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2022年中秋晚會》:匯聚全球華人目光 共譜中華血脈親情

發布時間:2022-09-14 10:50: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閻晶明(中國作協副主席)

  圓圓圈圈相套的“三圓”舞台與(yu) 月圓人圓的佳節寓意相映襯,新技術與(yu) 傳(chuan) 統文化融合打造如詩如畫般的佳節美景……今年的《中央廣播電視總台2022年中秋晚會(hui) 》以兼收並蓄、多元交融的樣式詮釋傳(chuan) 統文化與(yu) 時代精神。通過《江月初照》《山河明月》《皓月千秋》三個(ge) 篇章,將神州大地深厚的文化積澱和實景山水完美結合,實景、虛幻、內(nei) 景、外景,共同描繪了一幅“好時節,願得年年,常見中秋月”的美好景象。在這場展現親(qin) 情、鄉(xiang) 情、中華情的團圓盛會(hui) 中,全球華人目光匯聚,共譜血脈親(qin) 情。

  中秋節是中華民族的傳(chuan) 統節日,承載著家庭、親(qin) 情、團聚的文化內(nei) 涵。總台中秋晚會(hui) 圍繞月文化設題,構建了一幅中秋習(xi) 俗和民風的斑斕畫卷。晚會(hui) 在故事化敘事傳(chuan) 播中將深厚的傳(chuan) 統文化凝結成民族符號,層層推進、不斷深化,讓古老的文化煥發出時代光彩和人文魅力。《江月初照》篇展現博大精深的月文化,傳(chuan) 遞文化自信;《山河明月》詮釋悠久習(xi) 俗,再現合家團聚的溫馨場景;《皓月千秋》傳(chuan) 遞全球華人“天涯共此時”的歡樂(le) 氣氛,蘊藉深摯濃鬱的家國情懷。

  在觀看總台中秋晚會(hui) 的同時,觀眾(zhong) 不僅(jin) 體(ti) 會(hui) 到了中華傳(chuan) 統文化之美,更在潛移默化中接受著傳(chuan) 統文化的教育和熏陶。《淩波樂(le) 舞》中,舞者穿著以南北朝畫像磚為(wei) 設計理念的服飾,在古琴、笛子的伴奏下,翩翩起舞,以一支舞蹈牽動一段曆史;歌曲《吉慶團圓》將中秋習(xi) 俗唱響,這是傳(chuan) 統文化的傳(chuan) 承體(ti) 現。

  為(wei) 了能讓觀眾(zhong) 更直觀感受到傳(chuan) 統文化的魅力,中秋晚會(hui) 注重通過高沉浸感的視覺效果,構建出一幅幅靈動唯美的傳(chuan) 統生活圖景,提升了觀眾(zhong) 的現場感和參與(yu) 感,讓大家在屏幕前就能有直接“觸碰”厚重的中國曆史的體(ti) 驗感。《念奴嬌·中秋》和《把酒問月》以古詩新唱的形式,勾起觀眾(zhong) 的共同回憶,引發強烈情感共鳴,讓悠久的文明再現舞台,實現跨時空的文化交融。

  總台中秋晚會(hui) 充分利用新科技助力節目呈現手段創新,通過精心編排設計,絲(si) 絲(si) 入扣地展現出拚搏奮鬥的民族精神與(yu) 新時代非凡十年取得的曆史性成就。節目注意從(cong) 細微處表現溫暖幸福的百姓生活——《小城是故鄉(xiang) 》描繪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xiang) 心五洲同的景象;《如願》將普通人家的合影搬上舞台,詮釋了親(qin) 情帶給人們(men) 的溫暖和希望;歌曲《我們(men) 會(hui) 更好》中,一句“香港明天會(hui) 更好,我們(men) 會(hui) 更好”,產(chan) 生千山一脈、萬(wan) 水同源的情感升華。節目中,還能看到新時代拚搏向上的奮鬥群像。《守候》聚焦平凡人的奮鬥故事,不僅(jin) 在大屏幕上展現老師、外賣員、快遞員、環衛工人等奮鬥者的照片,伴舞也注重各職業(ye) 身份的帶入和敘事功能,突出了舞蹈的主題意識。舞者們(men) 形成的人橋造型,似有“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之感。

  科技與(yu) 藝術的交融,讓中華文明的瑰寶更鮮活地展現在舞台上,也為(wei) 晚會(hui) 增添了時代特色。總台中秋晚會(hui) 首次采用超高清和三維聲製作播出,借助科技力量,實現了傳(chuan) 統文化符號與(yu) 當今呈現方式的交融,擴展了傳(chuan) 統文化的傳(chuan) 播空間。

  在節目展現形式上,構建了立體(ti) 多元的多維空間,實現虛擬場景、外景拍攝和現實舞台的有機結合,使深厚文化底蘊與(yu) 創新技術手段相得益彰。歌曲《聲聲慢》《這一生關(guan) 於(yu) 你的風景》中用特效展現蘇繡的精美,千針萬(wan) 線,繡出了深植其中的匠心;《銀河中的星星》通過虛擬製片技術,實現晚會(hui) 與(yu) 神舟十四號航天員的互動,來自中國空間站的祝福聲聲入耳。

  中秋節作為(wei) 中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在海外華僑(qiao) 華人中的影響愈發強大。總台中秋晚會(hui) 將傳(chuan) 統節日的文化內(nei) 涵與(yu) 時代精神、前沿科技創新融合,不僅(jin) 是中華兒(er) 女相互傾(qing) 訴對美好生活願景的大舞台,也是寄托思鄉(xiang) 之情的平台,還是一張文化名片——生動反映著中國人民的精神麵貌和時代風采,呈現出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和蓬勃生命力。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