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天堂唱響《祝酒歌》 人間猶念“萬泉河”

發布時間:2022-03-15 17:30:00來源: 北京青年報

  對於(yu) 音樂(le) 界來說,這兩(liang) 天是非常悲傷(shang) 的。

  3月13日17點25分,著名抒情男高音歌唱家、歌劇表演藝術家、中央歌劇院國家一級演員李光羲因突發腦梗在京病逝,享年93歲。僅(jin) 僅(jin) 過去半天,作曲家、原中央音樂(le) 學院院長吳祖強於(yu) 3月14日在北京去世,享年94歲。中國音樂(le) 界兩(liang) 位泰鬥級人物相繼離去,引發了音樂(le) 界人士的集體(ti) 悼念。有人說,“記住他的音樂(le) ,就是對人民音樂(le) 家最好的紀念。”雖然這兩(liang) 位德高望重的老藝術家離我們(men) 遠去,但他們(men) 為(wei) 中國音樂(le) 做出的貢獻,他們(men) 努力嚴(yan) 謹的專(zhuan) 業(ye) 態度,以及平易近人、積極向上的人生準則,都是後人極大的財富。

  李光羲

  “文藝工作者是革命齒輪上不可或缺的螺絲(si) 釘,我本人確實通過唱歌接受了革命的教育,歌曲本身隻是藝術,被賦予了曆史意義(yi) 和革命意義(yi) 後就變得不同了。”作為(wei) 一名文藝工作者,李光羲的一生都奉獻給了歌唱事業(ye) 。

  李光羲1929年生於(yu) 天津,1954年考入中央實驗歌劇舞劇院。1956年,在周總理親(qin) 自指示的新中國第一部古典歌劇《茶花女》中,李光羲扮演男主角阿爾弗雷德,一舉(ju) 走紅。隨後,他又接連出演了《貨郎與(yu) 小姐》中的阿斯克爾、俄羅斯歌劇《葉甫根尼·奧涅金》中的連斯基,為(wei) 各地觀眾(zhong) 所熟知。

  除了歌劇之外,李光羲還演唱了《祝酒歌》《北京頌歌》《周總理,您在哪裏》《鼓浪嶼之波》《遠航》,以及許多中外歌劇詠歎調、外國民歌及藝術歌曲,為(wei) 廣大觀眾(zhong) 耳熟能詳。

  專(zhuan) 業(ye) 嚴(yan) 謹 活到老、學到老

  2010年,國家大劇院版《茶花女》上演,該劇由世界指揮大師洛林·馬澤爾擔任藝術指導和指揮,海寧·布洛克豪斯擔任導演,丁毅、張立萍等擔任主演。劇組特意把李光羲請到了國家大劇院觀看排練和演出。“從(cong) 1956年演到1984年,《茶花女》曾在2400個(ge) 座位的上海大舞台連演20場,在天津2300個(ge) 座位的第一工人文化宮連演39場,僅(jin) 到1979年,這部西洋歌劇在中國的觀眾(zhong) 至少超過13萬(wan) 之眾(zhong) 。”當年,李光羲在排練現場回憶起自己的歌劇生涯,無限感慨。“《茶花女》搬上中國舞台,在當年是一件極為(wei) 轟動的大事。從(cong) 此,《茶花女》有了一個(ge) 中國人獨享的身份:中國人最熟悉、最親(qin) 近的西洋歌劇。”

  雖然至今已經過去12年,但男高音歌唱家丁毅對當時的情景記憶猶新。那次是丁毅從(cong) 悉尼歌劇院回國之後,第一次飾演《茶花女》,由於(yu) 李光羲是中國第一位阿爾弗雷德的扮演者,所以他們(men) 對這個(ge) 角色有很多交流。丁毅透露,“我們(men) 對這個(ge) 人物的理解有共識,聲音都用的是意大利美聲,表演要盡量靠近角色。”

  原北京青年報記者、樂(le) 評人倫(lun) 兵在采訪生涯中與(yu) 李光羲結下了深厚的友情。倫(lun) 兵認為(wei) ,李光羲是一位對藝術不斷追求的藝術家,“我年輕的時候就是看李光羲先生的歌劇長大的,他的表演非常精湛。記得國家大劇院首次上演《茶花女》,李老師去看了,看完之後還給我打電話說他有很多感想,要寫(xie) 文章。他說每一次看《茶花女》,都能從(cong) 裏麵學到很多東(dong) 西,他應該就是那種活到老、學到老的藝術家,而且對於(yu) 藝術非常嚴(yan) 謹。”

  提攜晚輩 盡己所能傳(chuan) 播音樂(le)

  很多如今早已成名成家的歌唱家都是聽李光羲的歌長大的。

  歌唱家麽(me) 紅就是其中之一,她透露,自己剛畢業(ye) 就到中央歌劇院工作,至今已31年,“這麽(me) 多年來,李老師一直對我特別關(guan) 心,我是聽著他的歌長大的。”歌唱家戴玉強也對北京青年報記者說,“李老師是泰鬥級的人物,我們(men) 後麵幾代人都是受他的影響,他是我們(men) 心中的偶像。”在他們(men) 看來,李光羲是個(ge) 閑不下來的人,到晚年仍然活躍在舞台上,為(wei) 傳(chuan) 播和普及音樂(le) 貢獻自己的力量。

  2019年,由戴玉強出品、光榮歌劇團年輕演員擔綱主演的沉浸式歌劇《茶花女》在京上演。戴玉強邀請李光羲前來指導,李光羲欣然答應。當時在現場,李光羲還和年輕歌劇演員分享了自己多年的心得體(ti) 會(hui) ,“歌劇是戲,戲是生活,把生活研究透了才有根據,才能讓觀眾(zhong) 感動。”李光羲建議年輕歌劇演員不光要把握好唱腔,還要學一點形體(ti) 和舞蹈:“在演出的過程中忘掉自己,你就是那個(ge) 角色。”

  戴玉強表示,李光羲不光在業(ye) 務上精益求精,他的生活態度更“讓我們(men) 感慨和羨慕”,“他一直有運動的習(xi) 慣,遊泳、騎車、走路。他生活中特別低調謙和,從(cong) 沒把自己當成藝術家,都是自己騎自行車來參加活動。他對專(zhuan) 業(ye) 的努力鑽研和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特別值得我們(men) 後輩學習(xi) 。”

  吳祖強

  從(cong) 根據阿炳二胡獨奏曲改編的《二泉映月》,到根據劉天華原作二胡曲改編的《良宵》,從(cong) 參與(yu) 創作琵琶與(yu) 管弦樂(le) 隊協奏曲《草原小姐妹》、現代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jun) 》,再到《曲式與(yu) 作品分析》等多部教材和文集……在中國近代音樂(le) 史上,吳祖強是個(ge) 不可忽略的名字。

  吳祖強1927年生於(yu) 北京,1947年進入南京國立音樂(le) 院理論作曲係學習(xi) ,師從(cong) 江定仙。新中國成立後,吳祖強成為(wei) 首批留蘇的三名音樂(le) 專(zhuan) 業(ye) 學生之一,與(yu) 指揮家李德倫(lun) 、女高音歌唱家郭淑珍一同赴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樂(le) 學院留學,回國後在中央音樂(le) 學院作曲係任教,曆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1978年任中央音樂(le) 學院副院長,1982年任院長。2019年6月,由吳祖強作詞、杜鳴心作曲的《萬(wan) 泉河水清又清》入選中宣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優(you) 秀歌曲100首”。

  留蘇歸國 從(cong) 未離開過講台

  在創作方麵,吳祖強創作了管弦樂(le) 、協奏曲、舞劇、大合唱、室內(nei) 樂(le) 、獨奏曲等各種體(ti) 裁和形式的音樂(le) 作品,其中最為(wei) 觀眾(zhong) 熟知的是與(yu) 杜鳴心合作的中國舞劇《魚美人》,以及與(yu) 杜鳴心、王燕樵、施萬(wan) 春、戴宏威合作的現代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jun) 》。此外,吳祖強與(yu) 劉德海、王燕樵合作的琵琶協奏曲《草原小姐妹》,與(yu) 劉德海合作的琵琶與(yu) 管弦樂(le) 隊音詩《春江花月夜》也廣受歡迎。他根據阿炳二胡獨奏曲改編的《二泉映月》《聽鬆》,以及根據劉天華原作二胡曲改編的《良宵》同樣是久演不衰的經典作品。

  吳祖強的這些交響樂(le) 作品,以西洋管弦樂(le) 技法表達民族情感,完美的藝術形式與(yu) 深度的思想內(nei) 涵相統一,充分體(ti) 現了民族的魂魄,成為(wei) 了二十世紀華人音樂(le) 經典。

  雖然著作等身,但吳祖強最為(wei) 驕傲的是這一生他從(cong) 未離開過講台。吳祖強曾擔任中央音樂(le) 學院的副院長和院長,在任時間加起來長達11年,為(wei) 世界培育出了許多的優(you) 秀音樂(le) 人才。他的教學生涯持續了50多年,創作反而成了他的業(ye) 餘(yu) 工作。吳祖強留學回國後回到講台報效祖國,他把在蘇聯學到的西洋管弦樂(le) 技法係統地引進中國的音樂(le) 教學,編著出版了作曲技術理論教材《曲式與(yu) 作品分析》及其他一些譯著,這些教材被幾代音樂(le) 學子使用。如今《曲式與(yu) 作品分析》一書(shu) 在內(nei) 地和港澳台地區已出版了十幾萬(wan) 冊(ce) ,榮獲國家高等院校優(you) 秀教材獎。他的音樂(le) 創作與(yu) 教學,為(wei) 中國主流音樂(le) 文化的創建立下卓著的功勳,推動了中國交響樂(le) 創作的發展。

  作為(wei) 吳祖強的學生,作曲家郝維亞(ya) 非常清楚老師的想法,“他是一位作曲家,但是他在任何時候都可以驕傲地說,他這輩子沒有離開過講台。”

  對待專(zhuan) 業(ye) 認真的態度令人難忘

  從(cong) 1989年考入中央音樂(le) 學院作曲係本科,到博士畢業(ye) ,郝維亞(ya) 跟吳祖強學了十年作曲。吳祖強留給郝維亞(ya) 最深的印象是嚴(yan) 謹。

  “嚴(yan) 格意義(yi) 上講,我是他最後一個(ge) 本科生,從(cong) 我之後,他就隻收研究生了。嚴(yan) 謹可以說體(ti) 現在他工作、生活的方方麵麵。”郝維亞(ya) 還記得,有一次上課的時候講起肖斯塔科維奇的《第十三交響樂(le) 》,吳祖強從(cong) 書(shu) 架上抽出這部作品的總譜,上麵密密麻麻做著記錄,“他告訴我,當時這部作品首演的時候,他就坐在肖斯塔科維奇的背後,目睹各種細節,很難得,老師那種對待專(zhuan) 業(ye) 的認真態度,至今讓我很難忘。”

  學生成長的點滴,吳祖強都記在心裏。每當郝維亞(ya) 創作出新作品時,吳祖強都會(hui) 到現場聽,並提出各種建議,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2014年。2014年,上海國際藝術節開幕式上演郝維亞(ya) 創作的歌劇《一江春水》,而彼時的吳祖強身體(ti) 已經大不如前,但他堅持坐著輪椅專(zhuan) 程到上海看完歌劇首演,“當時我就有一種感覺,老師以後恐怕很難出門了。”於(yu) 是那次,郝維亞(ya) 特地帶著吳祖強到外灘和浦東(dong) 看了看,那也是老人最後一次出遠門。本組文/記者 田婉婷 統籌/劉江華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