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學徒製:“現場工程師”培養的秘密武器
作者:陳鵬(陝西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馬知道(陝西師範大學教育學部研究生)
職業(ye) 教育是與(yu) 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教育類型。普通教育的宗旨是讓學生習(xi) 得科學知識,進而提升國民科學文化素養(yang) ,培養(yang) 學術型人才;而發端於(yu) 傳(chuan) 統學徒製的職業(ye) 教育則是向學生傳(chuan) 授技術知識,培養(yang) 技術技能型人才。相對於(yu) 普通教育,中國特色學徒製是職業(ye) 教育改革方向,也是實施現場工程師專(zhuan) 項培養(yang) 計劃必須關(guan) 注的現實問題。
中國特色學徒製的核心是產(chan) 教融合、校企合作和工學結合。按照我國現行行政隸屬關(guan) 係,除技工教育外,我國中等職業(ye) 教育、高職專(zhuan) 科教育和職業(ye) 本科教育均由相應的地方教育行政部門舉(ju) 辦和管理。由於(yu) 教育部門更熟悉普通教育的辦學規律,在缺乏企業(ye) 參與(yu) 的背景下,校企“兩(liang) 張皮”問題一直存在並延續至今。一方麵,企業(ye) 參與(yu) 的缺乏,使職業(ye) 學校專(zhuan) 業(ye) 設置很難對接經濟產(chan) 業(ye) 需要,人才培養(yang) 規模質量與(yu) 產(chan) 業(ye) 需求存在剛性或結構性矛盾;課程內(nei) 容不能有效對接職業(ye) 資格,企業(ye) 的認同度不高;職業(ye) 學校教學依然沿襲普通學校學科化教學模式,不能有效對接生產(chan) 過程;“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較為(wei) 滯後,企業(ye) 技術人員進入職業(ye) 學校缺乏製度支持,加之職業(ye) 教育評價(jia) 製度沒有及時跟進,職業(ye) 學校作為(wei) 校企合作的一方主體(ti) ,很難有效支持企業(ye) 發展,學生實踐性教學麵臨(lin) “一廂情願”的尷尬境地。另一方麵,在經過世紀之交的校企分離改革後,出於(yu) 對產(chan) 品質量的保障和經濟效益的考量,企業(ye) 缺乏重新舉(ju) 辦或參與(yu) 職業(ye) 教育的動力,甚至對參與(yu) 學校學生的實踐實訓也持消極態度,職業(ye) 學校實習(xi) 實訓麵臨(lin) 現實困難。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中國特色學徒製改革這一關(guan) 乎職業(ye) 教育發展的核心問題。2022年,教育部等五部門發布《關(guan) 於(yu) 實施職業(ye) 教育現場工程師專(zhuan) 項培養(yang) 計劃的通知》(以下簡稱“專(zhuan) 項培養(yang) 計劃”),是近年來我國學徒製改革的又一重大舉(ju) 措,旨在麵向重點領域數字化、智能化職業(ye) 場景下人才緊缺技術崗位,遴選發布生產(chan) 企業(ye) 崗位需求,對接匹配職業(ye) 教育資源,以中國特色學徒製為(wei) 主要培養(yang) 形式,在實踐中探索形成現場工程師培養(yang) 標準,培養(yang) 一大批具備工匠精神,精操作、懂工藝、會(hui) 管理、善協作、能創新的現場工程師,展示了國家和政府深化中國特色學徒製改革的堅定態度。
專(zhuan) 項培養(yang) 計劃采用由上而下的製度安排,對我國實施職業(ye) 教育現場工程師專(zhuan) 項培養(yang) 的總體(ti) 思路、工作目標、重點任務以及組織實施進行頂層設計。重點圍繞校企聯合實施學徒培養(yang) 、推進招生考試評價(jia) 改革、打造雙師結構教學團隊、助力提升員工數字技能四個(ge) 關(guan) 鍵問題進行了部署。這種由上而下的製度變革,能充分彰顯我國的製度優(you) 勢,通過各級國家機構有機協同和政策支持,確保項目目標的實現。
但專(zhuan) 項培養(yang) 計劃實施需要認真研究企業(ye) 的內(nei) 在動力問題。近年來,國務院、教育部等頒布一係列旨在實施中國特色學徒製改革的行政法規和規章,全國人大順應時代及時修訂了《職業(ye) 教育法》,確立了中國特色學徒製的法律地位。但客觀來說,在實施學徒製改革過程中,企業(ye) 舉(ju) 辦或參與(yu) 職業(ye) 教育內(nei) 在動力問題仍然需要通過深化改革予以化解。以中國特色學徒製為(wei) 主要培養(yang) 形式,在實踐中探索培養(yang) 現場工程師是專(zhuan) 項培養(yang) 計劃的目標與(yu) 策略,需要調動市場主體(ti) 企業(ye) 的積極性與(yu) 能動性。可以說,要把企業(ye) 作為(wei) 現場工程師培養(yang) 的重要主體(ti) ,給予項目企業(ye) “金融+財政+土地”組合式激勵固然重要,但更為(wei) 重要的是解決(jue) 其內(nei) 部動力問題。德國“雙元製”職業(ye) 教育之所以被世界各國借鑒,成功之處就在於(yu) 國家通過立法解決(jue) 企業(ye) 的人力資本流失危機,促進了企業(ye) 的可持續發展。而在我國現行法律框架下,項目企業(ye) 知識產(chan) 權不確定性的風險、高技術技能人才的不確定流動都會(hui) 對項目企業(ye) 投資職業(ye) 教育產(chan) 生不利影響。因此,實施專(zhuan) 項培養(yang) 計劃,應借鑒德國等發達國家職業(ye) 教育立法經驗,在國家法律層麵對企業(ye) 舉(ju) 辦或參與(yu) 職業(ye) 教育進行係統設計和具體(ti) 規範,以保護企業(ye) 的知識產(chan) 權和人力資本,方能實現更長遠的發展。
另一方麵,作為(wei) 項目合作另一主體(ti) 的職業(ye) 院校,專(zhuan) 項培養(yang) 計劃充分發揮政府職能,從(cong) 政策層麵予以學校全麵支持。學校參與(yu) 專(zhuan) 項培養(yang) 計劃情況可以作為(wei) 高職“雙高計劃”、中職“雙優(you) 計劃”等考核遴選參考,地方教育附加專(zhuan) 項資金和現代職業(ye) 教育質量提升專(zhuan) 項資金的統籌規劃也對項目學校予以傾(qing) 斜,對績效顯著的學校給予獎勵,支持項目學校與(yu) 合作企業(ye) 共同加大產(chan) 教融合實訓基地、工程訓練中心等的建設投入等優(you) 惠。這一係列組合拳極大釋放了政策紅利,對於(yu) 調動學校積極參與(yu) 項目實施具有強勁的外部推動力。但需要注意的是,有效推動專(zhuan) 項計劃實施,相關(guan) 學校的內(nei) 涵發展也至關(guan) 重要。學校要更新觀念、主動變革,始終堅持技術技能人才培養(yang) 的學校類型定位,按照技術生成的邏輯對職業(ye) 教育專(zhuan) 業(ye) 設置、課程內(nei) 容和教學組織進行重組。完善校企合作的體(ti) 製機製,學校專(zhuan) 業(ye) 設置要與(yu) 先進製造業(ye) 、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和現代服務業(ye) 等重點領域高端化、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要求相對接,避免學科化傾(qing) 向;專(zhuan) 業(ye) 課程體(ti) 係、核心課程、高水平教材以及配套的數字化資源要與(yu) 現場工程師資格獲取相對接,避免按照學科邏輯組織課程;教學過程要與(yu) 真實的生產(chan) 過程相對接,從(cong) 做中學,從(cong) 做中教,避免按照學科課程進行教學。同時,學校要根據專(zhuan) 項培養(yang) 計劃不斷完善考試評價(jia) 製度改革,和企業(ye) 合作打造一支高質量“雙師型”教師團隊,助力企業(ye) 員工數字技能提升,這樣才能實現專(zhuan) 項培養(yang) 計劃的培養(yang) 目標。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