易、世界市場層麵。但遺憾的是,馬克思沒能完成他的政治經濟學六卷本寫(xie) 作計劃。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今天,我們(men) 黨(dang) 在繼承馬克思資本循環理論基本原理的基礎上,又進一步發展了這一理論,把國內(nei) 經濟循環融入世界經濟分工協作體(ti) 係中,充分利用兩(liang) 種資源、兩(liang) 個(ge) 市場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推動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推動雙循環必須堅持實施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以更加開放的視野將國內(nei) 大循環融入國際大循環,強調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這實現了馬克思主義(yi) 經濟學的中國化和時代化,意味著暢通國內(nei) 大循環,不僅(jin) 是國內(nei) 內(nei) 部循環的暢通,而且是國內(nei) 循環與(yu) 國際循環的暢通。因此,國內(nei) 大循環的“國內(nei) ”不是封閉的國內(nei) 循環,而是開放的國內(nei) 循環,是更高水平對外開放下的國內(nei) 循環。
新發展格局對馬克思社會(hui) 再生產(chan) 理論的繼承和發展
馬克思的社會(hui) 再生產(chan) 理論,表明社會(hui) 再生產(chan) 過程是由生產(chan) 、分配、流通和消費四個(ge) 環節構成的有機體(ti) 係,從(cong) 而為(wei) 經濟循環實現在生產(chan) 、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有機銜接、暢通無阻提供了必須遵循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第一,生產(chan) 決(jue) 定分配、流通和消費。沒有生產(chan) 就沒有消費,分配是生產(chan) 的產(chan) 物,流通是生產(chan) 和由生產(chan) 決(jue) 定的分配與(yu) 消費之間的媒介。這意味著暢通分配循環、流通循環和消費循環,不能僅(jin) 著眼於(yu) 分配、流通、消費的內(nei) 部循環,還要注重生產(chan) 循環對分配循環、流通循環和消費循環的決(jue) 定性影響。也就是說,不暢通生產(chan) 循環,就不可能從(cong) 根本上暢通分配循環、流通循環和消費循環。這意味著,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通過科技創新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暢通生產(chan) 循環。
第二,分配、流通和消費也反過來影響生產(chan) 。沒有消費,生產(chan) 就無法持續推進,消費資料的分配和交換通過影響消費進而影響生產(chan) ,而生產(chan) 資料的分配則是生產(chan) 的前提,生產(chan) 資料所有製對生產(chan) 具有決(jue) 定性作用。這意味著,暢通生產(chan) 循環必須以分配循環、流通循環和消費循環的暢通為(wei) 前提,尤其是,生產(chan) 資料所有製的形式必須與(yu) 生產(chan) 力的發展水平相適應。生產(chan) 、分配、流通和消費四個(ge) 環節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有機關(guan) 係,決(jue) 定了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係統考慮生產(chan) 、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必須貫通生產(chan) 、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
第三,生產(chan) 、分配、流通和消費在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下的新特征。我國的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製度建立在以公有製為(wei) 主體(ti) 、多種所有製經濟共同發展的所有製基礎之上,消除了資本主義(yi) 製度下的階級對立,使生產(chan) 、分配、流通和消費之間沒有了根本利益的對抗,從(cong) 而使馬克思再生產(chan) 理論中所分析的供求矛盾上升為(wei) 社會(hui) 主要矛盾,正因如此,經濟循環暢通成為(wei) 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guan) 鍵。這也是為(wei) 什麽(me) 中央提出暢通國內(nei) 大循環,既要注重堅持以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為(wei) 主線,也要注重堅持以擴大內(nei) 需為(wei) 戰略基點,強調把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與(yu) 擴大內(nei) 需有機結合起來的理論原因。
新發展格局對馬克思產(chan) 品實現理論的繼承和發展
馬克思的產(chan) 品實現理論表明,經濟循環過程存在著被堵塞的風險,這為(wei) 我們(men) 防範和化解經濟循環堵塞風險提供了基本原理和方法。
首先,暢通國內(nei) 大循環,必須堅持社會(hui) 主義(yi) 基本經濟製度不動搖,堅持走共同富裕道路。資本主義(yi) 周期性爆發經濟危機的根本原因是資本主義(yi) 製度。資本主義(yi) 生產(chan) 的特征是擴大再生產(chan) ,資本積累則是擴大再生產(chan) 的重要源泉。馬克思通過對資本主義(yi) 積累一般規律的深刻揭示,指出資本主義(yi) 積累必然導致財富在資本家一方的積累,貧困在工人階級一方的積累,從(cong) 而導致資本主義(yi) 生產(chan) 過剩經濟危機的周期性爆發,使社會(hui) 資本循環過程不可持續。隻有用社會(hui) 主義(yi) 公有製代替資本主義(yi) 私有製,才能從(cong) 根本上解決(jue) 生產(chan) 過剩經濟危機的周期性爆發,保障經濟循環的持續暢通。
其次,暢通國內(nei) 大循環,必須發揮黨(dang) 的領導這一最大製度優(you) 勢,推進經濟循環的整體(ti) 性、協調性。資本主義(yi) 市場經濟倡導自由市場競爭(zheng) ,從(cong) 本質上反對和排斥政府幹預,認為(wei) 對個(ge) 人利益的追求會(hui) 通過“看不見的手”有效地實現社會(hui) 利益。但在資本主義(yi) 市場經濟運行過程中,特別是隨著自由資本主義(yi) 向壟斷資本主義(yi) 的轉變,市場不可能保障供求自動平衡,凱恩斯就依據1929—1933年大危機的事實,從(cong) 理論上否定了供給自動創造需求的傳(chuan) 統經濟學命題,以有效需求不足為(wei) 核心概念構建了宏觀經濟學理論體(ti) 係。實際上,馬克思在分析社會(hui) 總資本再生產(chan) 過程時就已指出,生產(chan) 資料和生活資料兩(liang) 大部類必須保持均衡狀態,才能為(wei) 社會(hui) 再生產(chan) 提供符合一定比例的生產(chan) 資料和生活資料,才能實現社會(hui) 資本循環的暢通。但是,資本主義(yi) 市場經濟不可能實現生產(chan) 資料和生活資料兩(liang) 大部類比例的平衡,因為(wei) “社會(hui) 化生產(chan) 和資本主義(yi) 占有之間的矛盾表現為(wei) 個(ge) 別工廠中的生產(chan) 的組織性和整個(ge) 社會(hui) 的生產(chan) 無政府狀態之間的對立”。在我國推進暢通國內(nei) 大循環的工作中,黨(dang) 對經濟工作的統一領導能夠有效促進經濟循環的整體(ti) 性、協調性,形成生產(chan) 資料和生活資料兩(liang) 大部類比例的平衡。
最後,暢通國內(nei) 大循環,必須科學認識和把握社會(hui) 主義(yi) 社會(hui) 的主要矛盾,充分發揮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的體(ti) 製優(you) 勢。在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下,馬克思產(chan) 品實現理論對我國暢通經濟循環仍然具有指導意義(yi) 。一是必須科學認識和把握社會(hui) 主義(yi) 社會(hui) 的主要矛盾。我們(men) 黨(dang) 繼承馬克思的主要矛盾分析方法,認為(wei) 在進入社會(hui) 主義(yi) 社會(hui) 後,社會(hui) 主要矛盾已不再表現為(wei) 階級與(yu) 階級之間的對立,而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與(yu) 落後的社會(hui) 生產(chan) 之間的矛盾;隨著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進入新時代,社會(hui) 主要矛盾又進一步轉化為(wei) 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yu) 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由於(yu) 社會(hui) 主義(yi) 社會(hui) 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麵是生產(chan) 力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因而暢通國內(nei) 大循環就需要堅持以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為(wei) 主線,打通經濟循環的堵點、斷點。二是必須發揮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的體(ti) 製優(you) 勢。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運行也會(hui) 出現買(mai) 和賣脫節的現象,出現商品運動與(yu) 貨幣運動的背離,因而暢通國內(nei) 大循環就需要在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起決(jue) 定性作用的基礎上,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運用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產(chan) 業(ye) 政策、收入政策等促進有效需求與(yu) 有效供給之間的動態平衡,保障國內(nei) 大循環的暢通無阻。
《光明日報》( 2022年03月15日 11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