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巴山間的那座小城
作者:杜榮
離開家鄉(xiang) 幾十年了,身處繁華的京城,心卻牽掛著秦巴山間那座寂靜的小城。
小城北依秦嶺,南屏巴山,緊鄰漢江河畔,麵積很小,南北東(dong) 西均2公裏,騎自行車繞城一周僅(jin) 30分鍾。據《漢書(shu) ·地理誌》等古籍記載,戰國秦惠文王時期設置小城,築城之初希望城池堅固,因而縣城自設置以來一直叫城固,已有2300多年曆史。鍾樓北邊古樸的老街、曆經歲月侵蝕的商鋪門板、油光的立柱、斑駁的牆皮,述說著歲月的滄桑。
小城四季蔥蘢。春季幾場雨後,綠色就成了主色調。漸漸地,旱地裏冬眠的蟲子拱出來了,水田裏的螺螄蠕動得更歡暢了。縣城周邊的池塘以及緊鄰縣城的漢江河灘地,覓食後的朱鹮或悠閑地踱步,或徑直飛回樹林裏揀拾樹枝築巢,為(wei) 繁殖後代做準備。夏秋兩(liang) 季,雨水豐(feng) 沛,草木瘋長。秋季,田野上油菜苗綠意盎然,山坡上闊葉喬(qiao) 木和雜灌、油鬆等針葉樹混生,色彩斑斕,生機無限。
小城西邊不遠處是張騫墓園,氣勢宏偉(wei) 。小時候常聽大人講述故鄉(xiang) 先賢張騫出使西域的故事,驚心動魄。張騫出使西域,兩(liang) 次被胡人捉住,威逼利誘,都沒有動搖他的初心。張騫被關(guan) 押十幾年後,終得機會(hui) 逃脫,繼續執行出使任務。
抗日戰爭(zheng) 時期,西北聯大在城固辦學,有三處校址,兩(liang) 處在縣城,一處在縣城西南12公裏我們(men) 鎮的古路壩。聯大在城固辦學7年多,張伯聲、黎錦熙、許壽裳等400多名教授在此傳(chuan) 承中華文化,開拓中國現代科技,先後有1632名畢業(ye) 生走出城固,為(wei) 振興(xing) 中華民族做出了貢獻。我在鄉(xiang) 村讀完初中後到縣城繼續求學,母校一中的校園裏有一座磚木結構的四合院二層小樓,那便是西北聯大法商學院舊址。
1932年12月,紅四方麵軍(jun) 穿越秦嶺,在城固縣小河街戚家大院召開了部分師以上幹部大會(hui) ,確定了今後軍(jun) 事指揮機製和戰略轉移方向。而後,部隊兵分兩(liang) 路繼續向南轉移。徐向前率領先頭部隊在升仙村與(yu) 敵人展開激戰,之後渡過漢江,在衡家大院召開黨(dang) 團會(hui) 議。瞻仰紅四方麵軍(jun) 小河口會(hui) 議遺址、升仙村戰鬥遺址,以及漢江沙河營、柳林渡口、衡家大院,不禁心生對先烈的敬仰之情。
離開家鄉(xiang) 30多年了,每次回老家,我都要在縣城停留,品嚐家鄉(xiang) 美食,再看看縣城的變化。縣城原先縱橫的5條大街,如今已擴為(wei) 10條,縣域經濟蓬勃發展。曾經凋敝空落的鄉(xiang) 村,吸引越來越多的青年返鄉(xiang) ,利用互聯網和無人機等科技手段從(cong) 事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身處秦巴山地的老百姓已擺脫了貧困,煥發出生機與(yu) 活力。家鄉(xiang) 的興(xing) 盛是我心底多年的企盼,因為(wei) 那裏有我的父老鄉(xiang) 親(qin) ,那裏是我的根。如今,我從(cong) 北京乘坐複興(xing) 號列車,7個(ge) 小時即可到達家鄉(xiang) 。這座小城的點滴變化,正是時代的縮影。
思念小城,祝福小城。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