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地球,我們是“追星”的星
天鏈二號03星成功發射
報告地球,我們(men) 是“追星”的星
光明日報記者 張蕾 張曉華光明日報通訊員 張銀 高令飛 王江永
7月13日,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天鏈二號03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此舉(ju) 標誌著我國第二代中繼衛星係統完成三星組網,兩(liang) 代全球中繼衛星係統同時在軌服務的能力將大幅提升。
我國自2003年起開展中繼衛星研製工作,2012年完成天鏈一號三星組網,成為(wei) 世界上第二個(ge) 擁有全球覆蓋能力中繼衛星係統的國家。2012年到2022年的10年間,我國實現了從(cong) 天鏈一號到天鏈二號的巨大跨越,天基測控與(yu) 數據中繼能力再上新台階。
從(cong) 無到有,第一代中繼衛星係統圓滿收官
“中繼衛星是‘衛星的衛星’。”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天鏈二號03星副總指揮詹克強介紹,它可以充分發揮軌道高度優(you) 勢,“居高臨(lin) 下”追蹤在中低軌運行的航天器,並將獲得的數據實時回傳(chuan) 到地麵,“相當於(yu) 一個(ge) 天上的數據中轉站,可為(wei) 衛星、飛船等提供數據中繼和測控服務,能夠極大地提高各類衛星的使用效益和應急能力,同時還能大幅減少地麵站和測量船的數量,經濟優(you) 勢非常明顯”。
天鏈衛星投入使用前,我國一直依托陸基測控站和遠望係列測量船支撐航天器的發射測控和在軌通信任務。2003年10月,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於(yu) 在軌期間數次與(yu) 地麵控製站天地通話。“這種通話有嚴(yan) 格的限製,必須在地麵測控站收到飛船信號後,利用極短的時間窗口抓緊通信,而其餘(yu) 時間航天員隻能在狹小封閉的艙內(nei) 默默等待下一個(ge) 通信周期的到來。”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天鏈二號03星總指揮張鵬說。
2008年、2011年和2012年,我國先後成功發射天鏈一號01、02、03星,完成三星在軌組網。三顆衛星分別位於(yu) 非洲、印度洋、太平洋上空,對中低軌航天器實現了近100%覆蓋。2013年6月20日上午10時許,在神舟十號載人飛船上,航天員王亞(ya) 平為(wei) 全國中小學生進行了一次51分鍾的信號連續、畫麵清晰的太空授課。“從(cong) 間斷通信到連續傳(chuan) 輸,巨大的變化得益於(yu) 天鏈一號係統的建成。”張鵬介紹,2016年我國發射天鏈一號04星接替超期服役的01星,2021年又成功發射天鏈一號05星,至此我國第一代中繼衛星係統圓滿收官。
從(cong) 有到強,中繼衛星“天團陣容”再升級
2010年,我國啟動天鏈二號衛星的研製工作。天鏈二號衛星采用東(dong) 方紅四號公用平台研製,在充分繼承第一代中繼衛星技術狀態的基礎上,采用更加先進的載荷技術,配置多種新型天線,可兼容天鏈一號的工作頻率,擴展帶寬和轉發器通道數量,對用戶目標的服務數量增加1倍,傳(chuan) 輸總速率達到千兆比特每秒(Gbit/s)量級,衛星服務覆蓋範圍得到極大提升,能夠兼顧部分地球同步軌道用戶的服務需求。
2019年3月,天鏈二號01星成功發射,拉開了我國中繼衛星係統更新換代的序幕。天鏈二號衛星與(yu) 天鏈一號係統合作,主要為(wei) 飛船、空間實驗室、空間站等載人航天器和中低軌資源衛星提供數據中繼和測控服務,並為(wei) 航天器發射提供測控支持。
2021年12月,天鏈二號02星成功發射。僅(jin) 7個(ge) 月後,太空又迎來天鏈二號03星“入列”。這驗證了天鏈二號衛星的快速研製能力,為(wei) 後續二代中繼多星快速在軌組網提供了重要支撐,我國天基測控與(yu) 傳(chuan) 輸網絡建設的步伐進一步加快。
“1+1+1>3”,天基服務效能大提升
受天線終端數量和衛星數量限製,原有中繼衛星係統服務能力無法滿足我國日益增長的數據中繼需求。第二代中繼衛星係統(包括天鏈二號01星、02星和03星在內(nei) )的全球組網,將大大緩解中繼衛星係統資源的統籌問題,發揮出“1+1+1>3”的應用效能。“如今,中國空間站上的航天員可以隨時與(yu) 地麵進行視頻和語音通信,暢享全wifi智能生活。對於(yu) 太空授課等需要強信號、長弧段天基支持的重要太空活動,天鏈二號都能夠從(cong) 容應對。”詹克強自豪地表示。
在高軌通信衛星的發射過程中,部分軌道弧段處於(yu) 境內(nei) 地麵測控站的盲區,以往通常采用測量船等手段保障發射段測控鏈路的安全性。而2022年4月發射的中星6D衛星,成功應用中繼測控終端實現了與(yu) 天鏈係列衛星的天基測控,充分驗證了中繼衛星係統為(wei) 高軌通信衛星提供測控服務的可行性。據悉,該模式可有效降低衛星發射階段對測量船等的依賴,大大增強我國對衛星的自主測控能力。
今年6月,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搭載3名航天員飛向太空,將實現在軌駐留6個(ge) 月的目標。張鵬強調,在這6個(ge) 月的駐留時間內(nei) ,兩(liang) 代天鏈衛星係統將全天候為(wei) 空間站和地麵站搭建可靠的信息“天路”,為(wei) 航天員的生活和工作保駕護航——“兩(liang) 套全球中繼衛星係統被大家親(qin) 切地戲稱為(wei) ‘追星’的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