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洪崖洞“父母相親角”:戴著口罩悄悄開起來了
身著暗紅色針織裙、戴著口罩的女子用折扇遮住鼻尖以下,壓低嗓音,對著一個(ge) 擦肩而過的男子看似不經意地問了句:“你家是弟弟還是妹妹?”“妹妹。”女人眼裏閃過一道光:“來,聊一下。”
在重慶方言中,“弟弟”和“妹妹”分別有兒(er) 子和女兒(er) 之意。疫情一好轉,因疫情中斷的洪崖洞“父母相親(qin) 角”就“迫不及待”地恢複了。從(cong) 本月開始,每周六上午,都有數百名父母自發來到洪崖洞頂樓的城市陽台,為(wei) 兒(er) 女的終身大事忙碌。
有人連來了四年
都“相”出了經驗
“你看那種穿著講究一點,鞋子、頭發幹幹淨淨的中老年人,說話知書(shu) 達理,那麽(me) 小孩多半也不錯。要是那種帶‘把子’,表達能力也不好的,我一般聊兩(liang) 句就會(hui) 借故離開。”
“男,32歲,1.72米,銀行員工,月入1萬(wan) ,性格穩重,想尋找33歲以下,身高1米6以上……”“1987年女,名牌大學畢業(ye) ,會(hui) 計,文靜大方……”
周六上午,洪崖洞城市陽台上人頭攢動,打扮各不相同的中老年人展示出簡短的數字和文字,相同的是,口罩上方的眼裏都流露出期翼的神色。
他們(men) 大多用A4紙將資料打印出來,擺在顯眼位置,有的擱在傘(san) 麵上,有的舉(ju) 在手中,有的甚至就用別針固定在胸前。
寥寥幾句,描述的卻是自己的心肝寶貝。
還有的人沒拿資料,而是不停穿梭在人群中,用犀利的眼神打量著身邊的男男女女,判斷對方的子女是否有可能成為(wei) 自己孩子的另一半。
讓大多數人做出判斷的,主要是對方描述的年齡、職業(ye) 、性格,以及父母的形象。
“娃兒(er) 不小了,他不結婚,我就一直不放棄。”從(cong) 重慶一家老牌國企下崗的張慶芳是第四年來“相親(qin) 角”,為(wei) 在一家文化傳(chuan) 媒公司做文職的兒(er) 子找對象。“平時他工作忙,除了公司同事,接觸麵很窄,去哪裏找?這裏畢竟什麽(me) 人都有,總有機會(hui) 遇到合適的。”
張慶芳從(cong) 包裏掏出一袋饅頭,“我從(cong) 大渡口過來,沒來得及吃早飯,早點來占個(ge) 好點的位置。”她所說的“好位置”,是張培爵紀念碑旁的一個(ge) 花台,寬度剛好能讓她穩穩當當地坐下。
“這種形式我覺得很真實。父母都在場,多聊聊就能很快了解。對了,江蘇衛視的《新相親(qin) 時代》(綜藝節目)你看過沒得嘛,這就是現實版的《新相親(qin) 時代》。”張慶芳咧開嘴笑了,向記者傳(chuan) 授她的相親(qin) 經驗,“你看那種穿著講究一點,鞋子、頭發幹幹淨淨的中老年人,說話知書(shu) 達理,那麽(me) 小孩多半也不錯。要是那種帶‘把子’,表達能力也不好的,我一般聊兩(liang) 句就會(hui) 借故離開。”
對麵一位老人走過來找她搭訕:“你兒(er) 子介意找個(ge) 矮點的不,我女兒(er) 很優(you) 秀,就是矮了點。”
“沒問題呀!妹妹具體(ti) 什麽(me) 情況?”張慶芳趕緊把吃了一半的饅頭塞回包裏,站起身和老人攀談起來。
不告訴孩子來相親(qin)
擔心他們(men) 不會(hui) 接受
“我不會(hui) 跟他說是以什麽(me) 方式認識的。”在父母相親(qin) 角,他曾“收獲”了三個(ge) 條件比較滿意的姑娘,給兒(er) 子介紹時,都是說的“熟人家的孩子”。
“不要拍!”麵對鏡頭,有的老人迅速擋住臉,哪怕是戴著口罩,也顯得有些排斥。
父母們(men) 起初以為(wei) 記者是來相親(qin) 的,表現得非常熱情,然而在表明身份後,很多父母會(hui) 遞來質疑的眼光,搖搖頭,表示不願接受采訪,有的直接一言不發地走開。
“孩子都三十多歲了,還單著,作為(wei) 中國傳(chuan) 統父母,可能覺得這並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家住渝中區儲(chu) 奇門的寧叔叔替不願接受采訪的父母解釋,同時將口罩往上拉了一點,“我的娃兒(er) 曉得我在幫他找對象,他肯定願意啊,但是……”遲疑了一秒後,他接著說,“我不會(hui) 跟他說是以什麽(me) 方式認識的。”在父母相親(qin) 角,他曾“收獲”了三個(ge) 條件比較滿意的姑娘,給兒(er) 子介紹時,都是說的“熟人家的孩子”。
在眾(zhong) 多子女資料中,最後留的電話幾乎都是父母的。這個(ge) 相親(qin) 角“流程”是:父母先互相了解情況,篩選一遍,看對眼後,再介紹給孩子認識。
大部分受訪父母表示,不會(hui) 告訴兒(er) 女來這個(ge) “相親(qin) 角”,擔心他們(men) 不能接受。“我是覺得沒啥,自己先把關(guan) ,再介紹給孩子,問題不大。”重慶造紙研究所退休的馮(feng) 女士說,通常女兒(er) 問起來是怎麽(me) 認識的,就跟她說是老年大學的同學介紹的。
馮(feng) 女士苦澀地笑了一下,“孩子自己倒不著急,但當父母的,都希望她能早點成家。”她說,她這一輩的朋友之間互相能介紹的“資源”越來越少,也是聽別人推薦來到“父母相親(qin) 角”,最先有點害羞,現在已能和其他父母侃侃而談,還跟幾個(ge) 經常打照麵的同齡人成為(wei) 了朋友,經常在微信上聊子女的事情。
“時間久了,這裏好像成為(wei) 了一個(ge) 精神寄托。疫情期間來不了,覺得相當不習(xi) 慣。”她歎了口氣。
“80後”的父母居多
“95後”的家長也來了
你知道孩子喜歡什麽(me) 樣的另一半嗎?“我是當媽的當然知道哦。而且說實話,現在找個(ge) 條件相當的就行了,哪裏能完全由他們(men) 自己?”
“你女兒(er) 還是‘95後’,都急著找啊!”“嗨,25歲不小了!她同學的小孩都會(hui) 喊孃孃了!”一位替女兒(er) 找對象的父親(qin) 麵前,有幾個(ge) 叔叔嬢嬢很感興(xing) 趣地圍著看資料。
“現在的年輕人,趁年輕要是不著急找,再過幾年就是別人來挑你了。”56歲的陳姓父親(qin) “語重心長”地說。他去年剛退休,現在日常最熱衷的事情就是幫女兒(er) 找男朋友。他掰著手指算時間:找男朋友需要一兩(liang) 年,談戀愛一兩(liang) 年,結婚時差不多就30歲了,剛好。他認為(wei) ,現代社會(hui) 壓力越來越大,要是不早點結婚以後找到合適另一半的概率會(hui) 越來越低。
從(cong) 現場展示的資料來看,大部分被父母相親(qin) 的子女屬於(yu) “80後”,也有部分“95”後和“70後”。
“以前覺得‘80後’都還很年輕,現在不知不覺孩子都30多歲了,我們(men) 著急得很哪,晚上覺都睡不好。”張慶芳說。
你知道孩子喜歡什麽(me) 樣的另一半嗎?麵對這個(ge) 問題,有的父母怔了一下,“我是當媽的當然知道哦。而且說實話,現在找個(ge) 條件相當的就行了。哪裏能完全由他們(men) 自己?”一位姓儲(chu) 的阿姨振振有詞,她說已經幫兒(er) 子物色過4個(ge) 女孩,見麵的有3個(ge) ,“最後還是沒成,哪有這麽(me) 容易的,慢慢來嘛。我認識的老姐姐就有在這裏成功了的,現在孫女都挺大了。”她毫不氣餒,繼續每周堅持來“相親(qin) 角”,誌在必得。
景區:不支持不反對,建議疫情期間勿聚集
有父母抱怨說,他們(men) 在這裏遭到了保安驅趕,不讓他們(men) 在這裏替子女相親(qin) 。
在“相親(qin) 角”附近,洪崖洞景區的確掛出了“疫情期間 禁止聚集”的告示,也有保安在現場維持秩序。
保安徐師傅表示:疫情畢竟還沒過去,這樣大規模聚集不太好,“其實相關(guan) 部門也進行過勸阻,但他們(men) 依然照聚不誤。能理解他們(men) 為(wei) 兒(er) 女終身大事心切,但還是希望做好防護措施,最好是等疫情過了再來。”
洪崖洞景區工作人員表示,這個(ge) “父母相親(qin) 角”存在至少已有六七年,為(wei) 民間自發組織的。今年新冠疫情爆發期間一度中斷,隨著疫情好轉,父母們(men) 就又開始聚集了,時間大概是5月後的第二周。每周六上午,這些父母們(men) 就會(hui) 來到洪崖洞,多的時候大概三四百人,人少的時候也有一兩(liang) 百人。
工作人員表示,父母們(men) 此前聚集在洪崖洞形成了“相親(qin) 角”,對此,景區的態度是不支持也不反對,希望大家遵守秩序,文明相親(qin) 。但在疫情期間,“打堆”有安全隱患,因此保安確實也會(hui) 進行幹涉,但收效甚微。
據了解,這個(ge) 自發形成的“父母相親(qin) 角”原本是在洪崖洞景區一樓,疫情期間景區進行管製,老人們(men) 也臨(lin) 時“轉戰”到了位於(yu) 滄白路上的城市陽台。
來為(wei) 女兒(er) 找對象的蔣女士認為(wei) ,現在單身的年輕人越來越多,已成為(wei) 一個(ge) 普遍的社會(hui) 問題,她希望得到更多人的關(guan) 注,“可憐天下父母心,我們(men) 都是希望孩子婚姻幸福。這個(ge) 相親(qin) 角畢竟為(wei) 我們(men) 提供了更多機會(hui) ,最好是能有一個(ge) 固定的場所,讓父母們(men) 可以長久地做這件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