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象盡意 意隨字出——漢字民俗的象與意
作者:尹潔(北京師範大學國際中文教育學院副教授)
每到歲末年初,大街小巷喜氣洋洋。何以見得?高懸的燈籠、紅色的窗貼、新書(shu) 的對聯、倒掛的福字……這些物象與(yu) 文字向人們(men) 展示著喜慶的氣氛、美好的心願、嶄新的開始。“象”與(yu) “字”一起,給中國人帶來了“年”的意境和“俗”的風味。這裏的“象”既可以是具體(ti) 的物象、形象,也可以指物象、形象所蘊含的象征之意。借助這些可見、可感、可知而且具有概括性和代表性的物象和形象,中國人形成了對特定意義(yi) 的情感認同和理性認知,具有了以個(ge) 別表現一般、以單純表現豐(feng) 富、以有限表現無限的意旨。此時,漢字已經超越了語言的記錄工具,而表現出“象”的身份,傳(chuan) 達出“意”的內(nei) 蘊,成為(wei) 中華文化的標識性符號。不僅(jin) 是新年,而且在許多重要場合,漢字通過“立象”創造了盡言、盡意、盡神的精神格局和價(jia) 值追求,實現了民族思維和審美情趣的完美表達。
漢字之盡言
在討論語言與(yu) 文字的關(guan) 係時,一般認為(wei) ,語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文字是對語言的再編碼。而漢字在記錄漢語、傳(chuan) 遞和交流信息時,不僅(jin) 是被動地以字符載錄漢語,還可以通過形體(ti) 結構的創造性變化,為(wei) 語言表達、信息傳(chuan) 播和藝術創作營造充裕的空間。以漢字分合變幻的形體(ti) ,濟語言之意趣。
以詩詞創作為(wei) 例,人們(men) 經常利用漢字字形的拆分組合,通過充滿智巧和趣味的手段,實現遊戲娛樂(le) 與(yu) 語言文字的凝聚。
黃庭堅《兩(liang) 同心》詞中有一句:“你共人、女邊著子,爭(zheng) 知我、門裏挑心。”從(cong) 詞意看,這句詞表達了作者對於(yu) 和愛人團聚的期望。仔細看,“好”“悶”二字被拆解隱於(yu) 詞句中。馮(feng) 金伯《詞苑萃編》斥之:“鄙俚不堪入誦。”殊不知人之情愛肆意灑脫、自然真切,亦是可愛,這正顯示出作者的語言藝術。而將漢字拆分後引入詩詞創作,“字妝入詞,始此”。
除了拆解漢字,在詩詞創作中還可以對漢字字形進行特殊處理,包括字形的大小、長短、正反,筆畫構件的增損、拆借、離斷,位置的高低、顛倒、欹側(ce) 等。這種將詩歌、謎語、圖畫綜合表現,達到“以意寫(xie) 圖,令人自悟”效果的詩歌,就是“神智體(ti) ”,也稱“形意詩”“謎象詩”。其中最為(wei) 有名的當屬蘇軾所創《晚眺》,東(dong) 坡自述“賦詩亦易事,觀詩稍難耳”。全詩字麵僅(jin) 12個(ge) 字,有長寫(xie) ,有短寫(xie) ;有橫寫(xie) ,有側(ce) 寫(xie) ;有反寫(xie) ,有倒寫(xie) ,解出來卻是一首七絕:“長亭短景無人畫,老大橫拖瘦竹筇。回首斷雲(yun) 斜日暮,曲江倒蘸側(ce) 山峰。”
神智體(ti) 詩在民間廣為(wei) 流傳(chuan) 。相傳(chuan) 古代潮州才女尤孟娘用神智體(ti) 寫(xie) 過一首思念情郎的詩,重慶萬(wan) 縣曆代編修的《萬(wan) 縣誌》也載有詩謎碑之事,甚至還有人將色彩摻入詩句的書(shu) 寫(xie) 中,通過顏色的渲染傳(chuan) 達詩意。這些奇巧的創造與(yu) 設計,正是利用了漢字“以形會(hui) 意”“見形知義(yi) ”的特點,將漢字的表意功能加以強化和延伸,豐(feng) 富了語言的表達,激發出更為(wei) 多元的文化樣式。
漢字之盡意
漢字作為(wei) 表意體(ti) 係的文字,它的誕生就是“象”與(yu) “意”的抽象化合。“見鳥獸(shou) 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shu) 契。”漢字漫長的發明和演化曆史,就是不斷觀物而取象、立象以盡意的過程。
如“喜”,甲骨文寫(xie) 作(見圖1)、(見圖2),《說文》:“喜,樂(le) 也。從(cong) 壴,從(cong) 口。”“壴”是“鼓”的初文,聽到鼓聲人便會(hui) 產(chan) 生快樂(le) 之感,歡喜的情緒表現在笑口之中,故從(cong) 口。在漢代的隸書(shu) 中,“喜”或寫(xie) 作上下重疊的兩(liang) 個(ge) “吉”字,(見圖3),或寫(xie) 作上“吉”下“古”的(見圖4)形。後來的“雙喜”就是此形的左右繁複。
“喜”義(yi) 為(wei) “喜樂(le) 、喜慶”,在文獻中常見。《詩經》中有“即見君子,我心則喜”的詩句。到了明清時期,人們(men) 對“喜”字的喜愛尤勝。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都會(hui) 將“喜”字作為(wei) 日常生活的裝飾符號。明定陵中,皇後的“萬(wan) 壽福喜”禮服上繡有多個(ge) “喜”字。康熙年間的《萬(wan) 壽盛典初集》記錄了十四貝子進獻的“萬(wan) 壽雙喜鼎”“雙喜祝壽玉杯”“四喜漢銅爐”等。而在婚慶中常見的“囍”,更是作為(wei) 一種象征標識,成為(wei) 中華傳(chuan) 統的民間喜慶習(xi) 俗,長久地流傳(chuan) 下來。
除了“喜”,還有“福”“壽”等漢字,憑借其形體(ti) ,以及異體(ti) 和異化字形,創製了裝飾形態各具特色的藝術品,如百壽圖、萬(wan) 壽屏、福壽碑等。人們(men) 通過視覺、知覺將漢字形體(ti) 內(nei) 化為(wei) 認知、理解和感受,進而上升為(wei) 誌氣意念,甚至是精神氣象,也成為(wei) 漢字所盡之“意”,“從(cong) 心察言而知意”的詮解。
漢字之盡神
關(guan) 於(yu) 漢字的起源,有多種傳(chuan) 說,其中有代表性的:一是倉(cang) 頡造字說。《淮南子·本經訓》:“昔者倉(cang) 頡作書(shu) ,而天雨粟,鬼夜哭。”二是八卦說。《周易·係辭下》和《說文解字敘》記有八卦與(yu) 文字的關(guan) 聯。伏羲氏“仰則觀象於(yu) 天,俯則觀法於(yu) 地,觀鳥獸(shou) 之文與(yu) 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yu) 是始作八卦”。作八卦的目的包括“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wan) 物之情”(《係辭》),“以垂憲象”(《說文敘》)。無論何說,都給原始漢字賦予了上通天神、下伏鬼魔的神力,對漢字的推崇遂源於(yu) 此。而漢字記錄著世間萬(wan) 物的方方麵麵,正是所謂“字裏乾坤”。這就使得人們(men) 在使用漢字時,會(hui) 產(chan) 生源於(yu) 漢字形體(ti) 結構的聯想和猜測。帶著對自然、神靈的崇拜與(yu) 畏懼,對祖先、聖賢的禮敬與(yu) 尊奉,漢字逐漸被賦予神聖化的意義(yi) 。
中國古代的避諱緣起於(yu) 原始禁忌層麵的避害。《左傳(chuan) ·桓公六年》記載:“周人以諱事神,名終將諱之。”至孔子編纂刪定《春秋》,提出“為(wei) 尊者諱,為(wei) 親(qin) 者諱,為(wei) 賢者諱”的原則和態度,避諱被注入了儒家思想的元素。秦漢以後,人名避諱逐漸專(zhuan) 有化、製度化,成為(wei) 每個(ge) 社會(hui) 成員必須遵守的規約。通過書(shu) 寫(xie) 形成的文字避諱,要求在視覺上所諱之字不直接出現,故產(chan) 生了多種多樣的避諱方法,如改字、缺筆、空字、分析、墨圈、說明等。從(cong) 表麵看,書(shu) 麵避諱就是對漢字字形的更改。在不影響語義(yi) 表達的前提下,有意利用字符形體(ti) 的區別性,造成似是而非的效果,以避諱尊、親(qin) 、賢者的名字。
觀世間之象而成漢字,察漢字之象以曉中華。漢字是中國人創造的漢字,也是中國人使用的漢字。它不僅(jin) 在點畫、構件、整字的靜態層麵展示出中華文化精髓,也在書(shu) 寫(xie) 形式、排列方式、呈現樣式等動態層麵顯現出傳(chuan) 統思想和民俗智慧。
《光明日報》(2023年12月24日 05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