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軸線申遺文本計劃明年提交世界遺產中心
北京中軸線申遺文本編製團隊負責人呂舟:
中軸線申遺文本計劃明年提交世界遺產(chan) 中心
今年5月下旬,《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chan) 保護條例》(下稱《條例》)經北京市人大常委會(hui) 審議通過,將於(yu) 2022年10月1日起施行。
為(wei) 何以“北京中軸線”的名義(yi) 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an) ?
北京中軸線申遺文本編製團隊負責人、清華大學國家遺產(chan) 保護中心主任呂舟解釋道:“故宮是一個(ge) 建築傑作,天壇表達了中國文化中天與(yu) 人的關(guan) 係,北京中軸線則強調了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塑造和對整個(ge) 城市形態的控製。”
呂舟介紹,北京市從(cong) 2017年開始啟動北京中軸線正式申報世界遺產(chan) 的程序,目前,北京中軸線申遺文本已經由北京市政府提交國家文物局,爭(zheng) 取在2023年年初,正式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chan) 中心提交申報文件,以爭(zheng) 取在2024年的世界遺產(chan) 大會(hui) 上討論北京中軸線的申遺。
中軸線保護範圍包含景觀視線等
新京報:在北京中軸線申遺中,《條例》與(yu) 申遺文本、保護管理規劃都是核心技術文件,這三者分別是做什麽(me) 的?
呂舟:申報世界遺產(chan) 需要證明遺產(chan) 具有突出的世界性價(jia) 值,是否符合列入世界遺產(chan) 的價(jia) 值標準,是否能夠真實完整地表達遺產(chan) 的價(jia) 值,是否有良好的保護狀況。申遺文本要對這些內(nei) 容做完整的闡釋,是申報世界遺產(chan) 的基本文件。保護管理規劃是保護工作的依據,在保護管理規劃中要明確保護管理的方法,要劃定遺產(chan) 的保護區和緩衝(chong) 區範圍,規定保護管理要求;要製定對遺產(chan) 的長期監測計劃,對發生在遺產(chan) 區範圍內(nei) 的文化旅遊、建設行為(wei) 等製定管理要求和措施。列入世界遺產(chan) 是要讓這一具有世界性價(jia) 值的遺產(chan) 得到永久的保存,立法則是確保遺產(chan) 得到保護的法律保障。《條例》就是這樣一個(ge) 針對北京中軸線保護的專(zhuan) 項法規。
新京報:具體(ti) 而言,在北京中軸線申遺過程中,立法的作用是什麽(me) ?重點要解決(jue) 哪些問題?
呂舟:北京中軸線的保護與(yu) 對單個(ge) 文物建築的保護不同,比如對故宮的保護多在建築群範圍內(nei) ,但是中軸線保護所涉及的範圍更大,它不僅(jin) 包括一係列的文物、建築,還包括街道、水係、植物、景觀視線等。比如,登上景山遠眺,能不能看到西山,以及鍾鼓樓看北海的視線、看西山的視線等,這些都需要考慮。
《條例》就是要把保護北京中軸線的遺產(chan) 價(jia) 值通過立法的方式確定下來,確保不會(hui) 因時間推移,個(ge) 人理解、把握的差異而出現大的變化。北京中軸線是個(ge) 範圍、尺度巨大的遺產(chan) ,它的保護不僅(jin) 涉及其自身,更涉及整個(ge) 北京老城以及更大範圍內(nei) 的山水格局。對這樣巨大範圍的遺產(chan) 的保護管理就更需要通過立法的形式確定下來。
《條例》立法強調社會(hui) 參與(yu)
新京報:《條例》用很大篇幅規定了“傳(chuan) 承利用和公眾(zhong) 參與(yu) ”問題,您怎麽(me) 看?
呂舟:我們(men) 今天社會(hui) 發展的指導思想,是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思想。遺產(chan) 保護同樣也是全體(ti) 人民共同意願的表達,遺產(chan) 保護更是要促進社會(hui) 認識中華文明的曆史發展過程、精神文化內(nei) 涵,促進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傳(chuan) 承弘揚。遺產(chan) 保護離不開公眾(zhong) 的參與(yu) ,社會(hui) 各個(ge) 方麵和公眾(zhong) 廣泛、深入的參與(yu) 才能更充分地發揮文化遺產(chan) 保護對社會(hui) 發展的促進作用,才能發揮文化遺產(chan) 促進社會(hui) 建立文化自信、文化身份認同、形成巨大社會(hui) 凝聚力的作用。《條例》用一章的篇幅來規定傳(chuan) 承利用和公眾(zhong) 參與(yu) 的內(nei) 容,從(cong) 政府向市民開放文化遺產(chan) 的相關(guan) 信息,社會(hui) 和公眾(zhong) 參與(yu) 文化遺產(chan) 價(jia) 值傳(chuan) 播,監督文化遺產(chan) 保護工作,到參與(yu) 文化遺產(chan) 保護,分享文化遺產(chan) 保護的利益等。在文物保護立法中強調社會(hui) 參與(yu) ,《條例》可以說走在了全國的前麵。
新京報:您曾說,北京中軸線是一個(ge) 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巨大潛力,應該如何理解?
呂舟:今天認識北京中軸線保護對社會(hui) 發展所具有的作用,跟以前把遺產(chan) 保護僅(jin) 僅(jin) 作為(wei) 一種行政或專(zhuan) 業(ye) 行為(wei) 有很大不同。2018年以來,北京社會(hui) 各個(ge) 方麵對於(yu) 中軸線的宣傳(chuan) 活動,本身就是促進文化身份認同、社會(hui) 凝聚力形成的過程。通過中軸線及北京老城環境的整治提升,中軸線變成串聯起北京在城市發展過程中逐漸失去相互關(guan) 聯的文保單位、曆史建築的線索。北京中軸線作為(wei) 遺產(chan) 進行保護,也促進了人民對北京城市形態的認識,影響了城市未來的發展,南中軸、北中軸的延伸,本身也是北京的發展軸線。向北到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向南到大興(xing) 機場。中華文明5000年的曆史延續,傳(chuan) 統文化和當代文明的交融,北京中軸線就是最典型的體(ti) 現。
中軸線申遺文本已征求過各方意見
新京報:您去年12月接受新京報采訪時曾介紹,今年申遺文本的要求可能有變化,目前北京中軸線申遺文本的編撰進展如何?
呂舟:目前,中軸線申遺文本已經由北京市政府提交國家文物局,正等待專(zhuan) 家審核。
關(guan) 於(yu) 申遺文本的格式,根據新版實施保護世界遺產(chan) 公約操作指南限製篇幅的要求,申遺文本需要在限定的篇幅中清晰地表達遺產(chan) 的價(jia) 值及相關(guan) 內(nei) 容。我們(men) 一定要嚴(yan) 格按照要求去精簡文本。北京中軸線申遺文本已經基本完成調整,也征求過各方麵的意見,包括國際專(zhuan) 家對英文文本的意見。
新京報:去年,正陽門箭樓南側(ce) 發現了鎮水獸(shou) ,今年以來中軸線考古發掘有新進展嗎?
呂舟:我們(men) 很期待對正陽橋遺存通過考古發掘形成更清晰和整體(ti) 的認知,但現在還有待考古發掘的成果。
新京報記者 沙雪良
本版圖片/受訪者供圖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